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地区生态小说研究述评

2019-10-25刘亚利

关键词:研究述评内蒙古

刘亚利

摘 要:内蒙古地区的生态小说创作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同各领域的生态文本一起共同构建起生态小说创作的百花齐放之势。与此同时,与之相应的生态小说研究领域同样显示出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本文以内蒙古地区的生态小说创作为依托,主要从内蒙古地区生态小说创作现状、研究现状,生态小说创作存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来对生态小说进行评述。

关键词:内蒙古;生态小说;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046-03

自新时期以来,生态小说文本一直是内蒙古地区文学创作的重要表现领域,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生态思想日渐深入人心,内蒙古地区的生态文本创作也愈加自觉化。

一、生态小说作家作品创作现状

从作家队伍来看,无论是有着自觉生态思想的郭雪波、乌热尔图、张承志、满都麦、马拉沁夫,还是有着积极生态思想的扎拉噶胡、里快、冉平、邓久刚、萨娜、肖龙、海勒根那、阿云嘎、黄薇,还有萨仁高娃、乌兰、包士蓉、萨仁托娅、包建美、海勒根那、包丽英等等,都从自身角度对内蒙古地区的生态小说进行着深度解读。

从作品来看,数量众多、表达范围之广可谓空前。有着重变现人与自然《狗祭》《黑太阳》《蚁群》《四耳狼与猎人》《老苍头》《马嘶狗吠人葬》《黑马奔向狼山》《野马滩》《父亲游鱼而去》《寻找青鸟》《黑骏马》《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北方的河》《黄泥小屋》《狼图腾》《银狐》《狼孩》《七叉犄角的公鹿》《老人和鹿》《骏马 苍狼 故乡》等等,这些作品多从草原牧民生活的角度,或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或凸显动物灵性的闪光,或表达对具有强烈生态思想的人物的歌颂,或传递生态文明追求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表达了内蒙古地区生态思想的智慧。

二、生态文本研究现状

生态小说的创作和研究已不再属于前沿和新兴学科,它就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大踏步前进。内蒙古地区的生态小说创作及研究在多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为内蒙古地区的生态文本创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撑,生态文学创作成为内蒙古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态意蕴的挖掘

通过阅读生态小说文本,挖掘其深层次的生态意蕴,这是生态小说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惯于选取的角度。纵观内蒙古地区的生态小说创作,作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文本中挖掘生态思想,表达着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批判,对原始生态模式的歌颂等观点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就其研究内容具体梳理出以下几个角度:

1.人与自然关系研究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小说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研究生态小说创作的根本落脚点。在这类研究范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单单是人与自然环境,还包括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人与自然环境:从人与自然环境这一角度进行生态小说研究被学界普遍关注,构建起了自然生态研究的主要支撑点。在内蒙古地区生态小说研究中,因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特殊性,民族信仰的独特性,其生态小说研究关注的重点依然侧重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新时期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生态小说的生态美》通过梳理新时期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分析出这些蕴含着丰富生态思想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丰富的生态美,主要表现在自然万物的生命之美、天态与人态和谐相融之美和人情、人性之美等几个方面,对作家乌热尔图和满都麦部分作品的生态观念、生态思想和生态美进行了挖掘,体现了新时期作家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景。《草原游牧文化的追寻与现代文明的审视》主要分析了作家阿云噶的作品。在文学题材的民族性和当下性的大背景下,在传统民族生活题材与新时代牧区生活题材的比较中,揭露出现代戈壁草原各种社会问题。在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背景下,通过分析阿云嘎创作思想,表达了对民族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担忧及对现代文明强势嫁接草原的深沉思考。通过对阿云噶作品的分析表达了对草原游牧文化的向往和对现代文明的审视态度。其研究的终极视角依然是站在对人与关系的思考之上。《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对少数民族作家生态创作的源头进行梳理,分析了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生态思想表现,认为人与自然的冲突就是生存与占有的区别,寻找生态文明的路还在继续,生态文明的归宿就是讴歌和谐,作者认为“回归自然”对当代文学有着重要意义。从关注人到关注自然与人的关系,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促使我们反思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新时期草原小说的生态意识研究》中,首先歌颂了和谐草原的“原风景”,不论是张承志的小说《金牧场》和《顶峰》《黑骏马》还是姜戎的《狼图腾》,里快的《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和《狗祭》都表达了对传统游牧生产方式下与人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怀和礼赞,传递出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智慧。

