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寒入血室”证学术特色探析

2019-10-23李家稢郭锦晨周桥吴凡孙珍珍胡济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辨证论治

李家稢 郭锦晨 周桥 吴凡 孙珍珍 胡济源

【摘 要】 基于《吴氏医验录》,整理吴楚辨治“寒入血室”证的学术特色。撷取吴楚在案中首次提出“寒入血室”之证的经典医案一则,分别从病因病机、理法方药方面对其进行探析。吴氏认为,既有“热入血室”之证,遇此妇人之奇病,辨之为“寒入血室”证,详释其病因,并从肝论治,以温药舒之,寥寥数味,只一剂便愈。通过探析吴楚临证治验中体现“寒入血室”证的学术创新,继承与发扬这一新安医学辨证特色,以拓宽现代内科、妇科的临床辨治思路。

【关键词】 寒入血室;吴楚;吴氏医验录;温补;辨证论治;学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R249.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3-0023-02

新安医家吴楚,字天士,号畹庵,清代康熙、乾隆间安徽歙县人,名医吴正伦之玄孙,吴崑之侄孙[1]。其初视医为小道,而不屑于顾,潜心攻修举子业,后因祖母病伤食,病情危笃而群医束手,故将先高祖所遗诸医书翻检殆遍,循证立方,药尽而沉疴立起。自此吴氏改变往日对医道的偏见,于治举子业之暇,常留意于岐黄之术,以其深厚的理论素养,果断精细的医风,而屡起大症痼疾,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代儒医。

吴氏著有《医验录》四卷,《宝命真诠》四卷,《前贤医案》一卷,均刊于世。其中《医验录》包括初集和二集两个部分,二集系吴氏自康熙乙丑(1685年)至癸未(1703年)十余年间临证奇验之案中所精选,大多为疑难危重之症。全书编年纪案,案中夹叙夹议,每多独到精辟,吴氏省病问疾,独具慧眼,辨证精准,胆大心细,“寒入血室”之证在《医验录》二集中由吴楚首次辨证提出,吴氏又继承高祖吴正伦、叔祖吴崑等新安医家的温补学说[2],结合临证经验,遣以温剂奇方治之。现将吴氏辨证论治“寒入血室”证之经验特色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1 明悟其全,首言“寒入血室”证

“肝藏血”一詞,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谓:“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素问·五脏生成》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指受血而能摄。”这是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简单的描述[3]。自《黄帝内经》首见肝藏血一词,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发挥,肝藏血的含义和功能渐较明确。后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血室”一词[4],有“热入血室”病名:“妇人中风七、八日……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阳明脉证上》曰:“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清叶天士《温热论》曰:“若本经血结自甚,必少腹满痛,轻者刺期门。”至吴楚时,其不仅有了“肝为血室”的思想[5],更为重要的是在一次奇证诊治时吴楚首次创新性的提出“寒入血室”的证治分析。后世认为“寒入血室”的学术观点首见于清·陆清洁《医药顾问大全》[6],实则不然,新安医家吴楚在其《医验录》二集卷一伤寒一案中明确提出了“寒入血室”之证,其《医验录》二集卷一伤寒于乾隆癸酉(1753年)由其子芳洲之门人汪宽授梓,早于《医药顾问大全》成书年代(公元1934年),应该是陆清洁阐发推广了吴氏的“寒入血室”论。

“寒入血室”之论,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明确提出,与其相关的论述却早有记载。如《灵枢·水胀》曰:“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寒邪客于肠外,于与卫气相互搏结,气血凝滞,日久形成结块。肠覃虽生于肠外,男女皆可发病,但先贤对于寒邪致病以及其对女子月经影响的认识[7],已可窥见“寒入血室”证发生发现的必然性。《伤寒杂病论·寒病脉证并治》曰:“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这是对寒邪客肝致病的早期论述,但并未结合临床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深入的阐释。吴氏《医验录二集·卷一伤寒》记“辛未春”案,遇汪君之次令媳的奇怪之症,平素寒战,发时扬手掷足,身体平空跳起一二尺高,前医或用发散,或用养血,药俱不效。吴氏对于类似寒热真假,虚实互见,乃至败坏危重之病证,却每能于千钧一发之际,独出机杼,力挽狂澜,其从脉、舌、色、症等细微之处,精细审查分辨,妇人右脉略有一线,左脉全无,舌色微白,视其面色如平常时,问其病状,应对清悉,精神爽朗。吴氏临证不为假象所惑,细思其理,不因循苟且于窠臼俗套,认为此病为“寒所束而筋脉不舒,故脉不出而战栗跳动也。”寒性收引,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8]。“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若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而肝主筋,又主惊骇,既左手无脉,“此皆肝脏所主之病无疑,必由肝经受寒而然”,阴阳寒热真假之判,皆已了然于胸。百病莫急于伤寒,而又莫危于伤寒,而伤寒寒热真假之证往往势急病重,差之毫厘,危祸立至。吴氏在案中明言:“伤寒书有热入血室一证,既有热入血室之证,又岂无寒入血室之证?古人往往只说一半,后之明者自可悟其全。”在前人古贤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统领病因、病机和病位的证治分析——“寒入血室”证,实乃“医家病家,从来未见未闻”之说。

