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活动演进的考证与分析
2019-10-23张晋
张晋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过去的传统迷信习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本文以河南省内一些市级档案馆馆藏档案和相关史料为基础,选取浚县浮丘山庙会为例,旨在讨论民间文化活动随着社会发展的自我演变规律和科学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中國成立后;民间文化活动;浚县浮丘山;传统庙会
档案文献是历史最直观、最真实的记忆。尤其档案材料中的具体史实,是历史的“血骨”,十分具有说服力。本文以第一手档案史料作为基本论据,以河南浚县浮丘山庙会为例,旨在讨论19世纪60年代河南浚县及周边的民间文化活动演进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延续下来的旧传统和旧习俗一时难以改变,在人民群众中依然存在不少带有传统迷信性质的生活习惯,如宣扬传统迷信的香火大会、“赶鬼治病”的陋习等。后来,经过党和政府的引导,以及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很大提升,当地的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不断改善。大部分群众的迷信思想随之消除或动摇。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一部分旧时宣扬传统迷信的场所实际上已变成了物品交易会,如登封中岳庙会等。需要注意的是,人民群众的封建性习俗具有长期的历史背景,涉及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和伦理层面,存在于群众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中,其表现形式也极为复杂。因此,民间文化活动的演变和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查阅档案和相关史料时,发现19世纪60年代河南浚县浮丘山庙会活动可作为一个很好的例证加以说明。
1 河南浚县浮丘山传统庙会概况
河南浚县浮丘山位于县城西南,宋朝时称小横山,金元碑铭中始见“浮丘”之名。由于浮丘山庙会在每年正月十五至正月底举行,故又称“浚县山会”“浚县正月会”,俗称南山庙会、老奶会,中心在浮丘山。浮丘山庙会由来已久,在清康熙年间颇为兴盛。
浮丘山上古柏参天,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宏伟壮丽。每年元宵灯节后,从外地朝山的社团便蜂拥前来,朝山进香。从浮丘山和大伾山现存的纪念石刻来看,到此朝山进香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南至开封西南的朱仙镇,北迄河北大名县、山东聊城及济南一带,东至山东菏泽,西至山西省的一些县城乡镇。
朝山社团是有组织的朝山进香群体。朝山进香时,社团高擎镶边三角红旗,以示虔诚,旗中央书写“朝山进香”四个大字,旗裤处标明朝山进香群体的籍贯、名称,如某省某县某村某社团等。朝山社团一般以三日为一会期,第一日先找旅店安排会员食宿,将镶边红旗插在旅店门口,以示某社团群体在此店内食宿。由于远道而来的人民群众数量众多,一时间,浚县及周围往往出现一派“家家户户香客满,送往迎来不得闲”的景象。入店第二天,即为正式朝山之日。早饭后,会首执三角红旗作先导,会员虔诚地集随于后,直往浮丘山碧霞宫燃放鞭炮,焚香叩头,祈祷保佑。在朝山盛期,碧霞宫大殿前铁火池内,香火鼎盛,昼夜不熄。在庙会中心地段,尤其在碧霞宫前,车马喧闹,拥挤不堪。
浮丘山庙会期间,浚县及周边集市云集。此外,各类算卦、相面等传播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也云集会场,趁机骗钱。他们多集中于城隍庙内,也有个别人分散在其他角落设摊,或者游散于庙会中。有些前来参加庙会的群众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往往在遇到天灾人祸、染患疾病等疑难之事时求助于算命先生;或是遇到婚嫁、丧葬、修房建屋之事需要择日,也要通过抽签卜卦决定,以图吉利。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浮丘山庙会
新中国成立后,浚县浮丘山正月庙会几经盛衰,有了新的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逐渐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变化。浚县的党委和政府坚持扶持和改造古庙会,逐渐令浮丘山庙会在经济文化交流中越来越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浮丘山庙会依然存在有大量阻碍生产、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因素。
据史料显示,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封建性习俗具有长期的历史背景,涉及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和伦理层面,尤其是存在于许多群众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中,其表现形式也极为复杂。具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浚县浮丘山庙会主要表现出参与广、规模大的特点,也存在迷信和浪费现象。