在这些论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者最根本的落脚点,其研究的终极追求就是實现天人合一的理想世界,实现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在倡导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同时,研究者们还从人与动物的角度更加深入地探讨着影响生态和谐的因素。

人与动物关系角度:人和动物同处于生物链中的一环,本应该在各自领域里有着平等的地位,但在生态小说的笔下却出现了人类决定一切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就造成了动物生存环境的岌岌可危。在大量的论文研究中都从生态小说中所塑造的充满灵性的动物入手,几乎全部以赞扬的角度歌颂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强化着动物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作家张承志还是满都麦,还有姜戎、郭雪波、里快,他们笔下塑造的动物比较某些极端自我的人类更加有“人情味”,更符合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比如《新时期草原小说的生态意识研究》中认为和谐草原的多重展现中人与动物分析了张承志的《黑骏马》,满都麦的《雅玛特老人》等作品,得出了草原人民对动物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从人与动物关系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文数量较多,基本都是从赞颂人善待动物的视角肯定内蒙古地区生态小说的创作。

在人自然关系的思考上,无论是与自然环境还是自然界的动物,生态小说研究者们始终站在“和谐”的基点上,批判破坏自然环境、迫害动物的行为,为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试图找出症结,指明方向。

2.都市生态研究角度:在生态小说研究的系列论文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赞颂的反面,必然是对都市人精神生态的下滑的揭露。绝大多数的研究性论文都是站在歌咏自然与批判都市的这两个角度来书写生态理念。在《新时期草原小说的生态意识研究》中,分析了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对草原生态的影响,造成的草原之殇,论文分析了作家满都麦的作品批判了人们开荒、捕杀等行为,分析了《狼图腾》中农耕文明对草原生态的破坏,分析了郭雪波新作,七十万字的巨著《青旗嘎达梅林》,认为在郭雪波看来,嘎达梅林反对农业文明对草原的入侵和破坏。作家满都麦的作品不仅传递出对农业文明的抵触,也批判了在草原人民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的贪婪丑陋的行径。阿云噶的《天上没有铁丝网》同样批判了现代文明的进程,打破了草原的和谐,也打破了草原人民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都市生态的忧思——论新时期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小说创作》中以新时期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所创作的以都市为背景的小说为依托,分析了伊德尔夫的系列小说《报答》《虎皮》讽刺了市民的势力,揭露官场腐败的小说如《考核》和《分房前后》;表现在物欲社会的影响下,知识分子的异化的小说有黄薇的小说《系里的故事》和《鸡蛋壳》,倪学礼的小说《站在河对岸的教授们》及其“姐妹篇”《一树丁香》等。从的精神生态的角度批判了都市人自私为己毫无羞耻心的占有欲。

(二)生态意蕴探源研究

无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还是都市生态研究角度,都是从生态小说文本的创作中归纳概括而得,在体现了生态小说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彰显了研究者们的社会责任。此外,还有一类研究角度,深入到生态文本研究的更深层,探索民族信仰与生态理念的关联,挖掘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丰富的生态资源,这就是对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人民宗教信仰的研究,并以此为契机,在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的当下,引导人们借助民族文学中的传统文化修正自身行为,实现规约或者是倡导的目的。

