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东关寨营建智慧与保护策略探析
2019-10-25
(1.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2.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艺术学院,四川 眉山 620860)
庄寨兴盛于明清时期,多集中于福建永泰、闽清、福清等闽东地区,是当地乡民在社会动荡年代,利用特殊自然环境建造抵御倭匪侵扰的民间自卫性建筑。“庄”强调安居,“寨”强调防御,防御和居住功能并重。[1]庄寨是闽地防御性乡土建筑类型之一。东关寨便是这种建筑的典型代表。它的外墙高大结实,由花岗岩石块垒砌和黄、红壤夯筑而成。外墙合围院落,院落内部仍保留闽东传统合院式民居构筑形制。
东关寨位于福建省福清市一都镇东山村,由当地何姓家族兴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距今将近300年历史。在以轻型火器为攻击手段的年代,东关寨的防御体系有效护卫了何氏家族的生命财产安全,反映出建造者的智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福清市政府出巨资对其进行修缮,并于2001年成功申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至今学界对东关寨的构筑特色、文化内涵和价值转化等的研究仍较为肤浅,其文物价值未被充分挖掘。本文拟从东关寨防御与居住功能出发具体分析它的营建智慧及对居民的人文关怀,挖掘它所蕴含的传统及乡土文化、建造特色、装饰审美等价值,进一步探索东关寨遗存活化传承的新思路,促进文物价值的转化和可持续发展,使之为乡村建设发挥历史新作用。
一、选址特征——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
东关寨是当地何姓家族为防御匪患而联合筹资兴建的民间自卫性建筑,目的有二,一是安居乐业,二是抵御匪患。因此选址上必须具备宜居与防御双全的要求。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从物质到精神都要保持和谐一致,才能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人文昌盛等。[2]东关寨先人秉承我国传统的风水观念,选址村东隔溪山腰间,此处阳光充足,水源充沛。东南方向有较高的东西走向山脉作为护山屏障,阻挡夏季偏南风,特别是夏季台风的破坏性影响。福清地区主导风向为东北风,西北与东北方向山势较矮,低矮地势利于回风护气,给万物生长带来充盈的气息。建造者结合实际地形采取坐东朝西的布局,既充分利用日照,又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东关寨依山临水,负阴而抱阳,后有坚实可靠的护山屏障,周边低矮群山环抱,前方远处罗列层峦叠翠的案山、朝山等(见图1)。优良的自然景观与人工建造物的契合,给居民带来富饶宜居的物质环境,更是对精神层面的愉悦与慰藉,它们合二为一,正是何氏祖先所期望的,即实现子子孙孙永久富裕平安的美好愿望。
图1 东关寨鸟瞰图Fig.1 Aerial view of Dongguan Walled Castle
其次,东关寨诞生于清朝匪患猖獗的特殊历史时期,防御性要求上升到重要地位。东山村丘陵密布,多低山,属戴云山脉向东蜿蜒的支脉,山间谷地有冲击平原,在平原上造屋本是理想的栖身之所。但出于防御与生产的综合考虑,东关寨最终选址半山腰,其合理性有三点,其一是视野开阔,便于观察。东关寨地处高处,居高临下,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敌情,使居民有充裕的时间躲进庄寨并做好迎战准备。其二是以逸待劳,易守难攻。来犯之敌须携带沉重武器徒步上山,必先消耗大量体力,而寨内居民则以逸待劳。另仰视铜墙铁壁般的防御性建筑物,给敌人心理上造成巨大压力,从而丧失了侵犯的勇气。其三是东山村的平原面积较小,为不占用平坦肥沃的耕地,建造在坡地也是最佳的选择。
二、建造特色——防御与居住功能并重
东关寨建筑形象从里头看是庄园,具有居住的功能,体现的是生活空间;从外面看是寨堡,突出防御性的功能特征。
(一)睿智的防御策略
东关寨寨前建有宽敞的石铺埕地,埕中设“L”形石阶,自南向北历阶而上15级,折向东5级进入正寨门(见图2)。“L”形石阶造型美观却暗藏玄机,首先,寨门前设五级台阶,使寨门与平地形成将近一米左右的落差,限制了以器械撞击来攻城拔寨的操作。其次,设置宽度局促的台阶和平台,能有效控制进攻人员的规模。
