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拱桥:融入影片《桂香街》中的温暖意象
2019-10-24张永祎
张永祎
影片开始于社区专业的研究生春天来到桂香街实习。当她乘着小船,穿过拱桥后,我们就仿佛走进了诗意唯美的江南水乡,粉墙黛瓦,吴侬软语,雪梨茶香,橹声欸乃,丝竹悠扬,旗袍靓丽,梳篦灵巧,特别是龙城古运河两岸,繁花似锦,小桥流水人家,如在画中,一座座拱桥迎面而来,深情款款,不经意间就构成了一个个举要驭繁的美学意象。
影片将拱桥特点与人格特征完全融会贯通,几乎是人桥合一,相濡以沫,形神兼备,相得益彰。大家知道,拱桥作为水乡的传奇,它的功能就是把要渡河的人送到希望的彼岸;徐巧珍虽是“小巷总理”,却有着大国总理的情怀,她努力办好每一件实事,期盼着每位居民都能过上他们想要的好日子。同时,拱桥也是挺起自己的脊梁,坚毅地扛着所有的人来过往,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徐巧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有这样的责任和担当,她时刻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自家的事总是记不住,别人的事却永远忘不了。到了江南,我们时常会为拱桥弧形曲线的美丽而惊叹,殊不知,这恰恰意味着,它愿意贡献出自己的最大容量,帮助各种各样的航船顺利通行;徐巧珍虽是80多岁的老人,却有一颗不老的心,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胸怀坦荡,虔诚执着,面对挑战,毫不气馁,哪怕是遇到再大的困难,她也从不退缩,总是冲锋在前!
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范小青,她对江南文化非常熟悉,对当年风靡文坛的《裤裆巷风流记》等记忆犹新。她说,自己的创作往往是从寻找开始的,越寻找,就越觉得需要寻找的东西太多;越寻找,就越能发现寻找的意义。但她的这种寻找并不就是漫无目标,生拉硬扯,或者是乱点鸳鸯谱,而是顺其自然,顺理成章,能够巧妙地将旖旎的生活环境与故事情节恰到好处地融汇在一起,没有一点痕迹,找不到一丝破绽,看起来就是生活,寻找到的却是思想。这种审美精神毫无疑问在影片中得到了储存保鲜和发扬光大。对于沉淀在影片深处的内涵,需要我们静下心、沉住气、定下神来寻寻觅觅,细思品味,追忆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发现匠心独运的审美密码。
影片通过有形的桥走进了现实的画面。徐巧珍走访贾援军家后,与孙主任在拱桥上商量如何解决问题;她在看望孙老太爷后,与春天在畅叙文脉也是在拱桥上。这绝对不是巧合,而是有心为之,暗含源远流长的隐喻。春天实习结束返校,也是经过这座拱桥,通过短暂的生活工作,她对这里充满了深情,此时此刻幻化成桥下的静静流水,不知停歇,带走了一切离愁别绪,已找准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她没有把自己当外人,俨然成了桂香街的一员。影片还通过无形的桥建立了回溯的支点。徐巧珍的人生经历,主要是年轻时当纺织工人和退休后从事社区工作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如何实现有机衔接?编导可谓绞尽脑汁,脑洞大开。他们井然有序地通过照片、书籍和询问等关键节点随机切回历史,虽然这些物件并不是拱桥(如果通过拱桥来连接就更完美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仿佛就是一座座无形的桥,不断地将失联已久的历史唤回到现实,通过弥合现在时和过去时之间的时差,从而形成一以贯之、循序渐进的完整叙事。
