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推进轴系弯—纵耦合效应的非线性振动特性
2019-10-24徐鹏邹冬林吕芳蕊塔娜饶柱石
徐鹏,邹冬林,吕芳蕊,塔娜,饶柱石*
1 海军驻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军事代表室,辽宁大连116005
2 上海交通大学 振动、冲击、噪声研究所,上海200240
3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0
0 引 言
作为船舶动力装置的核心部件,推进轴系可以将主机功率转化为螺旋桨的推力,然后经推力轴承传递给船体,从而推动船舶前进。在螺旋桨流体激励、转轴不平衡激励、轴承摩擦激励等复杂的外部载荷作用下,运转中的推进轴系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振动现象。过大的振动易导致轴系疲劳失稳、轴承磨损甚至是损坏,从而影响轴系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船舶推进轴系的振动特性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2]。推进轴系振动包括弯曲振动、扭转振动和纵向振动3 种形式。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线性理论研究推进轴系,故可分别独立开展3 种振动的分析计算,从而简化模型。例如,李全超等[3]研究了船舶推进轴系的弯曲振动特性,重点分析了支撑参数对弯曲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李燎原等[4]研究了船舶横摇条件下,主机隔振对推进轴系弯曲振动特性的影响;Zhang 等[5]研究了船舶推进轴系的纵向振动特性;张金国等[6]分析了推力轴承几何参数对轴系纵向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胡泽超等[7]研究了利用共振转换装置控制推进轴系纵向振动的优化设计方法;张阳阳等[8]分析了推进轴系的纵向振动特性和振动控制策略;Polic 等[9]研究了螺旋桨与冰相互作用下的轴系扭转振动响应;谈微中等[10]开展了大型船舶推进轴系扭振特性的仿真和试验研究。上述研究均是基于线性理论展开,然而,在实船复杂的工况条件下,这3 种振动形式之间会产生强烈的耦合作用,例如,轴系弯扭耦合振动、多频现象、组合共振、自激振动等。因此,为了避免工程设计隐患,有必要建立推进轴系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对于船舶推进轴系不同方向之间的耦合非线性振动,国内外已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例如,Hua 等[11]、花纯利[12]和张振果等[13]分析了推进轴系在水润滑橡胶轴承摩擦激励下的弯扭耦合振动现象,以及轴承摩擦导致自激振动的发生条件。刘宗发等[14]研究了由螺旋桨偏心导致的轴系弯扭耦合振动现象,并分析了轴系疲劳应力。朱汉华等[15]研究了润滑耦合冲击作用下的轴系弯扭耦合振动特性。Jiang 等[16]研究了因摩擦激励导致的推进轴系弯—纵耦合振动现象。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轴系非线性效应对其振动特性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业内重视。
在上述研究中,非线性效应都是由于存在非线性激励源(例如,摩擦激励)所致;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几何大变形也会导致轴系的非线性效应。对小型船舶的推进轴系而言,其刚度较大,几何非线性效应很小。然而,大型船舶的推进轴系一般很长(可能上百米跨度)且细长比较小(细长比即轴系截面回转半径与轴系长度之比,细长比越小,表明轴系越“柔”,这是工程中考察梁刚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在螺旋桨流体激励和不平衡载荷激励下,容易产生较大的轴系横向变形,进而在纵向变形和横向变形之间产生较严重的弹性耦合作用,这就是大变形几何非线性导致的梁弯—纵耦合振动现象。基于此,本文拟建立并求解船舶推进轴系的弯—纵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然后采用有限元法和多尺度法分析推进轴系产生弯—纵耦合非线性效应时的异常振动现象,用以为大型船舶推进轴系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1 船舶轴系的弯—纵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典型的船舶推进轴系由螺旋桨、后艉轴承、前艉轴承、中间轴承及推力轴承组成,如图1 所示。本文假设轴系具有均匀截面,并将螺旋桨简化为集中质量,各轴承简化为弹簧与阻尼。