图2 东关寨正寨门前“L”形石阶Fig.2 L-shaped stone steps in front of the main entrance of Dongguan Walled Castle
东关寨在西、南、北三个方向设有寨门,均以打磨规整的巨石砌框,因墙垣厚达1米左右,门洞很深,给人威严不可侵犯之感。门洞采用拱券形,寨门为石枢木板门,门板都用坚硬耐火的厚重实木制成,寨门关闭后再用粗大门栓插入两端石壁凹槽来锁定,可防火攻、利器砍凿及抗撞击能力。在石门框上设有三个注水孔,如遇匪徒火攻,可从上面灌水浇灭,也可用滚烫热水烫伤来犯之敌。
东关寨外墙包括基座和墙体下半部均由花岗岩石块砌筑,高度依地势而定,最高处达到七、八米。墙体上部为土墙,高约两米左右。墙壁上的花岗岩石块砍凿粗粝,锋利石块容易伤手,增加攀爬难度。花岗岩墙体不是垂直或往上收分,而是往上逐渐内凹,中上部再略微向外倾斜,形成上下外倾中部内凹的形状(见图3),使敌人爬到一定高度随着重心外倾容易跌落受伤。
图3 花岗岩墙体Fig.3 Granite walls
东关寨二楼四周土墙上共设79个瞭望口和射击孔,方便寨内人全方位观察寨外情况。瞭望口内大外小、内宽外窄呈漏斗形,不仅能防止敌人爬入寨内,还增加敌方的射击难度和流弹射入。射击孔口径小,从寨外无法知晓它的观察与射击的角度,起到迷惑敌人的作用。寨四周石墙之上、土墙之内建宽约1.5米左右的跑马道,根据情形或平铺或设置阶梯,环形贯通整座庄寨,将瞭望口、射击孔等设施串联起来,起到联络信息、集结族人、运送战备物资等作用。
(二)丰富的生活空间
东关寨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宽55米,进深76米,占地4180平方米,共有三进两层99个房间,具备家族几百人生活所需的空间与设施。整座建筑规制严整,房间功能齐全(见图4、5)。
图4 东关寨一层平面图Fig.4 Plan of the first floor of Dongguan Walled Castle
图5 东关寨二层平面图Fig.5 Plan of the second floor of Dongguan Walled Castle
东关寨寨门除正面西大门外,还有两侧南、北寨门,方便居民出入。正寨门前有宽大平整的院子,由打凿精细的花岗岩条石铺就,可以晾晒粮食,也是居民活动的场地。第一进两层楼,楼下正中为寨门通道,面对厅堂,天井正中与左右厢房廊道都设有石阶。前廊接连前院厢房,还通连左右护厝、扶楼。厅堂、门楼房、左右厢房等构成第一进。
第二进是东关寨的中心区域,高大院墙紧靠前厅堂后天井。正厅堂为六柱五开间,前为廊后为堂。堂前廊道两端设通道与左右护厝相连接,并通往南、北寨门。堂后有高墙与第三进后楼院阻隔。二进厅堂前设有左右厢房、回廊、长辈住房等。明厅与天井无阻断隔拦,宽敞通透。二进厅堂天井较其它天井宽大,是全东关寨商议大事及举办婚丧庆典的场所。为防日晒雨淋,在厅堂前的廊檐下设置木质转轴,启动转轴将遮布平展并用竹竿支撑,形成人字形大帐篷,增加了天井的使用功能。
后楼院在二进厅堂后方,建筑为双层楼房,结构与第一进楼房相同,为双坡顶穿斗式构架。楼下前廊与左右护厝相通,楼上后廊与东关寨寨墙间也有廊道通连。中轴线与护厝间通道均有雨遮覆盖,防雨防嗮。寨内设有大量楼梯上下楼层,楼梯位置、布局依建筑空间而定,有的直行,有的折行,有的从厢房廊道行走,有的独立于护厝外设楼梯,形式多变,通畅顺达。廊道上还设置有美人靠,方便深宅大院中的人凭栏休憩或眺望寨外景观,显示出设计的人性化。后楼院底层扶楼设厨房、餐厅等,二楼房间还能满足书斋、绣楼等需求。
东关寨如遇匪患攻打,还可拓展使用空间及功能应对战时之需。寨内厢房、护厝等均可利用作为存储空间,如一楼厢房、护厝做隔层,存储粮食、杂物等,前厅扶楼、天井处饲养家禽、牲畜,二层前楼、后楼、扶楼等干燥房间放置各式武器弹药。
(三)完善的排水系统
我国传统民居内部遵循的排水法主要是处理雨水,屋顶的形式、天沟、瓦槽以及滴水的方向,通常是民居布局的重点。[3]而东关寨需考虑饮用水源和地下排水兼顾的和谐配套的管网系统。东关寨地处山腰,地质坚硬,开挖水井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效果还不一定理想。虽也可将溪水接入作为生活水源,但出于防范敌人投毒等考虑,地下水源才符合要求。东关寨先人探得隐秘水源,以石块砌筑成大管道由第二进房屋底层引入,再接子母口陶制管道(直径12.5厘米),最后从沟眼排入第二进左边小天井的石水槽沉淀池,杂物沉淀于底部,清水则由石水槽缺口流出,蓄入下方由石块砌成似水井的池子,作为日常生活用水。只要定期清理沉淀池中杂物即可保证水质干净卫生,亦可防止阴沟堵塞。
