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四氯化碳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2019-10-24郑雪李静黄俊凯丁新陈卫刚

关键词:小叶胶原造模

郑雪,李静,黄俊凯,丁新,陈卫刚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肝病是全球的高发疾病,根据《柳叶刀》发布的2017年GBD(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Injuries,and Risk Factors Study 2017),仅2017年全球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发病人数为6,108,000[1]。我国的肝病防治形势也不容乐观,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肝疾病死亡率为5.85(1/10万),其中肝硬化为5.08(1/10万),而农村居民居民肝疾病死亡率为5.78(1/10万),其中肝硬化4.92(1/10万)[2]。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向终末期肝病发展的中间环节,是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肝内细胞外基质病理性沉积的病理生理过程[3]。近年来研究发现,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能够有效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功能,降低肝纤维化程度[4-5]。BMSC是位于骨髓腔内的一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免疫调节特性以及多向分化潜能,且来源丰富、易于体外培养、扩增,是治疗肝纤维化的新方法。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MSC能够有效抑制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肝脏功能[6-7]。然而有一部分研究表明,BMSC移植后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未缓解或缓解程度不显著。雷香丽等[8]发现移植BMSC后肝门静脉区和肝实质内仍有大量红染胶原纤维沉积形成假小叶,且BMSC组胶原面积大于阴性对照组。FORBES等[9]进一步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行骨髓移植后,有一部分BMSC没有分化为肝细胞而是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由于已有研究中对于BMSC疗效的争议,本实验拟用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种异体移植BMSC后,探讨其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清洁级SD雄性大鼠,体质量(180±20) g,购于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新)2016-0003),饲养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动物中心;L-DMEM(Gibco/美国);胎牛血清(BI/以色列);CD29-FITC、CD90-PE、CD45-FITC(eBioscience/美国);四氯化碳(国药化学试剂公司/中国);4%多聚甲醛(Abcam/英国);RNA提取试剂盒(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国);SYBR© Select Master Mix(Applied Biosystems/美国)。

1.2 实验方法

1.2.1 BMS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取健康雄性SD大鼠,脱臼处死,于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双侧股骨、胫骨,暴露骨髓腔,用完全培养基反复冲洗骨髓腔,缓慢吹打冲洗物。取200目细胞滤网,过滤冲洗物制成细胞悬液。将细胞悬液置于体积分数5%CO2、37 ℃恒温培养箱中静置培养。取第3代BMSC,流式细胞术测定CD29、CD90、CD45等细胞表面分子。

1.2.2 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取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另取6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每天12 h光照/黑暗交替,自由饮食。将肝纤维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BMCS组、PBS组,每组10只。采取CCl4法建模,建模周期为7周。分别给予 BMSC组、PBS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50% CCl4-植物油溶液,剂量为3 mL/kg,每周2次。给予空白对照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剂量为3 mL/kg,每周2次。

1.2.3 细胞移植

于造模后第8周,取细胞融合约80%~90%的第3代BMSC,用1×PBS溶液制成细胞密度为1×106个/mL的细胞悬液1 mL,经BMSC组大鼠尾静脉缓慢推注,PBS组经尾静脉推注等体积1×PBS溶液。移植BMSC后,继续按3 mL/kg,每周2次注射50%CCL4-植物油溶液维持肝纤维化。

1.2.4 肝脏功能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测

移植后第5周,采集大鼠血液及肝脏组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取大鼠肝脏左叶组织,约1 cm×1cm×0.5 cm,常规石蜡切片后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取Masson染色切片,每个切片取3个不重复视野(×100),以蓝色胶原沉积为阳性信号,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测算CVF。另取部分肝组织(大小约为1 cm×1 cm×1 cm),于-80 ℃冰箱中保存,待用。

1.2.5 qRT-PCR检测Ⅰ、Ⅲ型胶原表达

采用Trizol法提取大鼠肝脏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以其为模板,利用SYBR© Select Master Mix试剂盒进行荧光定量检测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引物序列如表1所示。

表1 qRT-PCR引物序列Tab.1 qRT-PCR primer sequences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BMSC形态特征及鉴定