我们发现,影片还善于运用拱桥的力学原理,有意拉长爱情产生到爱情结局之间的跨度,不慌不忙,徐疾有度,以此造成时间延宕,形成强烈的悬念。从徐巧珍到厂报到、创造奇迹以及到北京参会,这几段的嵌入相隔不久,在回忆镜头中几乎是一气呵成,但在顾江南送完徐巧珍登车,并深情地说出“等你从北京回来,我们就在一起”之后,他们的故事就没有下文了,杳无音讯,春天在等,我们也在等,急死人呢!但这个结局偏是姗姗来迟,看来编导并不希望很快就将这座桥搭建起来,让我们知道故事的结局,而是刻意拉长了到达这座拱桥的时间,我们不能跟着感觉走,只能跟着影片走,为此我们走了很久,焦急万分,直到春天要返校的时候,她忍不住问了徐巧珍,这才因势利导地搭建了一座过渡的桥,让我们重新回到历史的时空,终于知道了来龙去脉。他们的爱情没能结出硕果,并不是彼此不相爱,而是因为顾江南英勇救人而不幸牺牲。突然的变故,对于徐巧珍来说,猝不及防,五雷轰顶,看到徐巧珍来到当年两情相悦的拱桥上,这时的思念成了一个不可触摸的网,手上的照片忧伤地落到河里,随流而去,原来这张照片正是顾江南在这个地方,亲手送给她的爱情信物。
同时,我们还看到影片运用了拱桥的美学原理,在情感的累积和迸发之间建构起了爬坡的较大弧度。徐巧珍作为一名普通的社区干部,勤勤恳恳,为民服务,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但还嫌自己做得不够,街坊邻居心里早就有了一杆秤。当年她提出要退休时,200人联名写信挽留,“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说明她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很重,他们心存感激、信任、尊敬和爱戴,直到徐巧珍患癌症住院后,这种日积月累的情感终于到达了爆发的最高点。电视台在大年初一组织了一档特别的节目,特别邀请了许师傅、贾声援、孙老太爷和戚古娘等介绍徐巧珍的先进事迹,他们通过电视镜头,满怀深情地给他们敬爱的徐书记拜年,热泪盈眶,声音哽咽。我们的心情也是湿润的,因为我们知道,深厚的感情没有千锤百炼,不可能达到如此密不可分的地步,所谓血肉联系,也许正是这种心心相印、血浓于水的感觉。
拱桥是水乡的风情符号,也是影片的灵魂丰碑。《桂香街》通过聚焦群众最关心的拆迁、低保、就业等敏感问题,深度开掘徐巧珍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的崇高境界。她所做的都是小事甚至是一些小细节,诸如捡垃圾、通下水道、慰问福利院、拥军消防队、走访困难家庭等,恰如水乡拱桥虽以小著称,却有气贯长虹的品质。群众利益无小事,徐巧珍散落在平凡生活中细枝末节,却书写出了一名共产党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的人生大境界。影片以常州市钟楼区原南大街街道吊桥路社区党委书记徐巧珍为原型,她日复一日,久久为功,纾解情绪、化解矛盾、破解难点,点点滴滴,弥漫着,渗透着,流泻至人心深处。影片恰到好处地将原型与形象、现实与历史、外在与内心连接在一起,通过徐巧珍夙夜在公,孜孜不倦,分千人忧,操百家心,为我们塑造了一座美丽的爱心桥、连心桥、热心桥、关心桥!影片就是这样通过最江南的传奇符号,不断地去链接最飞扬的精神灌注,虽说这是一份来自社区工作的简简单单的爱与愁,却是编导在用心用情用力地讲述一部百姓故事的世情书。如此的起承转合中,有着理想信念的博大情怀;这样的酸甜苦辣里,也有着初心使命的壮阔追求。
春天毕业回来了,这次是来工作的,她还是坐着小船,经过来时的那座拱桥,透过她的办公室的窗子也可以看到那座拱桥,但影片最终却没有定格在那座拱桥,这不是编导的疏忽,而是艺术的升华,因为这时已不是对着桥拍,而是站在桥上拍了。这是客观的叙述,也是主观的镜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里最美的风景确实是枕河人家的春风沉醉,还有那种不被打扰的宁谧时光,但更应该是徐巧珍心有所往、情有所系的“星语心愿”,理想之光不熄,信念之焰不灭,爱美的红衣奶奶,有著一颗最美的心灵,就像这座贯穿全片的拱桥一样,洋溢着赤诚而火热的一抹嫣红,永远风风火火地岿然屹立在水乡之中,洞穿岁月,飞渡灵魂,“待到来年秋风起,一树一树桂花香!”
(作者系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文学创作一级,江苏省首届紫金文艺评论一等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