雨水及生活污水则利用各进之间自然坡降科学设计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纵横交错的人工排水网络,分地上和地下排水系统。屋顶采用悬山式屋檐,利于防水排水,雨水经屋顶檐口滴水和水沟注入天井。天井北高南低,中高周低,四周有拼接整齐、凿挖光滑的明沟。明沟穿过台阶、建筑物等障碍物时均转换为阴沟,形成地下排水设施。明沟汇聚的雨水排入阴沟,再由地下排水系统汇入前一进院落,最后排出寨外自然环境中。水量小时,可通过石缝渗透至底下砂砾、素土铺垫层。檐下通道中间略微拱起,让少量溅落的雨水往两边排,一边排入天井,一边排入厢房地垄。
(四)实用的防火措施
为防止火灾和火势蔓延,寨内设置四纵六横宽厚的封火墙和防火道,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单元。封火墙高出屋面和屋脊,可以有效阻挡火势,减少过火面积,也给救火赢得时间。寨内各进之间、厅堂、左右廊楼、跑马道等均能相连,成为发生险情时救火支援和逃生的通道。各进天井都配备大型陶泥水缸,石花架上置蓄养水植、金鱼的陶盆,雨天接满雨水,在没有消防车和灭火器等现代消防设备的古代,一口口盛满水的大缸、陶盆就是最好的消防器材。
三、以人为本——提升生活情趣与品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涵盖四大方面,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价值系统;自强不息、豁达乐观的民族心理;观物取象、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超越宗教、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4]东关寨诞生的年代匪患猖獗,民不聊生,但何氏先人坦然面对,一方面构筑坚牢壁立的防御工事,另一方面以坚韧乐观的心态、以人为本的情怀来打造家族栖息之所和理想的精神家园。
(一)优美的封火墙
封火墙既有防火御风的实用功能,又有祈福镇邪的心理抚慰作用,还具备舒心的观赏价值。东关寨的封火墙纵向将中轴线上的厅堂、厢房、护厝等分隔,因屋面的坡度层层叠落而成马鞍状的弧形墙体。横向则将前厅、中厅、大厅、后厅区分为前、中、后院落,造型有弧形、弓形、折线形等。封火墙墙帽用瓦有序错开勾缝覆盖两坡或单面坡,状如铠甲或鳞片,保护墙体不受风雨侵蚀。中脊上再叠压一层或双层砖块,下方做几层退进的线脚,并在墙头作“龙蛇燕尾翘”、墙尾作如意头造型。翘角造型有的伸出室外,似鹤入云,姿态优雅;有的中间下凹两端飞翘,犹如鹰击长空。四纵六横的封火墙以中轴对称,有曲有直、有方有圆,有的如平缓的波涛,有序规整;有的如蛟龙出海,跌宕起伏。整体动静结合,富有节奏、韵律之美感(见图6)。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景致,留给观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图6 东关寨封火墙Fig.6 Fireproof walls
(二)考究的色彩装饰
东关寨的色彩装饰既是建筑功能与技术的体现,也是审美的反映,整体构思严谨,秩序井然。封火墙形色兼具,灰帽白墙,线脚再以红砖装饰,在蓝天映衬下色彩醒目,层次分明。中轴线上厅堂、屏柱、太师壁、正金柱、檐金柱的石柱础用深灰色花岗岩雕凿,造型复杂,图案精雕细琢。而其它柱础则用浅黄色花岗岩,外形或方或圆,形象单一,且都是素面不着纹样。深灰与浅黄、繁复与简单的对比,使得重点突出,犹如画龙点睛。每一过道门,门框上部都用红砖砌筑出拱形,下部均以浅黄色花岗岩为框与踏步,增强了过道的统一形式感。最后一进天井台明为花岗岩砌筑,图案为传统万字纹,以浅黄色花岗岩间以深灰色花岗岩拼成,构造简单却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三)地域的装饰文化
东关寨的装饰雕刻是福州地区传统工艺美术在建筑上的应用与发展。装饰的题材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图案、民间传说、戏曲人物、花卉瑞兽、器物组合等内容,更有鲜明的地域物象和文化象征。福清一都镇沿海临江,水产品富饶,因此装饰内容常现海鲜、河鲜形象,审美意象独具特色。东关寨雕刻装饰最常见螃蟹与虾形象,螃蟹俗称“八爪鱼”,意喻八方进财且护财有方(见图7)。螃蟹还有“铁甲将军”美称,可护卫家族驱邪避灾。螃蟹煮熟后呈现红色,象征鸿运当头,可实现金榜题名、科甲及第等美好愿望。虾有节且形象弯曲,在当地有弯弯顺顺、节节高升、家业顺利之意(见图8)。虾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看似慢悠悠但遇事有勇猛果敢的特征,象征冷静、果断的人物性格。虾身体透明,意喻为人处世坦荡无遮掩。
