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联合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观察*

2019-10-26陈海东吴金娜邵芹芹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乳癖乳房口服

陈 旭,陈海东,吴金娜,邵芹芹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乳腺增生(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MGH),中医病名“乳癖”,由于乳腺上皮及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导致,占所有乳腺疾病的70%以上[1]。现代医学认为MGH是中年女性最常见的疾病,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以及不断增加的工作压力、竞争压力,使得MGH的发生率逐年增加[2-3]。因此寻找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是广大患者所急需的。中医药治疗乳癖历史悠久,有独特的优势,取得明显的效果。本研究通过中药局部穴位贴敷联合乳癖消口服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病例资料 成功收集60个病例,为2018年4月-2018年12月在南通市中医院就诊的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患者,年龄在20岁至50岁之间,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口服乳癖消,平均年龄为(35.3±4.9)岁,平均病程为(18.06±7.74)月;观察组30例,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口服乳癖消,平均年龄为(36.7±4.1)岁,平均病程为(16.92±8.16)月。2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照《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4]及《中医外科学》[5]乳癖-肝郁痰凝证诊断标准:乳房出现刺痛、胀痛,且肩背部、腋下出现放射性疼痛,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未缓解;乳房出现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中医主症:①乳房肿块,质韧不坚;②乳房胀痛或刺痛,随喜怒消长。次症:①善郁易怒;②心烦口苦;③胸闷胁胀;④失眠多梦;⑤月经不调或痛经;⑥苔薄黄,脉弦滑。主症2项必备并且次症具备至少2项。

年龄介于20岁至50岁,符合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标准及肝郁痰凝型辨证分型的女性患者,自愿参加试验,近2个月未使用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药物,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坚持治疗。

2 方法

2.1 穴位贴制作方法 川乌、生大黄、公丁香、丹参、延胡索、莪术的中药配方颗粒,加入冰片,按照10∶10∶6∶10∶10∶10∶1的比例混合后,再以 7∶3的比例,加入白醋及少量凡士林调和均匀,制成膏状,置于穴位贴内圈里,直径约1cm。

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乳癖消,辽宁好护士生产,规格:0.32g,每天3次,每次5片,经期停服,连续使用2个月经周期。观察组:口服乳癖消的基础上,取双侧屋翳、膻中、乳根、期门穴,以及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将穴位贴敷于其上,每日1次,每次4 h,治疗2个月经周期。

2.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乳房疼痛及肿块大小、质地,填写中医症状量化积分表(见下表1);②临床疗效情况;③在治疗前后于卵泡期(月经干净后的3~5d)空腹抽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FSH水平;④观察不良反应情况。

表1 中医症状量化积分表

2.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宄指导原则》[6]制定标准,疗效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①治愈:改善率≥90%。②显效:改善率70%~89%。③有效:改善率30%~69%。④无效:改善率<30%。

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治疗前后应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3 结果

3.1 疗效指标

3.1.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临床疗效比较 n(%)

3.1.2 2组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乳房疼痛情况、肿块大小、质地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其中观察组在疼痛积分、肿块质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在肿块大小上2组相当。见表3。

表3 2组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3.1.3 2组相关性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相关激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均 E2、PRL 水平降低,P、FSH 水平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FSH上升水平较对照组明显(P<0.01);其余3项指标2组相当。见表4。

