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是否能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9-10-26褚大业
本报记者 褚大业
“刷脸支付”正式迎来了“国家队”进场。近日,中国银联携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60余家机构联合发布全新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此举被认为是“国家队”想从第三方支付机构手中扳回一分的努力。2019年也因此被业内认为是“刷脸支付”的元年。在过去不久的“十一”黄金周,支付宝消费报告显示,通过刷脸、无人零售等智能售卖场景的商品交易金额猛增了9成。不过,黄金周刚过,就有业内人士和媒体表示,刷脸支付使用率总体偏低,消费者担心安全风险较大,商家也对支付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涉及隐私等问题产生担心。更有观察家指出,在这一技术应用中可能存在生物信息过度收集,相关立法应尽快跟进。刷脸支付的未来,究竟是挑战还是机遇?
今年8月在重庆举办的智博会上,微信支付宣布,已向市场投放数千台刷脸设备并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多达85款刷脸硬件设备。近日,支付宝宣布将今年4月发布的30亿元刷脸支付补贴改为“无上限投入”。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家队”入场,刷脸支付未来3年或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因为刷脸支付的生物识别唯一性相比二维码和手机更具安全性。同时,在商业应用上,刷脸支付可连接更多增值服务系统,比二维码更具有优势。
支付宝生物识别负责人留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支付宝刷脸支付商业化一年多来,在零售、餐饮、医疗等多个行业落地。目前全国上百个城市的用户都可以使用刷脸支付。不过,新技术初入市场,难免会遇到困难,移动支付本身也经历了大众从怀疑到信任,从个别用户使用到“每个人都感觉离不开”的过程。留招表示,针对消费者的顾虑,公司将加强对隐私的保护,提升刷脸支付设备终端的技术水平,比如引入3D结构光摄像头等。“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法进行检测,来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或软件模拟生成的,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留招说。
腾讯微信支付团队在发给《环球时报》的书面回复中表示,公司“尊重用户自由选择支付方式,”不过,微信支付并不认为刷脸支付是作为单一功能而存在的,而是与扫码支付一起丰富线下支付体验。
支付宝和微信目前都没有提供当前刷脸终端设备的使用效率数据。有专家认为,销售数据的不透明,让现在就说“人脸支付已经遭遇冷板凳”的说法显得为时过早。IDC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助理研究总监卢言霞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在线下实体零售端还不能算是大规模铺开。“不过,放眼全球,中国对新科技的接纳速度绝对算是快的。消费者享有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购买流程,肯定是一个未来趋势,”卢言霞说。有专家表示,在国外市场,由于对隐私的顾虑,刷脸支付的普及速度远不如中国。
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刨除技术因素,目前刷脸支付受到的一些质疑,本质上是一个信任问题。毕竟,这是“一个消费者自己的脸与其金融安全绑在一起的新科技。这是信心比黄金重要的一个典型。”张毅表示,根据该公司对人脸识别应用的研究,目前中国一些沿海发展城市,已大规模地在地铁、机场等交通部门部署人脸识别终端。税务部门也在推广人脸识别的应用。“政府在公共领域对人脸识别的大规模应用,会让消费者对人脸识别、生物信息保护增加信心。”
有专家表示,扫码支付之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现金和刷卡支付,就是因为这种支付体验和效率不一样,而中国消费者对于科技感和便利性的追求或许将加速人脸识别支付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