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培养中壮医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19-10-23秦生发刘武黄萍陈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壮医中医

秦生发 刘武 黄萍 陈诚

【摘 要】 壮医与中医同属于传统医学,为培养面向农村基层中壮医技能人才。本研究依托中医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构建“壮医核心课程+壮医教学资源+壮医融入中医专业”培养壮医特色人才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创建“三层次一体化”实训实习基地;探索出“四阶段”教师培养与发展的成才路径;大力弘扬中医药壮医药文化,有效实现基层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中医;壮医;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197.323.6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4-0135-04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约1600多万人。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壮医药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有所发展,成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至今仍是广大壮族地区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是壮族人民聚居地重要的卫生资源。壮医与中医同属于传统医学,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适宜技术和特殊的人才成长特点。

广西中医学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医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自治区级示范专业,是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的专业点,学生毕业后具有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资格。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掌握中壮医适宜技术的面向农村基层中壮医人才队伍,以满足广大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的健康需求,自2012年起,广西中医学校依托中医职业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展了培养中壮医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现总结如下。

1 实践背景

壮医药作为壮乡广大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曾经对本民族的生存和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当今的农村醫疗卫生工作中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壮医传授方法落后,技法不规范,范围狭小,以致壮医技能传承弱化甚至失传。同时,广西农村每千人口中,卫生技术人员不到1.8人,缺口较大,是全国比例较低的省份之一,少数民族聚居区亟需卫生医药人才,尤其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壮医技能型人才。目前,广西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有如下特点。一是大医院工作满负荷,小医院留不住医师;二是医学人才需求量大,医疗资源有待开发;三是高级人才高度集中,基层医师数量严重不足[1]。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0%以上集中在乡镇卫生院以上的医疗机构,高级人才总数的85%集中在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而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技术人才短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少,层次、素质偏低,2007年,全区乡镇卫生院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只有12958人,乡村医师共有36203人,仅598人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591人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全区农村每千人口中卫生技术人员不到1.8人。由此可见,广西广大农村地区包括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对卫生技术人才需求量仍非常大,仍大量需要具有类似壮医专业的初、中级卫生技术人才[2]。但由于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偏低,很难留住高等医学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因此,依托中医职业教育的平台,立足广西壮医药特色,大力培养中壮医实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农村基层广大群众的健康需求势在必行。

2 打造中壮医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

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现今职教师资中高学历的比例越来越多,但真正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却很少,青年教师尤为普遍,教师实践能力偏弱[3],既掌握中壮医技能,又掌握熟练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极度匮乏。为了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中壮医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规模化的中壮医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学校通过专兼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途径培养教师队伍。如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传承人大师级教学名师作为教学与学术的引领;聘请壮医民间传人作为技能传承的“指导师傅”。同时,遴选校内骨干教师作为传承梯队,作为中壮医技能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技能学习上实行“跟师学习”,并逐渐探索出“四阶段”教师培养与发展的成才路径,即“理论初探”、“技能跟师”、“实践探索”、“传承发展”为特点的“四阶段”骨干教师成才路径,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确保达到培养目标与培养质量,有效地打造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而解决中壮医技能教学人才短缺的问题。如图1所示。

3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在现行中医专业教学标准中,由于缺乏壮医理论与技能相关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融入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架构,无法满足培养本土化的农村基层中壮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壮医核心课程+壮医教学资源+壮医融入中医专业”培养壮医特色人才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以适应中壮医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内容为:挖掘、整理和出版了《壮医药线点灸》、《壮医适宜技术》等核心课程教材,规范和丰富了壮医技能教学资源,为壮医融入中医专业教学,中壮医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以《壮医药线点灸》为例,该教材在已有壮医药线点灸技能研究和整理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专家共同编写,全书紧扣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做到简单、清晰明了,均采用彩版印刷,所载图片均为原创,设计精良,并在清晰的彩色图片中配上“用穴详注”,力求看图即能定位。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壮医药线点灸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介绍常见疾病壮医点灸治疗;第三部分为实训指导;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出版,有效促进了壮医技能教学。与此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制作了系列课件与微课,多方面丰富民族医药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安排上,注重分层推进,循序渐进,科学融入,在第一、二学期的基础课教学安排中,将《壮医基础理论》纳入中医专业的基础教学板块;在第三、四学期的专业课中,将《壮医药线点灸》、《壮医适宜技术》纳入专业技能教学板块;在第五、六学期的实习实践教学中,通过在壮医科室轮岗及到壮医医院轮转的方式,将壮医技能、中医技能共同纳入临床实践教学安排,如此,构建中壮医相融合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来实现中壮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一课堂主要内容有专业基础课程《壮医基础理论》、《壮医方药学》,专业技能课程《壮医药线点灸》、《壮医适宜技术》,第二课堂主要内容有壮文化传承人进课堂;成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系列社团,如岐黄协会、壮狮团、中医药协会、传统保健养生社团等,传承了壮医文化;已连续10年成功举办了以壮文化展示为主线、以壮族传统体育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完善了中壮医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精心地构建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并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组织,有效实现中壮医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如图2所示。