2 “寒入血室”之因

古人常云妇人“热入血室”证,而现代妇人多患“寒入血室”证,究其因,与妇人的生理特点及当今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妇人生理期来临时,都会失血,正常月经每月持续2~7天[9],而血作为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妇人经行时,血的流失,身体皆属于一个亏虚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各种邪气易侵犯人体,尤以血室最为亏虚[10],邪气易侵入。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人会以水果作为主食,而人们长期嗜食生冷、寒凉的食物,极易造成体质虚寒。部分女性盲目减肥引起身体的营养不良,衣着暴露导致风寒湿邪侵犯机体,睡眠不足、缺乏锻炼导致体质下降……[6],种种因素都为“寒入血室”证的发生埋下了祸根。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首先提出肝与气血化生的关系:“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吴氏也言“血室者,肝也”,认为血室在下亏虚,寒为阴邪,易袭于下,多为邪犯肝脏,分析妇人“寒入血室”证时,云:“此疑其为寒入血室者,原无外感三阳之证,想亦由月信行时,血室正虚,寒气客之,肝脏有寒,郁闭不得出,所以筋脉收束而战栗惊跳也。”“东垣云气有余便属火,后人因悟气不足便属寒”,吴氏强调寒邪致病的广泛性,其受《易经》思想的影响,认为妇人多体寒,体寒者又更易受寒侵袭。

3 “寒入血室”,温补治之

吴氏案中云“彼之热入者,凉以解之,则此寒入者,自当温以舒之也”,吴氏以其高超的医学理论,灵活辨证分析后,又自拟方药治之,颇有特色,且一剂而愈。吴氏遣方用药遵寒入者温以舒之,血虚者则从甘补之,并法从肝论治,以温经汤方临证加减,用肉桂为君药,一钱五分,“温逐肝经之寒”,肉桂辛甘大热,为补火助阳之要药,善补命门之火,有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温通经脉之功[11],其入血分,用治寒入血室所致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症;佐用柴胡一钱,“疏通肝氣”,入肝经,善于疏泄肝气而解郁结,且能升举阳气,治肝脏“郁闭不得出”;用当归二钱、川芎八分,“助肝经之血”,当归甘温补血,辛温活血,补血活血,为治妇科月经不调之要药[12],与川芎、柴胡、吴茱萸配伍,治血虚、血瘀之经闭、痛经,以及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或肝郁气滞之月经不调等,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既能活血又可行气,与当归配伍以增强温通血脉之力,之“寒入血室”证;用丹参八分,“去污生新”,其苦寒降泄,入肝经血分,活血祛瘀且善调经水,祛瘀生新而不伤正,为妇科调经常用药;用吴茱萸三四分,“引药入肝”,吴茱萸为引经药,辛散苦降,性热燥烈,主归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乃治寒滞肝经诸痛之主药;用天麻八分,“搜肝经之余邪”,其专入肝经,甘平柔润,功擅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止此七味药,服下一剂,是日病人便安静熟睡,绝不战跳矣,十日之奇病,吴氏治之一剂立愈。次日复诊,脉已出。吴氏以温里药为主,伍用理气解表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而行之,辨证准确,用药精辟,实乃大医风范。

4 小结

清代新安医家吴楚发前人之所未发,遇奇病,善于辨证,在其所著《吴氏医验录》二集中首次明确提出“寒入血室”的证治分析,自成特色,并自配温剂奇方而治愈。吴氏从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角度对“寒入血室”证之寒证、血虚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对《吴氏医验录》等医籍进行系统剖析,挖掘有关吴楚“寒入血室”证的学术创新及有关的辨治思路与用药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必要性。该创新思想对现代内科、妇科辨证论治的借鉴作用,有待后世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郭锦晨,刘健,汪元,等.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温补治痹验案2则[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6):14-16.

[2]张玉才.吴楚温补学术经验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4):57-60.

[3]李晓宇,王振亮,谢立科,等.论“随脏腑之性而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2):509-512.

[4]叶卫东,陆翔.论热入血室证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0):179-181.

[5]郭建忠,王海军.也论肝为血室[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5):954-955.

[6]傅裕金,金国梁.“寒入血室”证治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1):57-58.

[7]赵令竹,鞠宝兆.寒邪与肿瘤关系探要[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5):104-106.

[8]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M].王庆国,李宇航,陈萌,整理.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28.

[9]王鲁民.基于寒邪理论中医古代文献分析探讨治疗寒邪的重要性以及治疗原则[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641-3643.

[10]张佳乐,牛淑平.新安医家吴楚温补诊治血证验案特色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3):101-102,108.

[1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2]司雨,郭锦晨,姚慧,等.新安医家吴楚《医验录》产后病辨治特色初探[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6):33-34.

(收稿日期:2019-05-07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转变及预后影响观察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中医辨证论治过敏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