图7 螃蟹石雕造型Fig.7 Stone carvings of crabs
图8 虾石雕造型Fig.8 Stone carvings of shrimps
(四)多样的栏杆造型
李渔说:“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具首重者,只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5]即无论攒斗、攒接、插接、雕镂,都把坚固放在首位,其次讲究和谐、精致、美观。东关寨内的栏杆为保护寨内人员的通行安全而设置,不管尺度、安装的位置、牢固程度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准则。然而能工巧匠的自觉行为还体现在从实用中升华为生活的情调,向世人展示生活的美好方面。寨内栏杆的造型多种多样,有的以单根楔形或水波纹形木构件等距并列成行;有的依传统的万字纹、如意纹、雷纹、回纹等,经榫卯工艺连续攒接成排;有的仿繁复的中国结结构,或单根雕凿成形,或以小木件攒合成整齐划一的大图案。对称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原则,栏杆的纹样以对称的形式编排,其中间以不同的样式,造成有序的变化,具有形式转换带来的韵律美感(见图9)。
图9 栏杆造型Fig.9 Railing stylings
(五)天然的审美趣味
第二进后天井有一段自然山体倚在高大的封火墙下,显然是何氏先人修建时,一方面觉得山体坚固,可为墙基;另一方面发现岩石造型自然,颇有天趣,不用雕凿即可自成景观。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工”是与“天趣”相对的范畴,人工痕迹露,天然趣味亏。人工是理性的、知识的、雕琢的,而天趣是自然的、自由的、无约束的。所以中国艺术强调由艺术返归天然,从人工秩序中逃遁,归复于自然的秩序。[6]这段自然、不加雕饰的岩石与人工建筑物和谐共处,是自然美与人工艺术美的融汇,反映出中国人崇尚自然天工的审美理想和趣味。
四、活化传承——促进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
东关寨是优秀的乡土历史建筑,具备众多优点,但毕竟受特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如空气差、湿度高、光线弱、行动不便等。[7]且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也不宜恢复它的原始功能,因此,活化传承并为当地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服务才是它当下的使命。
(一)设立教育基地,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在东关寨及周边的古建筑内设立博物馆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普及、传承中华文明。从这些古建筑中解读朴素而科学的风水文化,可以摒弃封建迷信糟粕,吸取文化精髓;从建筑形态的尺度和比例、空间布局上的节奏和韵律、造型结构的方圆与曲直,品味我国古典文化之美;从建筑形制和装饰内容中感受中国传统礼制、伦理教化和艺术创作表现手法,体会中国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旺盛的想象力、创造力;从东关寨的族谱、家风民俗、乡规民约中接受传统乡村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教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弘扬传统文化,是真正践行文化自信的行为,对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凝练建筑语言,彰显地域个性
