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会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19-10-26代宏国
代宏国
江津区科协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近年来,江津区科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农技协为抓手,努力服务“三农”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会(以下简称农合会)是农技协服务“三农”的创新尝试,坚持以“大联合、大协作、大发展”的思路,致力于将区域内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凝聚发展合力、突出联合优势,共同推动区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农合会发展,我会深入石蟆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会(以下简称石蟆农合会)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调研。
一、石蟆农合会发展现状
石蟆镇是江津区农业重镇,目前有农业公司22家、专业股份合作社89个、家庭农场104个、种植大户198户、养殖大户129户。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石蟆农合会于2015 年12 月成立。长期以来,其在推动石蟆农村发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抱团经营,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一是协会规模逐渐扩大。目前,石蟆农合会共有单位会员71个、个人会员243个,包括全镇60%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二是“一体化”利益联盟逐渐形成。会员包含生产类、加工运输类、销售类、服务类等4类,以合理分工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盟为纽带,形成了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为一体的组织架构。三是管理机制逐渐完备。设立了监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有设施完备的办公场所、科普设施、培训场所和产品展示区域。
(二)强化服务,联合发展凸显实效
一是破解单打独斗的融资困境。面向资金困难的会员成立资金互助社,手续简便且资金利息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帮助会员向农业银行、农商行、邮政储蓄等3家银行进行贷款,2018年以来,已帮助30家会员向银行贷款300多万元。二是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组织会员到赤水、习水石斛基地等10 余个市内外基地考察学习,定期向会员、种养殖人员、农户讲解种植养殖专业技术,累计引进新品种30多万株、新技术新经验10余项,接受咨询3 000余人次、培训1 000余人次;受重庆电视台公共农村频道的《天天农事通》栏目邀约参与录制了23 期节目。三是积极助力脱贫攻坚。为贫困村关溪村争取农资捐赠2万元,并对关溪村3家贫困户进行入户调查并积极寻求项目支撑和政府支持。
(三)整合资源,现代农业彰显活力
一是规范化管理打造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对郭坪、感益等村的菌红李、柑橘、花椒等实施横伸竖直规范化栽培,着力打造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二是推动土地流转提升种植效益。支持会员根据项目需求流转土地,在土地流转方法和程序上给予协调和帮助,并派专人在东溪、感益、正林等8个村全程做好协调服务。三是打造绿色有机农业品牌。推广试验达标效果好、受用户欢迎的有机肥;在感益村青山社等建立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采用传统方式、规范化种植绿色有机蔬菜。目前,已送检橄榄等10余种土特农产品,注册“石蟆五爪”等13个商标。
(四)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不断丰富
一是构建优质农产品销售联盟。择优选择22位会员建立农合会土特稀优农产品销售联盟,实行有偿服务,对提供的土特稀优农产品按照石蟆市场价格的10%作为酬金。二是积极组织与参加产品展销活动。举办城里人下乡购土货活动、组织会员单位到柏林参加省内外购物活动、组织会员在清源庙会节展出、积极承办江津区2019 年“农业科技宣传月”等活动。三是依托微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利用微信平台推广优质品牌农产品,让市内外的市民能更方便地购买或回购优质农产品。
二、当前农合会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党委政府重视不够,作用发挥受限
尽管农合会能有效凝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融合,激发农业活力,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多数地方党委政府未能足够认识其重要性并给予高度重视,因此农合会的广泛推广和作用发挥受到局限,该模式仅在少数基层落地生根,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急需解决在生产、加工、市场、技术、信息、金融等方面“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单干困境。
(二)组织建设不够规范,管理水平不高
组织建设是久久为功的长期过程。一方面,由于农合会还属于新鲜事物,大多数也没有成立基层党支部,在组织设置、职责任务、工作机制、队伍建设上还达不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人才的缺乏,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没有形成科学的组织体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良性的会费收取机制、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和科学的监督制约机制,甚至还有部分农合会没有在民政部门进行依法登记或登记后不接受审查、年检。
(三)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服务力度不够
农合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但目前还存在不足。在服务区域上,多数农合会的服务对象仅局限于一个镇或一个地区,未进一步拓展服务区域,在推动实现全区城乡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发展上力度不够;在服务内容上,偏重于种植、养殖等常规生产服务和具体操作技术指导,需要由以技术服务为主的服务向包含技术、市场、金融等全方位的服务转变;在服务质量上,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一般服务,很少涉及农业科技研发创新。
(四)专业农业人才匮乏,缺乏智力支撑
专业农业人才的缺乏,会员科学素质的欠缺,导致农业现代化发展没有足够智力支撑,动力稍显不足。一方面,农合会多数处于偏远乡村,缺乏相对固定的科技人员、乡土专家等农业人才,特别是熟悉现代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尤其匮乏。另一方面,会员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整体科技素质不高,对现代农业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也不了解,难以适应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自身造血不足
目前,农合会作为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不能够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多数也没有兴办经济实体,所以日常运行是靠政府资助,并收取会员少量“会费”“捐赠”来维持,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缺乏自身造血功能。同时,目前自上而下并没有政府支持的相关配套政策。因此,如果仅依靠收取会费的单一发展模式是很难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长久发展。
三、进一步培养发展农合会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地方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农合会,形成联合发展合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扶持农合会发展政策体系,在信贷服务、激励政策、扶持措施、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完善,并加强对扶持政策落实的督促指导。另一方面,农业、科协、民政、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搞好服务指导,为其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联合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凝聚创新活力。
(二)规范管理,全面夯实组织建设
要推进农合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一方面,可以尝试成立基层党支部,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方向,不断规范完善组织设置、职责任务、工作机制、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推进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章程,尤其要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并接受审查、年检,逐步形成科学组织体制、合理利益分配机制、良性会费收取机制、有效风险保障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
(三)突破局限,提升农业服务水平
一是成立区(县)级农技协联合会,从根本上打破农合会受到的自然界限、地域范围和规模大小的限制,依托农技协联合会实现全区范围的农业信息交流和市场流通;二是拓展服务内容,除了生产服务和技术指导外,还要在法律服务、产品销售、金融服务上做好支持,尤其是要在现代农业市场化上下功夫,形成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三是提升服务质量,除了基础的技术培训和咨询外,要积极与农业科研机构联系对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将产业、推广、研发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四)引育结合,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现代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农合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从“引进”和“培育”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人才优惠政策引进现代农业人才。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突破2 000万、农业科研人才达62.7万,很多地方都出台了不少关于农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农合会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来吸引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到农村,带领农民在生产模式转变、效率提升、技术应用、市场化营销等方面实现突破、实现发展。二是激发内生动力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抓住农村科普带头人这一关键群体,完善农村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模式,突出“一专多能”,聚焦培养“土专家”“田秀才”、技艺传承人等专业人才,做好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遴选等工作,通过培训切实提升他们的能力水平,发挥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作用。
(五)以会养会,推动科学持续发展
要着力治好农合会的会费“依赖症”,走“以会养会”的创新之路,真正把农合会建设成能自负盈亏、具有服务功能、有较强竞争力的社会组织。一是开展有偿技术服务。组成构建专业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到石蟆或其他镇的种植基地、示范基地等开展有偿技术服务,在创收的同时也提高了农合会的知名度。二是扩大合作协议产销。进一步强化销售联盟,丰富农产品种类,提高农产品销量,进而积极争取与企业、市场等达成产销协议,以收取适当服务费的方式增加创收渠道。三是争取政府项目扶持。积极承接政府转移的农业科技相关服务,提供第三方购买服务,以项目为载体获得相关部门的资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