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知行教育”理念 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2019-10-24闫健
闫健
内涵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学校内涵发展需要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所学校如何让师生快乐学习、幸福工作,需要校长用眼观察,用心感悟,动脑思考,更需要校长的顶层设计与体系构建。学校根据实际,践行“知行教育”,让学生喜欢,社会认可。
一、“知行教育”理念的由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6月颁布,2006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课程内容强调要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课程实施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新课程改革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最新教育方针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5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将其称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017年1月,国务院颁布并实施《国家教育事業发展“十三五”规划》,将立德树人再次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强调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提高个人修为,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践行知行合一。
小学教育是人生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基础阶段,教育的重点并非让学生掌握具体知识,而是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坚持“理念要走在前面、行动要走在前面”的办学意识,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学习名校办学经验,针对学校所处地域特点、办学条件、发展历程等,科学分析、严谨论证,提出“知行教育”这一办学理念。
“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始于《尚书》与《左传》。“知”指认识或良知,“行”指行为、行动。“知行合一”语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他认为,“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认为行便是知,而是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行合一”能够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是探求真理的正确途径。
“知行教育”就是学校对人的发展知行的把握,按照教育的本质要求,培养有责任的社会性的人。其内涵用十六个字概括为:用心求知、勤奋探究、努力实践、学会做人。
二、“知行教育”理念的践行
学校以“知行教育”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发展”为办学宗旨,建立一个系统、稳定、可操作的教育体系,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个性、学生有特长”的发展目标,力争打造区域闻名的“知行教育”特色品牌学校。
(一) 知行课堂——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体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学校注重养成教育,实施知行课堂。在知行课堂中,“知”就是求知,与课堂三维目标相吻合。“行”就是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实践活动。我校扎实推进、全面实施 “知行合一”课堂教学模式,即“三六一”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三步、六法、一节。
“三步”即三个关键步骤:预习提示、交流展示、反馈补偿。
“六法”即六步教学方法:目标引领、主题探究、小组合作、展示提升、达标测评、知行内化。
“一节”即一个教学环节:课后反思。
同时知行课堂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灵活变换课型,实现课堂内容与方式向“一科一模、一师一模、一课一模”转化。促进教法常态化,学法自动化,从而学用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打造知行课堂模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行中求知,在行中生慧,在行中养德。学生知行合一,教师以知择行,知行课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需求。让学生有思考、有交流、有分享,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阳光德育”——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
小学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阶段,学校根据“知行教育”理念,坚持“德育源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育人目标定位为“阳光德育”。“阳光德育”散发着人性的美与温暖,体现了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活泼向上、乐于奋斗等特征。学校制定了小学德育工作三年发展规划,分三步走:一抓学生行为习惯,二抓班主任队伍建设,三抓家校共育。活动的开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一守则、两规范”为抓手。为保证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学校实施了“十个三”工程。
“三声”阳光校园——让歌声、书声、笑声满校园,使校园变成快乐的舞台;“三个”阳光阵地——搭建课堂德育主阵地、校外德育辅阵地、网络德育新阵地,拓展阳光德育平台,让德育贴近生活;“三生”阳光主题——探索生命德育、生存德育、生活德育的队会活动。让德育走进生活,确立各年级活动项目主题,如一年级“播种好习惯”、二年级“践行礼仪”、三年级“感恩孝亲”、四年级“诵读经典”、五年级“珍爱生命”、六年级“勤学励志”。“三节”阳光少年——节水、节电、节粮的培养模式;“三爱”阳光心态——探索以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核心的阳光系列活动;“三艺”阳光律动——即探索体育、艺术、诗文融为一体的阳光文体兴趣小组活动,实现以体健身、以艺修心、以书养心的教育效果;“三支”阳光团队——即打造教师主力团队、学生自育团队、校外辅导员团队,提升阳光德育管理水平,塑造学生美丽品格;“三会”阳光技能——探索会做、会创、会编的手工制作和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寓教于乐;“三教”阳光合力——即探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联动,促进家校合一,形成教育合力。“三项”阳光评价——实施阳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建立阳光德育机制。
同时,为将阳光德育落到实处,学校又制定了良好习惯五星评比方案,编写五星好习惯导行册和记录卡。“五星”即礼仪之星、运动之星、学习之星、生活之星和劳动之星。每班学期末将结果上报学校,学校在下一学期初进行表彰。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努力,学校实施“十个三”阳光德育工程,将校园文化、课堂模式、关爱行为、绿色行动、创新意识等传播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做到知行合一。
(三) 特色办学——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
学校形成了“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乒乓伴随终身”的办学特色。为打造书香校園,学校本着古为今用、知行合一的原则,立足于学生,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紧密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精心编写了校本教材《经典诵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为普及快乐乒乓球活动,学校编写了《快乐乒乓》校本教材。
为达到预期目的,学校开展了“十个一”工程:每天早读,开辟经典15分钟专栏;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周写一篇心得体会;每周一节乒乓球课;每月开展一次汉字书写比赛活动;每月读一本好书;每月评选一次“诵读之星”活动;每月开展一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经典诵读、汉字书写展演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乒乓球比赛。
(四) 师资队伍——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学校按照“以人为本、培育团队、成就名师”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思路,确立“依法办学、以德立校”的办学策略,“把每一件事落到实处,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工作作风,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学养丰厚、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健康向上的群体舆论和主流文化。二是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如:发挥绩效工资、各类表彰等作用;三是合理安排教师岗位,做到人尽其才;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训活动,完善校本研修模式;广泛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建立“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机制。五是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让青年教师感觉工作有劲头,事业有奔头。如此,找准了方向,为教师成长“引路子、压担子、搭台子、树牌子”,形成教师人人尽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石。
(五) 校园文化——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
校园文化涵盖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及校园环境、设施、制度、精神等方面。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生命力,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正所谓“名校的一半是文化”,它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方面。物质文化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体现学校管理的外在美观程度,增强学校的时代气息。制度文化提升内涵发展的品质,体现学校管理的优质化,增强学校影响力。精神文化确立内涵发展思路,体现了学校成长的价值、增强学校凝聚力,引领学校航向。这三个方面必需以人为本,同步跟进,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凌源市宋杖子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