APP下载

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优势植物功能性状分析

2019-10-28左雪燕窦志国蔡杨崔丽娟胡宇坤严睿李伟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9年3期
关键词:白茅互花叶面积

左雪燕 窦志国 蔡杨 崔丽娟 胡宇坤 严睿 李伟*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湿地生态功能与恢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2 北京汉石桥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 101399;3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盐城市麋鹿研究所,江苏 盐城 224136)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对植物体定植、存活、生长和死亡存在潜在显著影响的一系列植物属性,且这些属性能够单独或联合指示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并且能够对生态系统过程产生强烈影响(Cornelissen et al, 2003; Violle et al,2007)。简单来说,植物功能性状即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Reich et al, 2003)。滨海湿地介于陆地和海洋之间,功能类型多样,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强烈,生态系统复杂且脆弱(李伟等, 2014)。生态系统物种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生态系统的整体,不同物种间功能性状的差异是生态系统过程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决定生态系统演替进程的重要作用力(Walker et al, 1999; Díaz et al,2001)。植物功能性状主要包括两大类:相对容易在较短时间内测得的植株大小、叶面积等“软性状”和难以直接测得的植株叶片元素含量以及光合速率等“硬性状”(孟婷婷等, 2007; 刘晓娟等, 2015)。

20世纪70年代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促淤造陆,引进了大面积的互花米草,碱蓬、芦苇、白茅湿地面积大幅度下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减退。近年来滨海湿地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湿地功能的研究仍有待加强。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可以反映出湿地功能的变化,同时也可以作为湿地恢复的重要参考依据(刘贤娴, 2008)。

植物功能性状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对湿地植物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借此预测未来气候持续变化下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在湿地植被破坏严重或者环境破坏的地区,通过对功能性状的研究,有望对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目前功能性状的研究主要涉及一些容易获得的表型性状,缺乏灵敏性和精确性。其次是植物功能性状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重建结合研究较少,未来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研究,功能性状将会发挥重要作用。盐城滨海湿地的研究多是景观分析或是生态评价等方面,在植物功能性状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对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滨海滩涂湿地的6种优势湿地植物的8种功能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对未来滨海湿地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盐 城市, 地 处 北 纬 32°56′~ 33°36′, 东 经120°13′~ 120°56′。位于淮河下游,东临黄海,有112 km海岸线。季风盛行,雨水充沛,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度陆地的偏北风,夏季盛行来自太平洋的偏南风,全年平均气温受到海洋的调节,年、日变化小,该地区属于弱潮区,潮汐类型为不规则半日潮(任美锷, 1986)。盐城滨海湿地是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类型最为齐全的区域,也是中国最大的动态潮间系统(严宏生等, 2008)。该研究区为淤长型盐沼湿地,样地位于保护区的核心区,土壤质地为砂性土和壤性土。植被以盐生植被为主,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碱蓬Suaeda glauc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苔草Carex rigescens、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 柽 柳Tamarix chinensis,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等。

2 材料与方法

2.1 取样方法和数据采集

2018年7-8月在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按距离海岸50 m、100 m、150 m设置3条样线,采样间隔大于20 m。选取滩涂湿地优势植物芦苇、白茅、碱蓬、苔草、互花米草、荻,各60个样方进行调查,样方大小为1 m×1 m。密度、高度、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等性状在收割前现场测量,叶长、叶宽、茎粗等性状在实验室当天测定。根据植物的生长特征,白茅、芦苇、互花米草、荻4种植物测定的指标有密度、叶长宽比、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单叶重、茎粗、高度、单位面积生物量;苔草和碱蓬由于测量叶片的相关指标比较困难,测定的指标是密度、茎粗、高度、单位面积生物量。

2.2 功能性状指标测定

测定6种植物8个功能性状指标。植株密度为单位面积植株的株数,由现场获得。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植物总叶面积,利用冠层分析仪(LAI-2200C; LI-COR,America)测定植物的叶面积指数(LAI)。利用叶绿素计(SPAD-502Plus;Konica Minolta, Japan)测定植物叶片中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选择叶片上端、中部、下端3个位置进行测量,取平均值记为该样本的叶绿素含量。选取植株上健康无病害的叶片,用直尺测量其长度和宽度,并计算其叶长宽比。茎粗用游标卡尺测量植株茎的底部、中部和上部,取其平均值。用钢卷尺在野外测得植物的高度;利用电子天平称量植物叶片的单叶鲜重,以及采回样品烘干后的单位面积生物量。