BMSC原代初接种时,细胞悬液中可见大量圆形、类圆形细胞,无明显特征。接种后48 h首次半量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后,可见少量细胞贴壁,细胞呈圆形、不规则多边形及粗短梭形,细胞核大且核仁明显,细胞胞浆丰富,折光性好。原代培养第7天,见贴壁细胞数量有小幅增长,增殖速度较慢,贴壁细胞中不规则多边形、粗短梭形数量增多,细胞融合至90%以上时可见细胞呈旋涡状排列。BMSC传代后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增快,细胞呈簇状分布,多为长梭形、不规则多边形,传代至第3代时,细胞形态趋于均一。流式分析结果显示,大鼠BMSC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29、CD90的阳性率分别为98.4%、99.6%,CD45的阳性率为:5.3%(图1)。

a—CD29-FITC:98.4%;b—CD90-PE:99.6%;c—CD45-FITC:5.3%图1 流式细胞检测BMSC表面标志物Fig.1 Flow cytometry to detect BMSC surface markers

2.2 BMSC对大鼠肝脏大体表现

空白对照组大鼠:色泽红润,表面光滑无结节,肝叶边缘锐利,质地柔软(图2a)。PBS组大鼠肝脏:较空白对照组大鼠肝脏缩小,颜色晦暗,呈棕褐色,表面弥漫大小不等结节,肝叶边缘变钝呈波浪形,肝脏质地变硬,门静脉明显增粗(图2b)。BMSC组肝脏:肝脏体积较空白对照组大鼠略大,肝叶边缘变钝,表面可见少量结节分布,质地微硬(图2c)。

a—空白对照组大鼠肝脏大体表现;b—PBS组大鼠肝脏大体表;c—BMSC组大鼠肝脏大体表现图2 大鼠肝脏大体表现Fig.2 Rat liver performance

2.3 BMSC对大鼠肝功的影响

移植后第5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ALT、AST、Alb。BMSC组大鼠的ALT、AST、Alb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S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LT、AST水平增高,Alb水平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BS组与BMSC组比较ALT、AST水平增高,Alb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图3)。

表2 各实验组动物肝功指标及CVF值

Tab.2 Liver function indicators and CVF values of each experimental group

组别ALT(U/L)AST/(U/L)Alb/(g/L)CVF/%空白对照组40.40±14.0687.40±15.3735.84±3.950.20±0.09PBS组182.40±51.94ab253.20±40.70ab25.84±4.32 ab9.22±6.72 abBMSC组59.25±9.00102.10±11.7633.58±7.374.91±2.05 cF32.44454.4297.46412.666P0.0000.0000.0040.000

注:a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b与与BMSC组比较,P<0.05;c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注:*P< 0.05;**P> 0.05。图3 各组实验动物肝功指标与CVF值的比较Fig.3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indicators and CVF value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in each group

2.4 BMSC对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移植BMSC第5周时,取PBS组、BMSC组大鼠肝脏行HE、Masson染色。PBS组:桥接坏死范围广,累及多个小叶,小叶结构失常,出现门脉-中心静脉架桥样隔壁性纤维化;部分切片桥接坏死严重,可见假小叶形成,已达到弥漫性完全性肝硬化(图4a、c)。BMSC组肝脏切片可见:肝小叶网状支架结构存在,肝细胞多呈脂肪样或空泡样变性小叶周边炎症明显,部分肝小叶内可见嗜酸小体;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汇管区出现碎屑样坏死;有胶原纤维存在,多在门脉区少量存在(图4b、d)。取PBS组、BMSC组Masson染色切片。利用Image J软件测算各组大鼠CVF值,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BS组、BMSC组CVF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PBS组相比,BMSC组CVF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图3)。

a—PBS组肝脏组织HE染色;b—BMSC组肝脏组织HE染色;c—PBS组肝脏Masson染色;d—BMSC组肝脏Masson染色(×100)图4 BMSC组、PBS组HE、Masson染色Fig.4 HE,Masson staining in BMSC group and PBS group