4 创建“三层次一体化”实训实习基地

中壮医技能的学习离不开实训实习,学校一贯重视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建了“三层次一体化”实训实习基地,以满足不同阶段技能学习的需求。

第一层次是建成以中医技能实训中心、民族医药养生养老体验中心、壮医药展示馆、壮药·百草园等为代表的壮医药特色基地,强化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人文素养的养成以及壮医药文化的熏陶,满足了初级技能阶段培养需求;第二层次是以“智慧实训——自助式学练考系统”平台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化实训基地,包括中壮医技能实训室、中药壮药实训室等,实现了高强度、高通量、高标准的技能模拟实训学习,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信息化教学为手段的创建思路,提高了壮医、中医技能模拟操作能力,满足了中级技能阶段培养需求;第三层次是以校办企业:广西中医学校康体保健中心和各级壮医医院为代表的 “产教医融合”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办企业和实习医院的岗位服务与学习,实现了壮医、中医临床综合技能岗位能力的提升,满足了高级技能阶段培养需求。

依托“三层次”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学生的中壮医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合、由規范到熟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如图3所示。

5 弘扬中医药壮医药文化

中医药壮医药技能的学习,与中医药壮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学习密不可分。大力弘扬中医药壮医药文化,营造浓厚的中医药与民族医药校园文化氛围,不仅使技能的教学独具特色,而且能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热情,为技能传授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精神保障。广西中医学校校园是宽阔的文化广场,一幅巨型竹简书卷造型映入眼帘,两旁是广西壮族铜鼓模型,书卷上镶嵌着“大医精诚”四字,“诚信、严谨、博爱、敬业”的校训碑刻立在书卷中央,广场两侧是历代名医介绍长廊,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壮医药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师生的学习兴趣,彰显了学校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同时,建成了模拟中药房,仿照古代药房的场景,完整地展现古代药房的功能,演绎古代药房的工作场景;建成壮医药标本展示馆,展品包括浸泡标本和蜡叶标本,更是让师生直观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先人智慧的深邃以及民族医药的神奇。如此,才能使文化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宝贵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4],进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文化育人机制,并通过群体和个人行为内化得到真正落实[5],让中壮医技能人才的培养始终贯穿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中,使学生在内心上认同中医药、壮医药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树立职业理想,热爱传统医药事业。

6 实践成效

广西中医学校致力于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特色技能的教学融入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了“壮医药技能的传统传授法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法相融合”、“壮医药特色技能教学与壮族文化育人相融合”、“壮医药技能与中医临床技能相融合”的“多元融合”教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能传承壮医药技能与文化的基层医学人才。开发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及配套资源,已连续5年在中医专业学生中应用,受益学生近1400人,面向少数民族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达1344人。中医专业学生在国家级比赛中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9项。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开展独具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夯实第二课堂的内容。建设了壮民族文化长廊,成立了以壮狮团为代表的4个壮文化社团;拥有500多名学生成员的岐黄协会更是覆盖学校所有医学专业学生,持续开展中医传统文化、壮医药文化传播活动,2014年,岐黄协会荣获国家级别重点推荐团队。

学校中医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专业;“壮医药文化及特色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首批被认定为自治区级 “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出版教材1部,已建成配套教学资源1套;教师发表论文8篇,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交流163人次。2017年,《基于壮医药文化传播的特色技能品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壮医技能人才培养显现成效。

7 小结

“始于民族文化,融于民族文化”, 立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域特点,依托中医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少数民族聚居区亟需的中壮医技能人才,是学校传承发展壮医药的基本理念。本研究通过开拓性教育创新,为壮乡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谭绍珍.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开设壮医专业的可行性与设想[J].卫生职业教育,2009,8(27):31.

[2]蓝毓营.加快培养广西农村壮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3(8):156.

[3]师帆,陆国民,汪婷婷.校企共建医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创新构想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4):90.

[4]陈川.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精神[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4(7):143.

[5]赵丽娜,才晓茹.医教协同视角下医学专科院校职业文化建设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2):96.

(收稿日期:2019-05-13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壮医中医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壮医敷贴疗法文献记载及应用概况
壮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的评述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壮医刺血疗法和骨刺散外敷治疗颈椎病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