3.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治疗后出现1例接触性皮炎,停药后症状消失。

表4 2组相关性激素水平比较

4 讨论

乳腺增生(MGH)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周期性激素分泌失调或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乳腺增生发生的主要原因。雌二醇(E2)、催乳素(PRL)的升高或者孕酮(P)分泌不足,可使雌孕比例失调,导致乳腺组织增生和复旧不全。同时也有研究认为HPV6/11型和16/18型感染可能与之相关[7]。中医认为情志不遂、冲任失调等原因,致使经脉不畅,气滞、痰凝、血瘀、乳房疼痛伴肿块形成[8]。肝主疏泄,有畅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长期情绪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而痰凝,“痰”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病理产物,缠绵难愈,容易反复。肝郁痰凝型也是乳癖患者最常见证型,多伴情绪不宁,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心烦口苦等[9],且症状随喜怒变化,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特的优势,乳癖消是临床常使用的治疗乳腺增生的中成药,主要成分为鹿角、蒲公英、昆布、天花粉、鸡血藤、三七、赤芍、海藻、漏芦、木香、玄参、丹皮、夏枯草、连翘、红花,具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方中鹿角补肝肾、调冲任,行血消肿,是治疗乳癖常用药;昆布、海藻、夏枯草、木香化痰散结消肿、疏肝理气;蒲公英、连翘、玄参、丹皮、天花粉、漏芦清泄肝火、消痈散结;三七、鸡血藤、红花有活血通经、调经的作用。全方配伍,可畅通乳络、消瘀散结,减少乳房胀痛[10]。可是在临床实践中观察,一些患者单口服乳癖消并没有获得满意疗效[11]。我们在多年的理论与实践中总结发现,一些特色的外治疗法治疗本病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穴位贴敷使用简便、副作用小、疗效明确而颇受推崇。根据外治特点,穴位贴敷一方面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有效成分改善症状、缓解疼痛,另一方面还可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使药效调达全身[12]。正如清徐灵脂所言:“膏贴之,闭塞其气,药性从毛孔入腠理,通经贯络……此至妙之法也”。

《内经》云:“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乳房为“宗经之所”,从经络循行来看,肝经、脾胃二经、冲任二脉均通过胸中,数据挖掘对于取穴规律研究显示,膻中、乳根、屋翳、期门等穴位在治疗乳腺增生中最为常用,支持度大于20%,且常用穴位主要分布于胃经、任脉及肝经[13]。比如,乳根、屋翳同属足阳明胃经,胃经多气多血,取穴该经,可疏通阳明经经气,调畅气血,消积散痞,还可通过补中益气,健脾化痰,调节内分泌功能[14]。“气会膻中”位于两乳之间,为宗气之海,擅开胸间之结气,有宽中理气之效,能调理全身气机。《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说明膻中擅长调节情志,可用于治疗因情志不畅导致的气滞、血瘀、痰凝等病证[15]。期门为肝之募穴,仲景先师认为此穴是疏泄肝胆的首选,现代研究证明,刺激期门穴可降低E2水平,提高P水平,从而改善乳腺增生[16]。再加上局部取穴阿是穴,可进一步使气血调畅,乳络畅通。诸穴合用,共凑疏肝理气,调和气血,行气止痛的功效。

《理瀹骈文》有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乳癖病属阴证肿疡,病理基础多为气滞、痰凝、血瘀,治疗当以理气通络,散结止痛。方中川乌、莪术、丁香、延胡索均有理气止痛的功效,其中川乌味辛,苦,性热,偏温经通络止痛,其所含乌头碱类生物碱具有镇痛、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17]。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其主要成分莪术油有抗肿瘤、抗氧化、消炎的作用,还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生长[18]。丁香提取物丁香酚有解热镇痛、抗菌消炎、抗氧化的功效,有广泛的外治用法[19],再加上它的抑菌杀虫功效,对食物药物都有防腐保鲜作用[20]。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通”可与多种药物配伍使用,比如偏血瘀型可配伍丹参,丹参活血祛瘀不伤正,自古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现代研究显示,除了抗炎抗氧化作用,丹参酮ⅡA可从多方面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分化[21]。大黄亦有很好的活血祛瘀作用,其药理作用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比如抗肿瘤、抗炎抑菌和免疫调节功能[22];冰片“通诸窍,散郁火”,芳香走窜,引药入经,是很好的透皮促进剂。全方配伍立足于气血,行气活血,化痰散结达到通络止痛的功效。

因此本研究将中医药内外治法结合,观察中药配方颗粒局部穴位贴敷联合乳癖消口服对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患者的疗效,并监测相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穴位贴敷联合乳癖消口服能明显降低患者雌二醇、泌乳素水平,升高孕酮及卵泡刺激素,调整雌孕激素失衡状态,减少雌激素对乳腺组织的不良刺激,有效缓解乳房疼痛,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单口服乳癖消,且疗效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今后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可通过药物的调整、穴位的选择、基质的更新等方面的优化以期获得更满意的疗效和更便捷的使用。

猜你喜欢

乳癖乳房口服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母乳喂养需要清洁乳房吗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口服避孕药谨防不良反应
口服避孕药会致癌吗
为口服避孕药正名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乳癖67例
三苯氧胺配伍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临床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致肌酶升高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