2.5 qRT-PCR检测Ⅰ、Ⅲ型胶原的结果

移植后第5周,分别取PSB组、BMSC组大鼠肝脏行qRT-PCR,检测Ⅰ、Ⅲ型胶原蛋白RNA表达。

与BMSC组相比,PBS组大鼠肝脏Ⅰ、Ⅲ型胶原蛋白RNA表达均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图5。

表3 BMSC、PBS组大鼠Ⅰ、Ⅲ型胶原Tab.3 Type I and III collagen of rats in BMSC and PBS groups

注:*与BMSC组比较,P<0.05。

注:COL-1:Ⅰ型胶原;COL-3:Ⅲ型胶原。*P< 0.05。图5 PBS、BMSC组大鼠Ⅰ、Ⅲ型胶原基因的qRT-PCR结果的比较Fig.5 the comparison of qRT-PCR results of type I and III collagen genes in PBS and BMSC groups

3 讨论与结论

肝纤维化是肝脏中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殖和积聚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机体对于各种急慢性肝损伤的修复反应。多种损伤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导致肝实质细胞死亡[10],肝内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分解减少失衡,出现病理性沉积,最终导致肝硬化、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1]。因此治疗慢性肝病的关键是在祛除病因后,有效抑制肝纤维化进程。多项研究发现MSC具有减轻肝纤维化及改善肝脏功能的作用[4,5,12,13]。

MSC是中胚层来源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和低免疫原性的多能干细胞,而MSC在骨髓中含量较低,仅占骨髓中单核细胞0.002%~0.005%[14]。因此根据BMSC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扩增BMSC,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表面标志物CD29、CD90阳性率均高于95%,而CD45的阳性率仅为1.3%,符合BMSC细胞表面分子特征。焦艳等[15]于肝纤维化造模第6周、第8周移植BMSC,证实于造模第6周时移植BMSC肝纤维化评分明显降低。而本研究分别于造模第5周、第6周、第7周后取大鼠肝脏行HE、Masson染色,发现造模第5周时门管区炎症细胞大量浸润,Masson染色可见汇管区血管周围有胶原纤维沉积,有或无短的纤维间隔向细胞内伸展,而第7周大鼠切片中可见汇管区血管周围有胶原纤维沉积,同时在肝索间可见长短不一的纤维间隔且无肝内假小叶形成,故本研究中选取造模后第8周移植BMSC。

在以往研究中发现,BMSC移植能够减轻早期肝纤维化的纤维化程度、改善肝脏功能[4,5,12,13]。本研究选择尾静脉作为移植途径,病理结果显示BMSC移植后紊乱的肝小叶结构有所恢复,纤维间隔变窄且数量减少,说明BMSC能够有效减少肝内胶原沉积,减轻纤维化程度。通过qRT-PCR 发现BMSC组大鼠肝脏内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低于PBS组,证实了细胞外基质减少,纤维化形成得到有效控制。血清学指标显示BMSC组大鼠ALT、AST明显低于PBS组(P<0.05),且Alb较之升高(P<0.05),说明BMSC移植后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肝内纤维化情况,还可以促进肝细胞重生并且改善其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同种异体移植BMSC可以有效减少肝脏胶原沉积,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功能。然而由于造模时间较短,肝纤维化程度未达到肝硬化程度,本研究尚不能说明BMSC移植对于晚期肝纤维化是否具有同样疗效。此外,MSC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肝星状细胞活化、炎症反应及细胞外基质合成降解平衡有关[6,16-18]。因此,对于MSC治疗纤维化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动物实验证据。

近年来MSC已逐渐从动物实验走向临床,为临床肝纤维化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治疗中,MSC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试验对于MSC移植的安全性报道均较少,因此需要更多优质的临床试验数据,以确保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维护患者利益。

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程度。

猜你喜欢

小叶胶原造模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评定标准研究进展
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
湿热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评价研究
苹果小叶病的防治
小叶樟树下的遐思
小叶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胶原无纺布在止血方面的应用
红蓝光联合胶原贴治疗面部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润肠通便功能试验中造模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