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诗词 传粤韻 助推香江文化

2019-10-23梁正林思婷

荣誉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正音文汇粤语

梁正 林思婷

何文汇先生

对粤音、诗词、周易等多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並为宣传“粤语正音”不遗余力。他通过香港电台的节目、香港中文大学的课程以及自己编写出版的书籍,向人们详细介绍了粤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而让香港市民重新认识自己每天都会使用的语言,以及促进他们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有更加準确的定位。

以文化增添城市的色彩

不久前,何文汇先生主持了黄文达、林湖奎、卢清远、罗志强四人“岭南艺苑”联展的开幕式。众多来宾齐聚现场,畅谈艺术、文化一类话题,分享心得,交换资讯。此情此景,何文汇先生颇感欣慰,今日香江文化之盛况,曾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何文汇先生在当时的区域市政局负责新界的文化工作。众所周知,香港全境新界最大,可以开发的区域也最多,但可惜的是在如此具有发展前景的土地上,卻没有一家博物馆,无法满足生活在本地的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不能很好地体现香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基建完备的身份。所以,何文汇先生向区域市政局写了文件,並经过开会得到了通过,爭取早日在新界建造一座博物馆。

“当时新界有一所铁路博物馆,其实就是由火车站改造而成,无法突出博物馆原有的文化特质。所以我非常希望本地能建起一所真正意义的博物馆。”除了用地、建材方面的需求,一座完整的博物馆还需要一定数量的藏品,如古董、艺术字画、动植物标本等等。如何在时间不多的準备期内,获取到此类物品?这让何文汇先生绞尽脑汁。“我当时想到了两个人,著名陶瓷收藏家徐展堂先生和岭南派书画大师赵少昂先生,他们的藏品和艺术品足以成为一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想到这里,何文汇先生亲自遊说两位名人捐赠展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建议都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座落在新界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开幕的那天,众多展品悉数亮相,时任特首董建华先生莅临现场並主持开幕典礼。为了兑现早前与两位名人议好的约定,博物馆还特意建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和赵少昂艺术馆,以存放二人赠予的展品。可惜的是,博物馆启用之时,赵少昂先生已经驾鹤西遊,这让何文汇先生颇感遗憾。“赵少昂先生是岭南派的傑出代表,他对香港文化界的支持可谓功不可没。我也透过他认识了众多岭南派画家,日後也陆续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並把他们的佳作收藏到博物馆中。”

如今,何文汇先生在文化方面的工作多侧重教育领域,他剖析香港人对中国历史了解不深的情况,认为在小学教育时已有问题——孩子初步接受知识体系时,若把学科拆分了,吸收的知识就变得零散。

如今,因为香港的小学教育把历史划分为附属的知识,並没有把完整的系统教给孩子,这也是导致年轻一代对中国历史的认识不深,也无法培育浓厚兴趣的重要原因。而到了中学,历史又被纳为选修科目,更进一步导致更多香港学生不懂历史,不知其中的价值,造成了人文意识的缺失。

对此,何文汇先生认为社会各界应重视历史教育,让孩子们的成长可以接触更丰富的知识。“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会枯燥,其实当他们深入之後会发现它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且每个故事的背後都蕴藏着复杂的人性,可以延伸至社会学、道德伦理的层面。”

课堂之外,何文汇先生涉及多种文化工作,例如研究周易和诗词,撰写学术书籍;关心社会文化活动,为有关部门提供合适的建议。他认为社会各界重视文化,在培育人才方面贯彻“科学家等於文化人”的理念,藉此在各行各业中造就一批既擅科技,又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学术大家。

“我讚同科教兴国的理念,但纵观内地和香港,目前对理工方面较为侧重。要是把人文、艺术等内容融合到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相信可以培养出很多理性感性俱佳的科学家,以及更加务实的文化人以及艺术家。我认为,科学与文化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互有启发。”因此,何文汇先生一直关注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並且在多年前已着手於相应的工作。“在我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教务长时,很多亲友和同事都予以庆贺,唯独国学大师饶宗颐送出了安慰,他说我从此可能要忙於行政工作,读书的机会会减少。”何文汇先生笑道,他很感激对方真诚的“勉励”,也更加重视自己的研究。“饶公建议我多吸取人生经验,将来退休後再做学问,进度会很快!”後来,何文汇先生也这麽做了,他觉得自己的领悟强了很多,也更坚定了意志。心怀不变的理想,继续付出不倦的努力,以此传播本地语言的价值、进一步振兴传统文化。

用语言保留本土的韻味

“怎麽我离开香港只有五六年时间,回来之後就听到人们说的粤语跟以前不同了呢?”带着满肚子的疑惑,从海外深造和教学归来的何文汇先生,在这座自己生长的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此时,正值香港经济起飞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市民日渐富裕,电视娱乐蓬勃发展。而部分节目中出现的错误用语、发音,引起了人们关於语言的讨论。

不久後,有人接受了电视节目中错误的粤语发音,並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模仿,甚至变成了潮流,即前文何文汇先生所说“人们说的粤语跟以前不同”的情况。

“我回香港後最早在传媒机构中工作,强烈地感觉到粤语正音的重要性。”尤其当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台要求广播员纠正发音之後,何文汇先生意识到,自己身上也有一份引导大众无误使用粤语的责任,“很多香港市民在语言方面有不小的劣势,暂且不说国语说不好、不懂汉语拼音,英语的使用也停留在很基础的层面。现在连用粤语发音都不清楚,意思表达不到位。我认为大家要重视这些问题,並且在教育的基础阶段就要想出应对的方法。”何文汇先生教育的理念变得越来越强烈,希望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想法。

巧的是,不久後他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补了一个缺,从此在香港的高校课堂,向众多年轻学子讲解粤语知识。为了让他人可以理解语言学深邃而生涩的知识,他对粤语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掌握了拼音字方案中最早的“切音”之法,並且在日後的教学中加以推广。

教学中,何文汇先生提倡用粤语朗读中国古诗词。他表示,与元朝酝酿、清朝成型的国语相比,粤语中包含的音调更为丰富,用於朗诵,往往能再现唐宋诗词的韻味。因此,若能参悟粤音的奥秘,相信也能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近期,他还替一个非牟利的机构整理了六十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集结成册並邀请香港各界名人诵读,以有声图书的形式向社会推广,希望大众可以用粤语读出其中韻味。这也是推动诗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断付出的努力,让何文汇先生成为了香港的粤音专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他推广粤语“正音正读”,是香港同类运动中最为活跃者。很多高校、机构也纷纷请他开设讲座及课程,数十年来未曾间断过。

何文汇先生对粤语的执著,表现在“正读”和在“正音”两方面,前者针对发音準确卻会读错字的情况;後者则针对发音不準确的问题。他说“正音”和“正读”可让人明白粤语原有声调和读法,由此能体会这种语音自唐宋以来保持的语言细节,读起诗词,更有韻味。

中华文化,是香港人的根源,也是香港这座城市的基础和底气。其中,更有赖於众多如同何文汇先生一样的、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为己任的热心人,是他们积极奉献、无私付出,让香港有了扎实的文化根基,从而可以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正音文汇粤语
粤语学堂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从闽粤两地正音书的语音性质看清代官话问题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优雅古风与经典流行的全新演绎 童丽《粤语十大金曲Ⅱ》
上海文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著名作家张贤亮病逝
思维之变:撬动世界的力量——钱旭红院士在文汇科技沙龙上的演讲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