图1 船舶推进轴系简图Fig.1 Schematic of marine propulsion shafting
采用瑞利梁力学模型,利用Hamilton 变分原理建立考虑弯—纵耦合非线性效应的推进轴系振动偏微分方程[17]:
式中:ρ为轴段密度;A为轴段横截面面积;u,v,w分别为轴系的纵向(x向)、横向(y向)、垂向(z向)振动位移;E为弹性模量;Id为截面惯性矩;kj为各径向轴承的刚度,其中j=1,2,3;x为轴系的纵向距离;xj为螺旋桨到各径向轴承的纵向距离;δ(x)为狄拉克函数。
式(1)列出了弯—纵耦合引起的非线性项:第1个方程最后一项的物理意义为轴系发生弯曲变形时,导致纵向方向产生的附加作用力;第2 个和第3 个方程倒数第2 项的物理意义为轴系发生纵向变形时,导致弯曲方向产生的附加作用力;第2个和第3 个方程最后一项的物理意义为轴系产生较大的弯曲变形时,横向变形与垂向变形相互耦合产生的附加作用力。如果忽略这些非线性项,式(1)即可简化为轴系的线性振动偏微分方程。
式(1)中,轴系首尾两端需满足的力平衡边界条件为
式中:L为轴系长度;M1为螺旋桨质量;kt为推力轴承的刚度;F为外激励载荷;t为时间;α为载荷相位;Ω为转轴旋转速度;ω=7Ω,为叶片次激励频率转速(7 叶桨);Ip为转轴截面极惯性矩;Jd1为螺旋桨径向转动惯量;Jp1为螺旋桨极转动惯量。
式(2)中:第1 个方程表示纵向力平衡;第2 个和第3 个方程分别表示横向剪力平衡与弯矩平衡;第4 个和第5 个方程分别表示垂向剪力平衡与弯矩平衡。同样,如果忽略非线性项,式(2)即可简化为轴系线性振动偏微分方程所需满足的力平衡边界条件。
2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方法
对于式(1)和式(2)所示偏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可以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进行求解[18-19],也可以进一步降维之后采用多尺度近似解析方法来求解[17]。有限元数值方法的求解过程较简单,适用于任意几何形状的轴系,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该方法属于数值方法,难以获得系统的解析解,故无法揭示某些机理性的规律。而多尺度法属于渐进解析法,因而可以获得非线性系统的解析解,但其求解过程较复杂。本文将同时采用这2 种方法进行求解:在第3.1~3.3 节利用有限元法分析系统产生弯—纵耦合效应时的振动现象;在第3.4 节利用多尺度法分析轴系相关参数对系统弯—纵耦合效应的影响规律。
2.1 有限元法
对式(1)和式(2)应用有限元理论,即可推导出单元质量矩阵Me、陀螺矩阵Ge和单元刚度矩阵Ke,其中Ke包含(线性刚度矩阵),(一次位移刚度矩阵)和(二次位移刚度矩阵)。Me,Ge及的构成与线性情况完全一致,故此处不再列出具体形式,仅列出非线性刚度矩阵和。
式中,a~f和~等系数详见文献[19]。
将轴系各单元的Me,Ge,Ke组装在一起,考虑集中质量、支撑弹簧及阻尼的影响,即可得到轴系弯—纵耦合效应的振动微分方程:
式中:q(t)为位移向量;Cˉ=ΩG+C,其中C为阻尼矩阵;F(t)为载荷向量。
可以采用Newmark法等数值积分方法求解式(5),当系统非线性较弱时,通过减小步长即可取得很高的求解精度。但如果系统的非线性较强,即使步长很小且计算量很大,其求解精度也无法令人满意,此时,可以结合Newton-Raphson 方法进行求解:首先,通过Newmark 法得到该时间步下的近似解,然后通过Newton-Raphson 方法进一步搜索得到更精确的数值解[18]。如果需得到系统的周期解,还可以结合打靶法,详见文献[19]。
2.2 多尺度法
