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的职业教育:从保守走向革新

2019-10-25王帆

人物画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徒世纪英国

王帆

职业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率先进入工业发达国家的英国,职业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那么,英国的职业教育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呢?在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从最初的学徒制到目前的新职业教育,这一历史过程使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经验和实践技能得以保存,全面研究英国的职业教育是必要的。

英国职业教育的最初形式—学徒制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在生产劳动中,年长者向年轻人传授各种生存知识和技能,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类努力学习如何劳动的历史”。在古代社会,由于职业流动性很低,小范围的技术传承即可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多数职业技艺靠子传父业的形式维系。当血缘维系的父子继承制渐成惯例,其技能传授的教育性与目的性也大大增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作坊逐步扩大,子承父业的形式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技能传授的对象开始延伸到家庭以外,通过招收养子来维持,授受双方逐渐超越了血亲和宗亲关系,发展为形式化的契约式学徒制,即师傅带有租赁性质的契约形式来招徒授艺。中世纪后期,尤其是十二三世纪以后,契约式学徒训练开始与行会组织结合共生,并在行会管理下发展为全行业的公共事业,逐渐完成了从私人习惯到具有公共性质的社会化制度的转变。

“学徒制被看作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在学校职业教育产生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传承者传授知识与传承技艺的重要技能,在帮助年轻一代完成社会化的同时,保存了可贵的人类技术,创造了灿烂的物资文明。

17-18世纪英国的职业教育—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的保守性

作为欧洲西部的岛国,英国受欧洲大陆专制主义的影响相对较弱,形成了教育上自由放任的根基。16世纪中期后大量科学新发现和新思想的有力冲击,使得17世纪初的英国不仅封建关系土崩瓦解,而且在1640年先于其他国家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不仅影响了英国政治、经济和工业革命的进程,而且给英国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

在学校职业教育产生之前,学徒制度是技术传承的主要形式。从12世纪到16世纪中叶,英国一直采用学徒制进行职业和技术训练。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行会出现了崩溃的趋势,为进一步规范和保护学徒制而于1562年颁布的《工匠、徒弟法》被视为国家干预的典范。但该法颁布后,大概在两百年的期间没有做过任何修改。17、18世纪英国依然沿袭《工匠、徒弟法》,采用学徒制进行技术传承。

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英国学徒制的发展。《济贫法》规定:经过两名法官同意,父母可将无力抚养的孩子送交合适的人作为学徒,“男童需跟师傅学手艺且工作到24岁,女童则给人家做仆人且服务到21岁才能结婚”。查理一世时规定,无论哪个阶层,父母均有义务将达到一定年龄的子女送去做学徒,学会劳动或者掌握一门手艺,贫困流浪的子女也不例外。当时建立的济贫院和感化院等机构承担着向流浪少年进行职业训练的义务,济贫院除给贫民提供工作外,还要让其子女成为学徒。收容街头流浪少年的感化院具有感化改造和学艺两种功能,很多感化院都设有训练贫困儿童学手艺的部门。1631年的一份报告称:有100名少年在感化院里学习制钉、织麻、做木工等。为革新毛纺织品生产技术,伊丽莎白一世接纳了大量尼德兰工匠必须带两个英国籍学徒。据统计,当时大约有3万名弗兰德斯工匠逃至英国。他们把精湛的选毛,染色技艺带到英国,推广了新毛呢制作技术。

17世纪,英国为了同海上强国荷兰竞争,在缆索、锚链制造等部门雇佣荷兰工人,同时让英国工人作为学徒,向他们学习技术。由于社会底层的家庭对子女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较小,子女显示出极大的自由,他们更多地选择了做学徒。“18世纪情况更是这样……他们的孩子们中间多数在10-14岁就离开了家庭,目的是为了成为一个学徒、一个家庭佣人或者其他家人的常住劳动力。”

17-18世纪英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只是通过颁布《济贫法》这一法律形式来保障职业教育,而在这之前由国家颁布的《工匠、徒弟法》竟然将近200年都未曾做过任何的修改,这些都体现了国家最初对职业教育很不重视,同时也体现出英国职业教育的保守性。

