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为先 创新机制让西双版纳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2019-10-24岩香宰唐燕飞
文/岩香宰 唐燕飞
一直以来,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就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在建设“民族文化强州”过程中,坚持保护为先,创新机制,强化措施,致力于对各民族文化深厚底蕴、深刻智慧的继承与弘扬,不断推动文化记忆和活态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助推公民文化素质提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西双版纳州建立了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名录。目前共有11个国家级、17个省级(含6个传统文化保护区)、31个州级非遗保护项目,共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基地)25个,其中景洪市勐罕镇傣族园被命名为“西双版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有9名国家级、49名省级、205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2012年开展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工作以来,全州共有15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鼓是傣家人的影子 刘扬武 摄
景洪市橄榄坝村民欢度泼水节 刘扬武 摄
基诺族采茶 刘扬武 摄
哈尼族少女 杨红文 摄
主要做法
一是着力夯实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基础保障。
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和本级公共财政预算,与州委深改工作台账“挂图作战”定期督查。先后颁布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名州的实施意见》《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专门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以县(市)文化馆为中心搭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平台,举全州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之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作。
二是着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
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完成了全州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本情况调查;开通了全国首家傣文网站并建立了西双版纳傣族文化数字传习馆,对全州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做到家底清、数据档案齐全。
在民族民间文化形态保存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特色鲜明的民族聚居村落和特定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强化传习培训,按照不同级别传承人每人每年的经费标准按时足额发放传承人补助经费。坚持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传承人集中培训及经验交流会,“请进来”“送出去”分级分类开展传承人培训,对具有代表性和有市场空间的非遗项目,如傣族织锦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等进行美学美术、艺术设计、工艺材料以及创意理念、品牌营销等重点培训。通过各级资金支持,重点实施了傣族泼水节、傣族章哈、傣族象脚鼓舞和布朗弹唱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建设,完成国保单位茶马古道·勐腊段“四有”工作、国保单位曼短佛寺、曼飞龙白塔等地的修缮工程;配合省文物局完成州辖区内玉磨铁路段、小磨高速公路、景哈至勐罕跨江大桥等基本建设项目沿线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切实做到保护先行。
三是着力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影响力。
在节庆文化活动中,全州以“东方狂欢节——西双版纳泼水节”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为平台,依托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向世人立体展示西双版纳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和实践中的丰硕成果,创下了省内新媒体收看人数和省份最多、外宣效果最好的纪录。2016年以来,全州各级国有文艺院团深入社区、乡镇、农场等地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演出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出“农村文艺调演‘三王’大赛”“少儿民族风模特大赛”等本土文艺品牌。
四是着力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生产性保护工作。
通过探索“文化+旅游+商业”模式的产业发展路子,将区位优势和富集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换为价值,全州成立了傣族竹编、傣族造纸、傣族织锦等7家非遗合作社,及以景洪市勐罕镇傣族园、勐养曼掌文化农庄、嘎洒镇曼峦典村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特色文化村,《勐巴拉娜西》《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等演艺品牌年观众超过200万人次,实现产值上亿元。
问题及建议
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做好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自觉性不够;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带来的压力下,一些文化甚至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困境等。结合西双版纳实际,建议如下:
一是进一步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坚定文化自信,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在重要日程。
二是健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制定和完善惠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一批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建设文化项目。
三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
四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编写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在校服设计中融入民族元素;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丰富拓展校园活动。
五是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融通多媒体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六是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文化渗透到旅游要素的各个环节,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大门 杨红文 摄
柔美的傣族舞蹈 杨红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