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孩子”到底“熊不熊”?

2019-10-23张娟

科教导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社会性发展熊孩子幼儿

张娟

摘 要 近年来,“熊孩子”一词频频出现在社会公共议题中,作为教育者,要客观认识“熊孩子”现象,了解“熊孩子”的行为受发展特点、家庭教养态度、幼儿园以及社会环境多重因素影响,并对幼儿适当教育。

关键词 熊孩子 幼儿 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7.067

Are "Wild Kids" Wild?

——Discus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 from the phenomenon of "Wild kids"

ZHANG Jua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erm "Wild kids" has appeared frequently. As an educator, it is necessary to objectively understand the phenomenon of "Wild kids" and the behaviors of "Wild kids" are influenced by family education, kindergarte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tc. Also, it is imperative to provide appropriate methods to instruct preschool children.

Keywords wild kids; preschool children; social development

近年来,“熊孩子”一词常常出现在社会议题中,随着媒体的发酵,渐渐有两种趋势出现,一是将“熊孩子”这个词标签化、扩大化。似乎许多不被成年人理解的行为都是属于“熊孩子”的行为。但事实是有些行为是幼儿处于其年龄阶段的特点,教育者应理解并及时给予引导。二是对待幼儿刻薄化、厌童化,甚至有些人谈“孩”色变。这两种对于幼儿的认识曲解了大多数幼儿的行为。要分辨“熊孩子”到底“熊不熊”,首先应了解幼儿的特质以及“熊孩子”的含义,而非简单地以成人的思维思考幼儿行为的意义。其次,在分辨幼儿是否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之后,对有不良社会行为出现的幼儿及时引导,促进其社会性行为发展。

1幼儿的特质

在了解“熊孩子”的界定之前,首先要对幼儿的特质有一定理解。卢梭曾提出:“儿童不是小成人。”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幼儿的特质,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真正意义上地理解幼儿。

1.1 充满好奇心,渴望探索世界

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福禄贝尔在其著作《人的教育》也清楚地指出了幼儿充满好奇心的原因:“凡进入幼儿尚显得狭小的视野的和使他尚显得狭小的世界得以扩大的东西,都使他喜欢,对他来说,即使是最小的东西也是一种新发现。”所以幼儿常常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理解的好奇心,他们似乎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幼儿自己也希望懂得,为什么这些东西使他感到喜欢,他希望了解事物的一切特性和最内在的本质。因而儿童从各方面对物体进行检验和观察,因而他把它撕破、打碎。因而他把它放到嘴里,把它咬碎,至少尝试去咬碎它。”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因为他们所习得经验有限,所以他们时常要借助自己的双手去感受世界,通过触摸等操作来认识世界。

1.2 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发展规律,教育者要理解他们的发展规律并且结合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幼儿进行教育。

依照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2-6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认知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和感知世界。所以幼儿表现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外部行为的时候,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幼儿的行为。但除了理解幼儿的行为之外,教育者也应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进行引导与教育。

2 什么是“熊孩子”

“熊孩子”一词起源于俗语,多为长者对晚辈的爱称。而后“熊孩子”指淘气、偶尔会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举止的孩子。他们有时可能会做一些成年人无法理解或者规矩以外的事,但“熊孩子”与行为问题儿童不同。“行为问题儿童是指经常不遵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或犯有較严重的道德过错的儿童。”本文暂不讨论行为问题儿童。

“‘熊孩子多是外显的社会性行为表现不良,情感方面无异常,仍属于正常儿童的范畴。”但如果“熊孩子”的某些行为太过激而造成他人伤害,则可能转化成行为问题儿童。

所以教育者应正确分辨幼儿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常的行为,如果出现了一些不良社会性行为应及时引导,而不应放任其自由。但如果幼儿的行为仅仅是因为其年龄特征而出现的行为,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其行为,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学前社会教育与引导。

3 影响“熊孩子”的各类因素

教育者在发现幼儿偶尔社会性行为表现不良的时候,要分析出现此类行为的原因,并且及时给予引导。社会性不良行为的出现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3.1 幼儿自身的年龄特征与发展特点

幼儿大多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并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有时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了规则,而这些可能是大多数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发展特点,所以这时他们需要教育者的合理引导。

3.2 家庭教养态度

一般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可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种类型。

