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语学习史
2019-10-24何灵
文/ 何灵
背景
我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出生在遥远的山区,那时候我们家乡的小学还不时兴学习英语。90 年代初,家里有了彩色电视机和VCD,每天放学后我都沉浸在那些年的动画片里,国外的《地球超人》《蓝精灵》《足球小子》,以及咱们国产的《海尔兄弟》和《小糊涂神》……
我对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记忆大概只有两部分:其一,我的母亲教给我的那首“ABCDEFG”的英文字母歌,发音准不准也不知道,到小学毕业时大概还是只会讲这26 个英文字母;其二,小学毕业时大家互送卡片作为留念,我记得很多卡片上都写了“Best wishes for you”,后来才知道用“Best wishes to you”更合适,不知道那一句“for you”误导过多少学生。
我的初中英语老师
中学时,我就读于山区小镇上的中学,开始了正式的英语学习。
启蒙老师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或许可以说是影响甚大。我的英语启蒙老师姓李,他身材高大,西装革履,几丝银发,气质儒雅,浓眉大眼高鼻梁,颇有几分“老外”的感觉。据说他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会好几门语言,跟着知青“下了乡”,就留在了当地。其中真假我们也无从辨别,但我记得父亲告诉过我,在他上高中的时候,李老师曾教过他俄语。
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师对咬舌音“th”的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把舌尖露出来。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他的专业素养是极好的。后来上大学时,我选了英语师范专业,在北方某大学求学,一开始老师要给大家纠音,我吃惊地发现好些同学发“th”都不习惯咬舌,然后才意识到自己能在学习之初就得到李老师的严格指导是多么幸运的事。
后来,李老师因为身体原因就没再教我们了。我的第二位英语老师也是一位颇具特点的人物,他对于英语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教授方式。记忆里最深刻的莫过于他讲含三单的一般疑问句,前面有does,后面的动词要用原型。老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振臂一挥,高声斥道,“金箍棒一抡,立刻现原形!”什么意思呢?Does 就是“金箍棒”,后面的动词就是“妖怪”。现在想来真的是很好玩,感觉很少再有老师会这样讲语法了。
书刊影响
那个年代,我们也流行读各种杂志和图书,《萌芽》《新概念作文》《武侠故事》……但对我的英语学习影响最大的杂志要数《英语广场》了。
90 年代到2000 年初,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信息也比较闭塞,我们能接触到的英文杂志非常有限,学校里提供的只有《英语广场》。我记得的很多词汇和文化知识都来自这本杂志。正因为资源有限,所以我才会捧着一期杂志翻来覆去地读,直到能背得滚瓜烂熟。
现在三岁小儿都会唱的“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我中学时才在某一期《英语广场》的扉页上读到,当时也不知道是儿歌,只是觉得读起来很好听,朗朗上口,像一首节奏明快的小诗。但里面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单词,比如diamond、blazing 等,怎么办呢?那就查词典、问老师吧。在手机还未普及(那时候流行小灵通)、网络还未畅通的年代,我从翻来覆去地读同一篇文章中找到了很多乐趣。
除了这首儿歌,还有一个故事带我走进了英语阅读的世界。在某一期的《英语广场》里,我被Kate Chopin的The Story of an Hour 深深地吸引了。那时候我并不知道Kate Chopin 是谁。但这个故事相信许多读过英美文学作品的人都耳熟能详。中学时我懵懵懂懂地读完这个故事,对故事所要表达的内容一知半解,但其中所蕴含的女性觉醒与反叛意识,以及对英语语言文字魅力的着迷都开始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为我日后的兴趣培养乃至专业选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除此之外,我记得四川人民出版社从1994 年起陆续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世界名著精选”系列丛书(见图1、图2),在外地求学的小姨第二年就给我买了丛书第二辑中的五本:《鲁滨逊漂流记》《托尔斯泰的三个故事》《格林童话》《雾都孤儿》《快乐王子》。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它们是“经典”,但是因为阅读资源稀缺,我整日读得如痴如醉,看了中文看英文,还试着去背诵里面的英文段落篇章。那时的我更不知道,《快乐王子》那本书的译者日后会成为我研究生时期的导师。
电视和电子产品
转眼到了1999 年,那一年赵音奇开始主持《希望之星》栏目。两年后,《流星花园》火遍了大江南北,我一边疯狂地追着F4,一边也趁着一切机会追看《希望之星》。渐渐地,我的英语学习之路也开始了从只会读写向重视口语转变。
图1.《雾都孤儿》
图2.《格林童话》
除了电视,2000 年开始,各种电子产品也开始流行起来,虽然同是“电子产品”,但当年的那些与现如今的电子产品可相去甚远。那个时候,我用过的电子产品有四种:放磁带的随身听、CD 机、MP3 和好记星。
记得2002 年时,我买了一个随声听,还买了外国歌手的磁带和CD,印象最深刻的歌曲有Backstreet Boys 的Show Me the Meaning of Being Lonely和 As long As You Love Me,Westlife 的My Love 和 Seasons in the Sun,M2M的Pretty Boy 和The Day You Went Away……那个时候就那么几盒磁带,就那么几张CD,翻来覆去地听,我却完全听不厌。
2004 年,大山代言了一款电子产品——好记星,广告随处可见。记得那一年我高中的学费是一千多,好记星当时卖998 元,父亲给我买了一个,上学放学的途中我常拿出它听音跟读。
后记
再后来,我上了大学,互联网逐渐发达了,资源更加丰富了,信息渠道也多了。我接受了专业、系统的训练,终于站上讲台为人师了。
现在,我依然走在英语学习的路上:上下班途中用喜马拉雅FM 和网易公开课app 收听里面的TED 演讲,读Jeremy Harmer 的“How to teach”系列丛书,追美剧、英剧,当然还要看刘欣的英语新闻节目。
写到此处,我三岁的女儿拿着点读笔要出门,转回身对我说:“See you l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