2.1 参与人数广,庙会规模大。由于浮丘山传统庙会的活动范围与浚县东部的大伾山10处佛道教寺庙紧密相连,因此,这一庙会也曾是佛、道教共同宣扬封建迷信的香火大会。每逢会期,从各地前来烧香敬神的群众络绎不绝。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情况并无很大变化,该庙会也一直未曾中断。1957年,参加庙会的群众达90万人次,其中仅一天之内便有12万人次上山。1962年,来自5省9市30多县的上山赶会的群众达到681,500人次。庙会期间,县城的香客络绎不绝,人满为患,不少人找不到住处,便露宿在田野和路边,甚至周围几十个县的生产也因群众朝山进香而受到影响。
不仅如此,至20世纪60年代,在土地改革时期已经停止活动的迷信组织“老奶会”“母会”和为迷信活动服务的群众娱乐组织“狮子会”“火神会”等在浮丘山附近的几十个县中都有所恢复。这些组织打着“老奶圣会”“朝山进香”“心诚则灵”“积聚同乐”等旗帜,在当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组织首领捧香合掌,带领群众进庙烧香、焚箔、上供、磕头,并向庙里供奉的神像献袍鞋、灯匾。大殿前的香火昼夜不息,1962年仅香纸灰就“堆了两座房子那么高”。
2.2 劳民伤财,阻碍生产。据史料记载,至1963年,浮丘山、大伾山佛、道教的“收钱点”有40处,其中对群众剥削量最大的方式是“拴娃娃”,群众每拴一个“娃娃”要通过买红线(1元)、起名字(1~10元)、上布施(1~5元)、许愿还愿(5~40元)等一系列程序,还愿烧纸人时还需要交“打头钱”(8~10元)。1963年,当地多个迷信组织在浮丘山庙会开始之前向参加组织的群众收集了粮款,数量最多的数滑县某村的“老奶会”,每户摊粮3斗(45斤),用于购买狮子头和刀、枪、剑、戟。庙会期间,县城的香客络绎不绝,人满为患,不少人找不到住处,便露宿在田野和路边;附近的公社大多也在庙会期间停止生产,甚至周围几十个县的生产也因群众朝山进香而受到影响。不少摊贩也利用上山群众的迷信思想赚钱,声称“上山吃块糖,一年不牙疼”“下山吃烧饼,年老不腰痛”“上山买只猴(玩具),吃喝不发愁”“下山买包针,百病都不生”等。这些口诀因为容易记忆,易被群众传唱,所造成的影响波及面甚广。
不仅是在庙会期间,当地平时的迷信活动也十分盛行,仅1963年春季,浚县某村每户用于购买迷信用品的钱至少为5元,全村187户共花了近千元;群众中信风水、修神、盖庙、建宗祠等情况也不断发生,据浚县6个公社的统计,仅1962年冬就已盖小庙92座。其中,某大队以盖办公室为名修建了家庙一座,甚至县公安局院里的一棵古槐树在1963年春也有群众前去烧香磕头。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财产的合理支出,也在事实上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2.3 迷信思想严重,当地青少年也受到影响。浚县的部分宗教职业者趁迷信风气抬头之机,进行大肆宣扬和活动。浮丘山、大伾山的佛、道人员在庙会前和庙会期间大量制造、贩卖迷信用品,如自制纸人、纸马,并在群众中宣扬“政府允许信神”“烧香可保平安”等言论。其他封建迷信职业者,如“巫婆”“神汉”的活动也十分频繁。当时,浚县全县有巫婆、神汉共146人。此外,亦有流氓、偷盗集团乘庙会之机进行违法破坏活动。
更有甚者,庙会附近城乡的少年儿童有些受到迷信思想的影响,端着竹筐站在神像前收香钱,向烧纸人要“打头钱”,躺在路旁向香客要饭、要钱、要泥人、要泥狗(玩具),对方不给时,这些少年儿童还会咒骂说“不给泥泥狗(按照传统方式制作、售卖的大批系列泥玩偶,式样古拙),死你老两口”“不给咕咕鸡(一种可以吹响的玩具),回去死你的孙”等;对方给了之后,他们又把这些东西拿到市场上贩卖,有的甚至还参与赌博、偷窃等违法行为。
3 浮丘山傳统庙会活动的演进
可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浮丘山传统庙会所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复杂。其中,既有一些积极的、应当发扬提倡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多消极的、应当逐步减少的迷信内容。这种情况的形成,有其群众性和长期性,不能简单急躁地“一刀切”;也有其危害性,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不利影响,绝不能任其发展。后来,通过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浮丘山庙会的情况逐渐向积极的方向演进。
3.1 破除迷信,相信科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浚县县委提出“把具有历史传统的迷信庙会逐渐改变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资交流和开展文化交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的大会”,大力进行政治、科学卫生和破除迷信的宣传工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向群众揭示浮丘山庙会的来历,讲明庙会的经济获益者都有哪些;讲明当前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政策的结果,而不是“天、神”带来的;通过算浪费账、误工账等方式,在群众中进行增产节约、勤俭持家的教育,并建议群众少去或不去参加迷信活动。同时,派专人在庙会现场组织内容生动的国内外形势、科学卫生知识的宣传活动,教育群众提高认识,破除迷信。