在专制型家庭中成长的幼儿被要求绝对服从家长的意愿;在溺爱型家庭中家长会无原则地满足幼儿所有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在放任型家庭中家长对幼儿不闻不问;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长一般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家长能给予幼儿较多的鼓励和教导,在面对幼儿的错误以及缺点的时候,家长也不会放纵,而是能恰当地批评指正。前三种类型的教养态度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一般建议家长多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态度。

3.3 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对幼儿的发展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幼儿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幼儿园渡过。倘若幼儿园不重视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可能会使得幼儿对部分社会规则认知模糊,从而在不自知状态下呈现不当行为。而部分幼儿教师可能对于班里那些极少数淘气的幼儿关注不多,未对其“顽皮行为”进行合理的教育引导,仅靠惩罚制止或者干脆忽视,这样并不能使这些行为减少,甚至会适得其反。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缺乏和幼儿教师的不当引导可能致使部分幼儿可能会出现一些“熊孩子”行为,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3.4 社会环境

由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开始接触上网和使用电子设备的年龄越来越小,但是网络安全以及网络信息的规范性不一定能够得到保障。一些不良行为可能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其他方式影响幼儿,而部分幼儿可能会因为好奇心模仿,并在幼儿园或其他地方重现,这也是幼儿出现一些不良社会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4从“熊孩子”现象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探讨

4.1 “对症下药”——从幼儿自身角度来分析

教育者必须要了解幼儿的特质,从他们自身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发展特点入手,并对他们的不同的行为表现进行具体分析然后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事半功倍。

第一,以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帮助其了解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只有当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幼儿才会接受并积极适应社会规则。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助长幼儿的厌恶和逆反心理。”

第二,利用适宜的方法加强幼儿的道德情感培养。教育者可借助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他人感受。从而逐渐去自我中心,这比单纯的道德观念灌输更有效。

4.2 “家和万事兴”——从家庭角度分析

家庭是幼儿接受社会性教育不可忽略的又一关键场所,父母应做好榜样,对幼儿进行合理教育。

第一,尽量采用民主型教养态度。家长应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民主型的家庭有利于幼儿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第二,父母要与时俱进,运用合理的教育方式教导幼儿。父母应主动学习,比如阅读相关育儿书籍、参加“家长学校”等,从而了解幼儿的整体年龄特征以及发展特点,并结合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第三,好模仿是幼儿的年龄特征之一,他们极易受成年人示范的影响,而父母作为幼儿最亲近的成年人,应以身作则,给予幼儿正确示范。“幼儿的模仿倾向驱使他们观察、复制父母的言行举止,如果父母行为举止表现良好就会给孩子提供好的榜样,反之则提供负面的榜样。”父母亲身示范良好社会行为,幼儿效仿,这样的身教能给幼儿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4.3 “专业的教育者”——从幼儿园角度分析

幼儿园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幼儿园也应从幼儿园社会活动组织与幼儿园教师队伍两方面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第一,设计幼儿园社会课程并且落到实处。《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中详细描述了幼儿园组织社会教育的要求,“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幼儿园应有计划地在一日生活活动和游戏中渗透社会教育。并且要按计划实施所制定有关社会领域的活动,以便更加系统性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除此之外,由于社会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尽量不要以说教为主,注重合理使用社会教育的各种教学方法等。

第二,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尊重爱护每一位幼儿,让他们体会到爱,从而促进其良好的社会品质发展。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并且作为专业教育者,应了解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结合不同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此外,环境对于幼儿的教育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要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社交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在各个区域角或者活动室的空白墙面上张贴规则示意图等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的规则。

4.4 “不容忽视的环境”——从社会环境分析

环境是看不见的“手”,对幼儿的教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教育者有义务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帮助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第一,教育者要强调和谐正确的价值观并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其他地方,都要弘扬友爱、善良等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电视等大众媒体普及可以帮助幼儿开拓视野,从而使他们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习得社会技能。但与此同时,幼儿可能会受到网络上不加过滤出现的一些有关暴力等少儿不宜的内容的影响,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等。所以教育者要合理利用电视网络等工具,帮助幼儿选择一些适宜他们年龄特征以及发展的特点节目观看。

参考文献

[1]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夏巍,杨行.幼儿自我控制力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1):86-88.

[4] 张慧静.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培养[J].学理论,2013(6):196-198.

[5] 张福娟,江琴娣.问题儿童不良行为矫正的案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8):50-53.

[6] 李阳,曾彬.从“熊孩子”现象看学前幼儿的社会化教育[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01):91-94.

[7] 王乃正,王冬兰,張小永.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社会性发展熊孩子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改善路径
开展民间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