利用Galerkin 方法即可将式(6)所示的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其中试探函数将采用线性模态振 型。设u(x,t)=φ1(x)X1(t) ,v(x,t)=φ1(x)Y1(t) ,w(x,t)=ψ1(x)Z1(t) ,其中:φ1(x) 为纵向第1 阶模态振型;φ1(x)为横向弯曲第1 阶模态振型;ψ1(x) 为垂向弯曲第1 阶模态振型;X1(t) ,Y1(t),Z1(t)分别为时间尺度上的纵向、横向及垂向振动位移。将其代入式(6),结合边界条件并引入模态阻尼,得
式(7)是基于变分原理,并结合Galerkin 方法而得到的。实际上,针对能量泛函,采用Ritz 法结合Lagrange 方程也可以得到式(7),具体详见文献[20]。采用多尺度法和经典龙格库塔方法[21]求解式(7),即可得到轴系弯—纵耦合作用下的非线性振动特性。
3 弯—纵耦合效应对轴系振动特性的影响
本节将阐述弯—纵耦合效应对轴系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影响,例如,多频现象、跳跃现象及能量迁移现象等,并将简单分析轴系各参数(例如,各支承轴承、螺旋桨质量、轴系细长比等)对弯—纵耦合非线性强弱程度的影响。
3.1 多频响应现象
对于线性系统,稳态响应的频率成分始终与激励力保持一致;然而,对于非线性系统,响应中除了激励力频率成分之外,还可能出现别的频率成分,即多频响应现象。以表1 所示的推进轴系为研究对象,利用上文介绍的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
表1 推进轴系的主要参数Table 1 The main parameters of propulsion shafting
假设轴系的纵向叶频激励频率f纵=23.3 Hz,横向叶频激励频率f横=20 Hz。利用Newmark 法并结合Newton-Raphson 法计算轴系的振动响应,选取轴系中点处响应的时域与频域为考察对象,计算结果如图2 所示。
从图2 中可以看出,尽管横向与纵向均为单频激励,但考虑弯—纵耦合非线性效应之后,响应中除了激励频率成分之外,还出现了其他新的频率成分(表2)。
由此可见,即使仅存在单频激励,轴系弯—纵耦合非线性效应也会使其出现多频响应现象,新的频率成分为激励频率的各种组合,而组合形式主要与非线性的阶次和响应乘积有关。由式(1)可知,轴系弯—纵耦合的非线性阶次主要为二次和三次,且以弯曲响应和纵向响应的乘积为主,因此,新的频率成分也表现为激励频率的2 倍或3倍,而响应中的乘积关系在频谱中则体现为激励频率的相加与相减。
图2 轴系L/2 处振动响应时域与频域曲线Fig.2 Time domain and frequency domain response at L/2 of shafting
表2 响应中新的频率成分组合Table 2 The new frequency components in the response
笔者所在团队曾测试了数艘在役舰船的推进轴系振动响应,根据测试结果,上述多频响应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3.2 跳跃响应现象
本节将利用有限元法结合打靶法进行求解[19]。轴系升速与降速时,叶频激励力作用下的轴系幅频响应曲线如图3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1)弯—纵耦合效应呈“硬弹簧”特性,故轴系的共振频率略大于线性固有频率;2)在某些频率点处,响应曲线同时存在3 个解(2 个稳定解和1 个不稳定解),所以存在跳跃现象。
图3 叶频激励下的轴系幅频响应曲线Fig.3 Amplitude frequency response curves of shaft under blade frequency excitation
从物理的角度分析,弯—纵耦合非线性效应会导致轴系产生正的非线性刚度,并叠加在原来的线性刚度上,从而增加轴系的共振频率。
图4 所示为不同阻尼比和细长比时的轴系幅频响应曲线(图中,σ为频率失调参数,且7Ω-ε2σ=wf,其中wf为轴系横向第1 阶正进动固有频率)。从图中可以看出,阻尼比越小、细长比越小时,轴系弯—纵耦合的非线性效应越强。因此,可以通过增加阻尼比来抑制几何非线性效应,从而提高轴系的稳定性。
3.3 能量迁移现象