19世纪英国的职业教育-依然无法摆脱教育保守的桎梏

工业革命的完成并没有使英国摆脱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桎梏而热情地关注职业教育,19世纪中叶以来,文法中学被排斥于中等教育体系之外。职业教育完全由私人或民间教育组织主办,在工商企业中,大多以学徒制地形式进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

1851年倫敦世博会上,法、德等国先进德产品使英国感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日益强劲的竞争对手,一些民间团体、私人以及企业开始注重职业教育。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的各国家在19世纪下半叶纷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出于竞争的需要,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职业教育的措施。例如,1852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工艺学会”;1853年,英国成立了负责中等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科学和工艺署,负责管理技术教育机关,向有关技术教育单位提供国库补助金,培训技术教育师资,推动应用科学的教学。尽管如此,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仍然不快。

1867年巴黎世博会再次表明英国在许多工业领域的优势已被德、法、美等国赶上。这届世博会上,英国只在90个展览门类中获得了10个优胜奖,其陈列品被描绘成一堆滥竽充数的废铁和原材料的混合物。英国人1851年所预感的英国工业即将落后的推测被证实。在分析英国工业为何落后时,许多工业家、教育家都认为英国技术教育落后于其他国家是一个重要原因。法、德两国通过重视学校教育和产业培训实现了科技振兴和经济繁荣,并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国际形势的变化使英国政府及民众意识到了普及世俗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为振兴经济、改变教育落后的状况,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初等教育发》,这成为英国干预全国教育的开始,但该法确立了国民初等教育制度。1870年后,当国家及一些私人团体开始为职业教育提供资金时,英国的职业才获得实质性发展,出现了一些技术学院、商学院和工艺学校。到1886年,与职业教育有关的学校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8万人。

20世纪英国的新职业教育-突破保守意识禁锢,进行教育革新

职业教育在英国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50年代,政府官员才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1951年1月,英国首相艾登在一次著名的演讲中强调了科学技术的作用,并表明要建立一套与培养更多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员相匹配的教育制度的决心。1956年2月,英国政府发表《技术教育》白皮书,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的技术教育明显落后,英国的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挑战。考虑到自身不足与应该如何应对国际挑战的问题,白皮书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要求通过扩大广大工读交替课程,增加全日制的学生名额,创办高等技术学院,将某些地区学院改为高级技术学院。白皮书考察了英格兰和威尔士技术学院学生数,并与战前进行了比较。白皮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促成教育部发布了组建技术教育学院的通知。

20世纪70年代之前从未把职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始终处于教育系统的最底层。自文艺复兴以来,英国建立了包括文法学校、大学等在内的完善的学术教育体系,教授古典课程和宗教课程,培养无所事事的绅士。

1979年,撒切尔夫人赢得大选,成为新一届英国首相。以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强调,学校教育必须与产业密切联系学生在学校所受得教育,应具有使用价值,并能适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和载体,为达到这一目标,英国政府在中等教育阶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目的是使中等教育课程职业化,尝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促使英国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措施被冠以“新职业主义”。新职业主义确立了三个目的:把职业教育纳入到主流教育中,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构建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1983年9月开始实施的“职业教育试点计划”被认为是“新职业主义”的第一项改革措施。这项计划的实质就是在全日制中等教育中实施职业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

20世纪80年代,英国为了振兴经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提出社会和企业对于就业、上岗、培训以及人员的使用都要有一套通用、统一的资格标准,以获得“熟练的和干劲充沛的劳动力”。就此,英国政府开始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按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公正、科学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综上所述,英国的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始终无法摆脫保守教育的桎梏,他们培养了无所事事的闲人,这是英国人头脑中拒绝骤变的思想使然,这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在其它国家纷纷进行教育改革,并且初见成效的时候,英国人才意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新职业主义”教育的思想,将职业教育规范化,颁布正式的《产业训练法》,规范职业教育,建立了职业资格证制度,将职业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中。英国的保守教育思想从未改变,只有重大的冲击才使英国教育者幡然醒悟,是要从保守的牢笼中挣脱出来,以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技术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更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从保守中革新,在革新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宝华 英国高等教育体质变迁及其启示

[2]张建新 从二元制到一元制英国高等教育体质变迁的动因研究

猜你喜欢

学徒世纪英国
今日菜色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My School Life
世纪中国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