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触手可及之处写作
——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教育的理念

2019-10-28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沈贤玲

小学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教师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 沈贤玲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写作知识太过偏重、作文内容虚假化、作文目的功利化、作文评价呆板化等问题。对于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学生常常是写自己不真实、写生活不新颖,我们难以在学生的作文中读到到他们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因此,必须让作文回归其生活本体性质,在作文中贯彻生活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

一、目前作文教学和学生生活存在着严重剥离的倾向

1.写作知识太过偏重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教师在教学中容易进入“教师命题作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评改”的套路中,从而导致学生机械地模仿,无法习得真正的写作能力。学生原有的写作兴趣、表达冲动、真情实感都像被蒙上了一块黑布,永远无法接触阳光,逐渐消磨殆尽。这就使得“我要写”成为了“要我写”,教师越要学生写,学生就越害怕写作,越加对作文没有了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

2.作文内容虚假化

作文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倾吐,是一种基于表达需要的极具诱惑力的创造性活动。由此可见,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我手写我心。”学生在作文中应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反映自己现实的生活,自己眼中的世界,自己起伏的情感。然而,反观如今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却普遍存在着学生作文内容虚假空洞的现象,“让座”,即使自己从来不坐公交车;“帮妈妈洗脚”,即使在家是小皇帝……似乎所有孩子都是连体婴儿,做着同样的事,体会着同样的情感,他们做着和大人一样的事,说着和大人雷同的话,毫无童真童趣。

3.作文目的功利化

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章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是反映应当如此的生活。”然而现在的小学生作文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目的性很强——为了得到一个高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偏重形式,忽视内容,只是教了作文的一个壳儿。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直击考试。试卷考什么,那我就教什么。甚至在考前要求学生背范文,以不变应万变。有些教师为了让孩子发表和获奖,按出版社或报社的成人化的审美标准指导学生写作。这种功利化的作文教学也导致了学生作文内容的虚假、感情的失真。

4.作文评价呆板化

从客观原因来说,作文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优与差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作文评价标准一直是作文教育中的难题。王富仁先生曾说:“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幼稚的,不合理的,而且会起一种误导作用——就是误导虚伪,使得孩子从小学会迎合别人,不会依照自己真实的感情来说话。”而在作文评价时我们却往往把“思想健康”放在首位,并用内容的主次、叙述的条理等技术要求上束缚孩子真实的语言表达。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真实的倾吐哪里会只有阳光灿烂的一面,哪里会充满比喻、拟人呢?这种错误的导向和做法使学生对于自身的作文能力持怀疑的态度,无法获得写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二、作文教学和学生生活严重剥离的原因分析

1.对写作主体的忽视

当前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观念已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认同。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作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直接导致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逐步丧失。[3]这种忽视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命题很少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题目几十年如一日,视小学生的兴趣和当代热点于不顾,许多题目往往从低年级写到高年级,如:《一件难忘的事》、《我的爸爸》等。面对这样写了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的题目,学生怎能提起兴趣?并且作文题目通常是由教师命题,即使是半命题,也是学生没有兴趣的虚假民主。

2.对真实生活的忽视

现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作文教学改革也不断呼唤向生活回归。但高考仍是舞台上的指挥员,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他们的生活就囿于狭小的书本,接触生活的机会屈指可数。教师在作文教学生活化倾向的逼迫下,“模拟生活”的作文课便成了教师的救命稻草。如:教师带领学生春游,便要求学生写出一篇游记,就如一位学生所言,学校每组织一次活动,老师就让我们写一篇作文,原本想玩的心情全没了,而且雷同的游玩经历还是逼不出优美的文字。教师让学生写植物,就带领学生到校园的花坛里观察,其实就是把图片上的植物变成了可触摸的植物,没有实质的改变。作文原本是应该反映生活的,结果在教师的实践中,学生为了作文而编造生活。

3.对认知能力的忽视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往往把学生的写作能力仅仅看成一种只与写作知识有关的操纵文字符号的能力,而不是与多种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4]而我们知道,作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学生的观察、认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因此,这种作文教学只强调教师如何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而忽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范文,模仿进行写作,也许能在短时间内对学生掌握大量词汇、句型、结构等有一定好处。但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与水平,不仅与他掌握的词汇、句型数量有关,更取决于他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品质等多种因素。

4.对素材积累的忽视

作文是无数生活积累的表达,没有生活积累,或者生活积累得不够丰富,学生都是难以写好作文的。学生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才能有丰富的体验,才会有表达的欲望。反观当今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学生常常抱怨作文无内容可写,是学生生活太单调,不够丰富吗?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懂挖掘生活中的情趣和意义。教师也只是一味地教学生“怎么写”,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什么”的培养。教师没有教会学生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

三、在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教育理念的建议

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观察作为写作教学的导入契机和信息内化的手段,它所输入的信息量大小和优劣,直接影响着写作的质量。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及大社会,让孩子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1)观察前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2)观察中要做及时、全面的记录。教师应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尽可能随身带着笔和纸,也可以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的点滴。如此长期积累定会具备丰富的写作素材。(3)观察后进行深入思考。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情感

让学生体验生活,获得新的感受是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如果教师硬要求学生写他们不了解、不熟悉的内容,学生就不可能抒发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植物篇时,可以提前组织学生种植蒜苗,让孩子把蒜苗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最终汇总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学生在种植过程中的亲力亲为,倾注了所有的喜怒哀乐,同时每天的记录不至于遗忘细节,最终写作时必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3.鼓励学生探究生活,注重学生生活实践

生活作文提出:“作文即是生活实践。”它强调的不仅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用嘴巴说,而且还要用手去操作、去实践、去探索。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把学生领进生活,还要使他们经历生活。一个比较有效的作文教学实践形式便是“生活调查作文”,日本教育家村山俊太郎在《生活调查作文在农村中的理论和实践》一文中提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考察等方法。”调查作文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研究生活,学生在做笔记、查阅资料、整理归纳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写好一篇作文不仅仅需要写作能力,它还需要学生会观察、会查阅资料、会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经历的酸甜苦辣也是一份宝贵的写作素材。学生拿着自己的成果,就如手捧一本生活百科,其成就感也就可想而知了,对写作的热情也一定会高涨。

作文并非仅仅是语言符号的操作活动,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人的发展,作文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写出优美的作文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挖掘、开发生活资源,并注重时时观察,时时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