众所周知,对于线性振动而言,各个方向的振动具有相互独立的特点,互不干涉。但是对于非线性振动而言,其各个方向的振动之间则可能存在能量迁移现象。如图5 所示,当轴系存在弯—纵耦合效应时,在某些特定工况下,弯曲振动与纵向振动之间存在能量渗透。图5 中:au为纵向振动幅值;av为弯曲振动的正进动幅值;bv为弯曲振动的反进动幅值。在计算过程中,仅在纵向方向施加激励力,而弯曲方向没有载荷[20,22]。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临界载荷f2:当激励力小于f2时,随着激励力的增加,纵向振动幅值也线性增加,弯曲振动幅值为0,这与线性振动的结论一致;当激励力大于f2时,随着激励力进一步增加,纵向振动幅值不变,能量饱和之后,多余的能量将转移到弯曲方向,进而导致弯曲振动幅值进一步增加。同时,正进动与反进动之间的能量分配与其进动频率成反比[22],因此反进动的幅值大于正进动。
图4 幅频响应曲线随阻尼比和细长比的变化规律Fig.4 Variation of amplitude frequency response curves with damping ratio and slenderness ratio
临界载荷f2与系统参数、激励频率及非线性强弱程度等密切相关,图6 所示为临界载荷f2随系统阻尼比的变化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阻尼比的减小,临界载荷f2也随之减小,这表明在很小的激励力作用下也可发生能量迁移现象。
在设计推进轴系时,为了有效控制轴系纵向振动,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能量渗透特性,使纵向振动幅值保持在一个“极限值”,而不会随纵向激励力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加。
图5 纵向振动幅值、弯曲振动幅值随激励力的变化规律Fig.5 Variation of longitudinal vibration amplitude and bending vibration amplitude with excitation force
图6 临界载荷随阻尼比的变化规律Fig.6 Variation of critical load with damping ratio
3.4 轴系参数对系统非线性强弱程度的影响
本节将利用多尺度法探讨轴承刚度、螺旋桨质量及细长比等参数对非线性参数Λ1(反映轴系弯—纵耦合非线性强弱程度)的影响[23],计算结果如图7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后艉轴承刚度,可以抑制弯—纵耦合非线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前艉轴承刚度和推力轴承刚度,可以增强弯—纵耦合非线性效应;中间轴承对弯—纵耦合效应的影响较小;增加螺旋桨质量、减少细长比也可以增强弯—纵耦合效应。
轴系参数对系统弯—纵耦合效应的影响机理具体如下:
图7 轴系各参数对弯—纵耦合效应的影响Fig.7 Effect of the shaft parameters on the geometric nonlinear
1)推进轴系的第1 阶弯曲振动模态一般表现为螺旋桨处的振动。因此,增加后艉轴承刚度或减小螺旋桨质量可以有效减小轴系的弯曲振动,从而抑制轴系的弯—纵耦合效应。
2)对于轴系第1 阶纵向振动而言,由于推力轴承刚度一般远小于轴系自身的拉伸或压缩刚度,因此纵向第1 阶模态以轴系整体平移为主。这种振动模式不会使轴系产生纵向变形,所以也不会引起轴系的弯—纵耦合效应。然而,随着推力轴承刚度的增加,当其值与轴系自身的拉伸或压缩刚度相当时,轴系第1 阶纵向振动将不再表现为整体平移,而是轴系自身的纵向变形,此时轴系将产生明显的弯—纵耦合效应。同时,随着推力轴承刚度的增加,轴系弯—纵耦合效应越来越强。前艉轴承对第1 阶弯曲振动的影响规律与纵向振动相似,本文不再赘述。
3)由于中间轴承位于轴系前端,其对轴系第1阶弯曲振动模态的影响很小,故对系统弯—纵耦合效应的影响也不明显。
4)增加轴系的细长比可以有效增加轴系的刚度,从而减小轴系弯曲及纵向变形,最终抑制轴系的弯—纵耦合效应。
4 结 论
本文建立了轴系弯—纵耦合时的非线性振动偏微分方程,阐述了有限元法、多尺度法等非线性方程求解方法,分析了弯—纵耦合效应对轴系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
1)与线性模型相比,弯—纵耦合效应将增加轴系的固有频率。
2)当轴系产生弯—纵耦合效应时,轴系振动响应中将出现多频响应、响应跳跃及能量迁移等复杂的振动现象。
3)增加后艉轴承刚度可以抑制轴系弯—纵耦合效应,增加前艉轴承刚度和推力轴承刚度可以增加轴系弯—纵耦合效应,而中间轴承对轴系弯—纵耦合效应的影响则较小。
4)激励载荷越大、阻尼比越小,轴系弯—纵耦合效应将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