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出现的专门从生态视角和宗教信仰角度进行研究的专著还鲜见,很多研究还是散见在部分论文中。比如《论内蒙古新时期长篇小说中蒙古族文化的表达》中谈到了萨满教、藏传佛教对蒙古族人生活的影响,但并未从生态角度进行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当代生态小说创作研究》中分析了部分生态小说作品在萨满教信仰上的神态资源,但不成体系。《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分析了部分民族图腾或传达着某种宗教情绪的动物,研究者王静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宗教像一条纽带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

三、生态文本创作问题研究

生态文本研究蓬勃发展,对其研究也多方面展开,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研究视角单一化

问题意识过于浓厚往往导致了研究视角停留在生态环境被破坏或动物的生命受到威胁的角度进行生态文学的研究,并大多停留在文本分析的层面就得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根源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恶果,研究结果中在生态危机的解决上给出的答案过于抽象化或操作性不强,未能找到现代性与生态保护间最佳平衡点。比如,在某些研究论文中指出了草原复魅的设想却未指出如何实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动物共生共存却未提出实现的有效途径或缺乏实践依据;有些论文提出了工业文明对草原生态的影响,但并未指出在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怎能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恶化,草原人民在利益面前贪欲抬头,被异化被裹挟,生活方式在改变,传统信仰被动摇,如何实现保留传统和发展科技的平衡,解决生态保护和生活进步的矛盾,研究者们指出的某些观点依然缺乏实践性。面对生态危机,更多的是焦虑、呐喊、反思等情感上的呼吁,缺少理性地科学地有规律地解决问题。当然这些研究中问题的出现还是源于生态文本创作的困境,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研究者基于生态文本的研究必然无法实现问题的真正解决。

(二)艺术形式研究的缺乏

在少数民族生态小说的研究中,研究角度多从内容上入手,紧密联系生态实际以实现挖掘生态意蕴的目的。但从生态小说文本形式角度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以内蒙古地区生态小说书写为依托,在艺术像是上进行研究的论文如《论内蒙古新时期长篇小说中蒙古民族文化的表达》中分析了内蒙古新时期长篇小说艺术形式的蒙古民族文化的渊源,分析蒙古族民族化语言的运用,蒙古族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扬以及蒙古族传统文学独特意象的传承。从蒙古族特有的文化角度对生态文本的研究似乎更值得关注,它不但构筑起内蒙古生态小说的精神内核,也传递出内蒙古传承已久的生态思想。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稍有欠缺,随着研究领域的日渐扩展,相信在此方面一定会有所突破。

首先,对内蒙古地区生态文本研究性论文数量不少,但多停留在就研究而研究的角度,很少有比较性的研究,也缺乏与世界范围容的生态文本作品的比较性研究。这样的内部循环,很难提升内蒙古地区生态小说研究质量,且生态文学本就起源于国外,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追本溯源借助国外较为成熟的生态理论推动我国生态文学研究的发展值得借鉴。亦可将生态文本的研究纳入更为广阔的多维视角下进行关照,比如从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推进内蒙古地区生态文本研究的发展。

其次,生态文学研究现状中对生态小说的研究较为深入数量庞大,但对反映生态思想的其他体裁诸如戏剧、散文、诗歌的研究较少。

再次,在内蒙古地区生态文本的研究方面,論文数量较多,但专著教材较少,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已开设生态文学选修课,在内蒙古地区的研究领域中这是值得突破的部分。

总之,在内蒙古地区的生态小说研究中,有成就有亮点同时也有不足和缺陷,亟待后续研究继续完善,以丰富生态文本研究园地,为内蒙古的文学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佼.草原游牧文化的追寻与现代文明的审视[C].内蒙古: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王静.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C].博士学位论文,2006.

〔3〕渠成成.新时期草原小说的生态意识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郭亚明,斯琴.都市生态的忧思——论新时期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小说创作[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

〔5〕宋丽娜.论内蒙古新时期长篇小说中蒙古族文化的表达[C].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6〕斯琴.内蒙古少数民族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生态解读[C].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