由此,当地群众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传统迷信活动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学习,群众了解了庙会的真正获益者是谁,更认识到了当前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贯彻党的政策的结果,而不是“天、神带来的”。通过算“浪费账”和“误工账”,群众将原先用于庙会上求神拜佛以祈求富贵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参加增产节约的活动,并发扬了勤俭持家的作风。
尤其是在接受了生育卫生知识教育后,当地的妇女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1963年,当地有14名妇女接受了卫生院的检查,明白了其不生育的科学原因,表示不再“拴娃娃了”;甚至在庙会期间,有两名妇女当场要求佛、道人员退回她们的“拴娃娃钱”。此外,家长们逐渐认识到了迷信活动对青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尽可能地不让他们参与其中,尤其是教育儿童不要在庙会上骗钱、赌博。
3.2 庙会的物资交流功能和文化交流功能日益增强。在迷信思想被逐渐弱化的同时,庙会的物资交流功能日益增强。浮丘山庙会期间,各地商贾云集。商户们所经营的商品既有传统特产,又有新颖百货,如驰名中外的定州(今河北保定)王广明、白敬宇的眼药;汴京(今河南开封)景文州、石子玉的丝织汴绸、手帕;卫辉府(今河南卫辉市)一品斋的京广百货;山西省的铸铁家具等等,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面对这些丰富的物资选择,前来庙会购买商品的群众大都能够如愿以偿。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后,浚县附近经常参与庙会活动的人民群众由于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形象、具体的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因而逐步摆脱了迷信活动对他们的吸引和影响。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浮丘山传统庙会的迷信风气逐渐淡化,其物资交流的功能日益凸显出来。自上世纪60年代始,浮丘山庙会期间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交流情况较以往有了显著改善,如1962年上会的小农具18000多件,耕畜128头;1963年上会的小农具多达41000多件,耕畜1000多头。
与此同时,庙会的文化交流功能日益增强。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使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休闲娱乐方式愈加丰富多彩起来,他们对庙会的主要诉求不再是求神治病、“污水洗眼”等迷信活动。庙会集市为民间艺人提供了天然的献艺舞台。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洋溢着淳厚的地方风情,饱含着质朴的生活气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曲艺、大鼓书、坠子等凝聚着民间说唱的精华,常常令听众流连忘返;玩猴、耍把戏、变戏法等卖艺形式以其高超的演技吸引了大批观众。后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浮丘、大伾两山的文物古迹维修一新,道路拓宽,环境美化,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商贩。浮丘山庙会得以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日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4 结语
民间文化活动往往反映了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群众带有传统迷信性质的旧习惯和旧传统,是从旧社会所产生的思维惯性,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和科学知识普及不到位的产物。这些错误观念和封建陋习既影响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也给群众的生活习惯和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更易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用来骗取钱财。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的提高,对该地区的生产和发展,对提高群众自身生活质量和繁荣经济等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必须承认,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笔者所引用的档案史料反映出的浚县浮丘山庙会活动演进过程,再次说明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