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种版本初中教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比较与启示

2019-10-25许桂清吴先球

物理教学探讨 2019年9期
关键词:物距凸透镜焦距

彭 佳,许桂清,吴先球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州 510006

凸透镜成像问题是中学光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各个版本教材由于编者教育理念的不同,在实验设计思路、实验内容编排和表格设计上有差异。本文在横向比较各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纵向深入对“像物虚实、大小、正倒、左右颠倒”等难点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与建议,希望对教学有所启示。

1 六种版本教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设计思路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上述六种版本教材都基本满足了新课标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的要求。由于编者教育理念的差异,设计思路上也有所不同。

1.1 设计思路的比较

设计思路大致有3种逻辑,如表1所示。

表1 3种设计思路

1.2 设计思路的分析

第1种思路,限制了成像性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只要找到所需要成的像后记录物距和像距,找到物距和像距有什么规律,分析物距与焦距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简化了实验过程,指导性比较强,降低了教学难点,也达到了节约时间的目的。

第2种思路,限制了物距,这样的探究方法,先给学生灌输了一个固定的探究框架,即在某个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探究,虽然能让学生容易得出想要的结论,但是学生可能会对为什么要在这个规定的范围内探究产生疑问。学生的探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在更大的范围、更普遍的条件下探究、归纳、总结。

第3种思路,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暗示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规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那么上面3种设计思路哪一种较好呢?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要成为有意义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教学中传播的不仅是知识,还要帮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要理解探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综合比较分析认为,第3种思路最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物理核心素养。

2 六种版本教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内容的比较与建议

不同的设计思路的指导下,各个版本教材在实验的具体编排和内容上也有所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六种版本教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内容的比较

各个版本教材实验内容的编排各有优缺点,通过分析比较认为,最合理的设计是给学生提供2~3种不同焦距的凸透镜,不预先规定好要测像距与物距有特殊关系点,而是先取较大物距进行观察测量,然后逐渐减小物距进行观察测量,然后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实验。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采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和同异综合等物理科学方法寻找统一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样的做法,学生经历了真正的探究过程,规律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数据总结出来的,印象比较深刻,避免了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让学生掌握成像规律。

3 六种版本教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表格设计的比较与改进

3.1 实验表格的比较

人教版使用一个凸透镜对每种成像情况要求做2次实验。

教科版和北师大版都缺少像距v的记录,学生不好从表格中分析归纳出u、v之间的变化规律。

沪粤版实验记录表格中每种成像情况做1次。

苏科版设计了两个实验表格,第一个表格探究成像“大小”“正倒”和焦距之间的关系。第二个表格用来探究像物等大的关键点,并且用了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减少了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增加了结论的可靠性。

沪科版要求学生自己想方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要求每组学生使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对每种成像情况做1次实验,并且缺少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的记录。

3.2 实验表格的改进方案

根据上面表格存在的问题,运用上文推荐的北师大版的开放式设计思路,结合实验内容编排的改进建议,本文对实验表格做了如下的改进,见表3。

表3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记录表(f=10 cm)

实验前先让学生自己想方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并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从远到近不断地接近凸透镜,在每个焦距之间至少进行3次的实验,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像物之间的大小、虚实、正倒在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并要求学生换一个焦距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一些重要的关键点上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出2倍焦距点是成像大小的转折点,1倍焦距点是成像虚实、正倒的转折点。

4 关于重点、难点的比较与启示

4.1 关于虚、实转折点问题

人教版、沪粤版和沪科版在实验表格和分析论证中探究了成像虚实的问题。

苏科版在实验的表格记录数据中缺少对像的“虚实”性质的探究,仅在实验步骤中提到了小于一倍焦距时,光屏是否成像。

北师大版在探究实验开始之前就提出了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教科版在实验过程中以提示的形式给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定义,降低了探究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的辨析,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更好地理解虚像、实像的概念和两者转化的关键点,方法值得借鉴。

4.2 关于像物的大小问题

各个版本的教材多是选用蜡烛作为光源,白屏成像,首先选择蜡烛作为光源极不稳定,其次学生通常靠目测来判断像的大小变化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当物体处于两倍焦距时,由于像比较暗,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时的像是缩小的,由此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

笔者认为,选用烛焰做为比较物体的像和物的大小关系时不是很合适,可以用图1中的光源(在光屏上贴上坐标纸,方便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测量像宽和像高)。

在探究2倍焦距时像物大小相等时,建议可以通过画光路图(图2)来判断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的像和物体等大。

图 1 “F”形 LED 灯

图2 用图像方法分析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4.3 关于像的“正倒”“左右”颠倒问题

北师大版在制订计划里提出了在成虚像和实像的两种情况下,轻轻地吹蜡烛的火焰,使它向左侧或右侧偏斜,观察火焰的像是向左侧还是向右侧偏斜?注意像与物的左右关系。

如果只是单纯地研究像和物体的“左右”“正倒”颠倒的话,选用烛焰做光源还是比较合适的,人的视线从蜡烛的外侧向着光屏的方向望去,沿一个方向可以同时观察到物体和像,轻吹蜡烛很容易观察到蜡烛的像和物偏斜的方向是相反的。

5结语

对六版教材的横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开放式设计思路,实验过程中为学生提供2~3种不同焦距的凸透镜,不预先规定好要测像距与物距有特殊关系点,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暗示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规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物理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物距凸透镜焦距
清芬凌霜
叶敏作品赏析
探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例谈
摄影艺术中的光影呈现
基于扩散光束尺度的凸透镜焦距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