建筑具有地域性的个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州古厝》序言中写到:“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个性。”[8]历史建筑的形成同它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并在不同时代、不同经济、科技水平及不同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逐步演化出独特的建筑语言。个性鲜明的建筑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相当于产品品牌,是个性符号,能提高区域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建筑语言忌讳趋同,千村一貌缺乏吸引力。一都镇应该从东关寨及周边古建筑中凝练建筑语言,在新建建筑形态中予以传承发展。把个性化的建筑语言转化为美的乡村标识,融入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如嵌入卫生设施、照明设备、招牌等造型中,制造传统又时尚的人文环境氛围,给游客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三)宣扬农耕文明,认识传统生产
东关寨与传统耕读文化息息相关,因此,普及农耕文明与东关寨建筑遗产的保护、活化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积累了丰富而科学的农业生产经验。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虽然效率相对低一点,但其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通过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和有效运用,使传统的中国农业成为一种“永久性的农业”。[9]可以将东关寨周边农业用地规划成两块区域,一块用于生产,种植福清当地特色经济作物和饲养家禽、牲畜、水产品等。一块用于传播农耕常识的场所,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讲解传统农作生产及对自然环境、生态、民生的重要意义。宣扬农耕文明不仅传播古人的智慧和传统生产优势,也是宣传农产品,广开销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办法。
(四)发掘农村人才,打造乡村产业
乡村建设发展需要人,特别是有文化、有思想、有见识和有实干精神的人。一都镇镇政府一方面要发挥引导作用,如组织发掘和宣传东关寨等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活化利用价值,增强村民的自豪感、自信心,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乡贤回乡创业。利用乡贤的远见卓识和人格魅力,改变村民保守思想观念,共同打造区别于城市的乡村特色产业,如乡村民宿产业、传统木作工艺传习所、中小学生农学知识教育基地等。在保留农村固有属性、形态和文化生态的基础上,让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建设有活力、有人文情怀的新农村。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发表了重要论述,做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反映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东关寨是福州地区庄寨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促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文章通过建筑选址、防御布局、居住功能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剖析它的营建智慧和文化内涵,揭示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的乡土文化特色。作为传统农业经济与社会动荡条件下的产物,它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相适应。当代,探索和实践让东关寨建筑遗产活起来并为当地乡村振兴服务的方法、途径,对文明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