2.3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图表的制作,通过SPSS 22.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

表1 6种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的比较分析Table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unctional traits of six wetland plants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湿地植物间功能性状的差异

6种湿地草本植物的密度、高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叶片长、宽比、单叶重、茎粗、单位面积生物量在种间差异大(表1)。碱蓬植株密度最大(1 443棵/m2),植株密度依次为:碱蓬>苔草>白茅>互花米草>芦苇>荻,荻的密度最小,为131棵/m2;白茅与苔草两种植物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互花米草、芦苇、荻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碱蓬、白茅、苔草的密度显著大于互花米草、芦苇、荻。

6种植物的植株高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芦苇>荻>互花米草>白茅>苔草>碱蓬,芦苇最高(176.3 cm),碱蓬最低(18.65 cm)。叶面积指数整体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依次为:荻>互花米草>芦苇>白茅,互花米草、芦苇和白茅的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

叶绿素含量最高的是互花米草(39.85),最小的是白茅(21.55),依次为:互花米草>芦苇>荻>白茅,其中,互花米草和芦苇的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叶长宽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白茅>互花米草>荻>芦苇,荻和芦苇叶长宽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白 茅 最 大(92.34), 荻最低(21.86)。4种植物单叶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互花米草最重(1.89 g),白茅重量最轻(0.38 g)。茎粗最大的是互花米草,为9.21 mm,最小的是苔草,为1.33 mm,苔草和碱蓬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互花米草和白茅单位面积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芦苇、苔草、碱蓬、荻差异不显著,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的是互花米草(4 194.72 g/m2),最低的是苔草(504.23 g/m2)。

3.2 湿地植物不同功能性状间的关系

6种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表2):

(1)6种湿地植物的密度同茎粗、单位面积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623;r=-0.228)。植株密度与叶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3),与叶绿素含量、单叶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0.719;r=-0.638)。

(2)植株高度与茎粗、单位面积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86;r=0.244;r=0.277;r=0.488)。

(3)叶绿素含量与单叶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r=-0.621),与单叶重、茎粗、单位面积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9;r=0.792;r=0.435)。茎粗与单位面积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9)。

表2 湿地植物不同功能性状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Table 2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among different functional traits of wetland plants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6种滨海湿地植物的功能性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互花米草叶绿素含量最高,白茅最低;互花米草、白茅单位面积生物量相近,最小的是苔草。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不同植物的功能性状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功能性状的多样性组成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植物功能性状的多样性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生态系统功能(Milcu et al, 201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改变自身的性状特征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如高度、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等,这些指标在改变的同时,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雷羚洁等, 2016)。功能性状是决定植物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演替进程的重要因子(胡耀升等, 2014; 宋光满等, 2018)。叶绿素含量越高,光合作用越强,越有利于植物生长。互花米草能在滨海大面积繁殖,除了有利的水盐条件外,其叶片的高叶绿素含量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植物的功能性状在不同的环境作用下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同时不同功能性状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相关关系(施宇等, 2011)。从6种滨海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植株密度与茎粗、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即过大的植株密度抑制植物的生长,造成植株的茎粗和高度均受到抑制;株高与其他大部分功能性状也呈显著正相关。有研究表明株高与叶面积比率、冠幅面积紧密相关(Cornelissen et al, 2003),由此可见株高在植物生态策略中的重要作用。叶面积指数同叶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当叶长宽比大时,叶面积指数就越小。单叶重与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单叶重对生物量有很好的代表性。叶绿素含量与植物其他性状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但应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软性状”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与植物本身的机制有关,这是植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自我调节的表现(冯秋红等, 2008)。同时,对于叶片的氮、磷含量以及植株的木质素、纤维素含量有待进一步测量。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脆弱,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对滨海湿地的威胁加剧,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有助于合理配置湿地植物,修复退化湿地。近年来,植物功能性状研究已成为研究气候变化的热点,以后将更加注重对其生理生态的研究,以期为湿地保护、恢复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揭示湿地植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致谢:承蒙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对野外工作的支持,以及窦志民同学在采样期间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白茅互花叶面积
2009—2018年互花米草对广西榕根山滩涂时空格局的影响
滩涂互花米草生长盐分区间及其化感作用
基于植被物候特征的互花米草提取方法研究——以长三角湿地为例
作物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
浅谈互花米草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马奶子葡萄叶面积评估模型的建立
铜尾矿优势先锋植物根际联合固氮特性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