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知青这一代

2019-10-24

中外文摘 2019年20期
关键词:军垦生产队知青

叶 辛

上海知青有121 万

这个题目,近些年来已经写得很多了。我今天写下的,是许多人至今不甚了了的一些情况,甚至一些知青本人,也因为结束了知青生涯而忽视了的东西。

之所以称知青是这一代,是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知识青年的总人数有121 万多人。这121 万多人中,包括了上海知青办统计汇总的111 万人。在1966年之前,还动员了10 万知青到新疆。这是准确的人数。为什么说这个数字准确呢?因为知青一旦确定了去上山下乡,不论是近在上海市郊的崇明、长兴岛、南汇、奉贤,还是远到北国的黑龙江、内蒙古,西南的贵州、云南,都要迁出户口,并同时迁出粮油关系。说得通俗一点,迁出了户口,从下一个月开始,每个月都要发给你的粮票、油票以及相应的布票等就不发了!

另外,每一个知青去往农村,不论你是插队落户进生产队,还是到国营农场、军垦农场,国家财政都要拨付知青下乡的安家费。比如我们6 个上海男女知青到了贵州的村寨上,每个按人头有300元的安家费,这300 元不由地方财政出,而由国务院财政统一汇总拨付。而生产队收到了6 个人后,会立马安排好住宿生活的房子。当时有的生产队拿到了这笔钱,就赶紧腾房子或者干脆盖新房给知青住,来不及的就让知青暂时在集体所有的保管房住下。我插队的那三间泥墙茅草屋,小一点的给女知青住,大一点的那间给我们四个男知青住,中间的那个小屋就成了我们的灶房。老乡说,集体腾出了这三间房子,1800 元就归生产队了。

插队知青是这样,到农场的知青也是这样,财政的钱就直接拨付给农场,作为统一安置知青宿舍的建房费用。

波及千家万户的一件事

军垦农场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落户知青,一律统称为上山下乡知青。在当年,其待遇还是不一样的,比如去往黑龙江军垦的知青,每人除了每月36 元工资,还配发一套军装。去往国营农场的呢,工资每月32 元,配发的就是棉大衣了。而去往崇明岛、大丰、上海近郊农场的知青,刚去的头几年,工资只有18 元、20 元、24 元。他们离上海近,比起插队知青来说,条件好很多。插队知青到了生产队,第一年每月发10 元,40 斤口粮。第二年开始,就同农民一样,靠参加出工劳动挣工分过日子了。

1968年12月21日晚,广播了毛主席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当时有人说,毛主席说让知识青年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国营农场、军垦农场去的,接受的是农场职工的教育。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议论,所以在上海的市属农场、崇明的农场里,每一个农场都进驻了贫宣队(“贫下中农毛泽东宣传队”的简称),每个连队的贫宣队员,还参与了连队的领导,来贯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

那么,在111 万上海上山下乡知青中,究竟有多少知青直接到农村生产队里?上海知青办的统计数字是:农村插队落户知青11万2 千多人。这数字不包括市郊十个县的15 万回乡知青。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的人口共计一千万人。习惯地说,当时10 个区的市区人口700万人,十个县的郊区人口300 万人。而知青的人数高达120 万人。每个知青都有父母双亲,还有兄弟姐妹,在120 万人的数字上还要翻几番。故而,上海知青这一代人,是波及上海千家万户、掀动整个社会的一件事。

知青一代的“谢幕之举”

从70年代末期的知青大返程开始,直至今天,这120 万知青一代人,都在想方设法地回到上海滩来。即使已经在下乡当地有了一份相对安定的工作,没有机会在55 岁、60 岁之前调回上海的知青们,也在退休之前,通过种种渠道,买好了上海的房子,落实了晚年的住处,回到上海来了。没有回归上海的知青,只有少数。这少部分知青,安然在他乡生活养老,其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有不少是超过回到上海的普通知青。

但是,即使是这少部分人,他们对上海,还是怀有一股深情的。和他们中的一些人促膝深谈,他们对最终没有回到故乡上海,还是有一点隐隐的遗憾。

每当这时候,我就会以他现在的生活质量和宽敞的住房安慰他,并给他讲一些普通知青在上海里弄和小区的生活实情与他对比,虽然他会听得露出笑容,但最终他还是会说:毕竟,他们回到上海了呀!

一晃51年过去了。最年轻的知青一代人,都已步上了晚年的门槛。近几年来,他们盯住了50年这么一个时间段,各式各样的知青们,都在相约见面搞一些大大小小的活动。爱唱爱跳的就举行歌舞表演,爱写的就编一本书,有摄影爱好的编一册摄影集,把过去青春时期的照片,和今天的欢聚编在一起,给众人留个纪念。还有写回忆录、拍摄像、写剧本……能够想到的各种纪念方式,他们都满怀热情。老知青们坦然地说,半个世纪过去了,再不热闹一下就动不了啦!这是我们最后的“疯狂”。

我说这不是“疯狂”,应该说是知青一代人的“谢幕之举”。

上海郊区、江浙两省及各地,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迎合这股势头的聚会酒店,名义上是退休职工、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的聚会活动,我去了解一下,实践下来的结果竟然是,上海知青是他们酒店的常客。有一家酒店,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接待了60 万的知青聚会活动。看来,这最后的谢幕,真够热闹的。

猜你喜欢

军垦生产队知青
兵团记忆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难忘知青岁月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吕永海:用执着传承兵团精神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
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羔羊早期小群培育产毛性能分析
把好豆种换给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