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师范生教师胜任力发展策略探析

2019-10-23吴珊珊

科教导刊 2019年20期

吴珊珊

摘 要 教育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也面临着重要机遇与严峻挑战,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的迫切需求,部分师范边缘化的现象也使高师院校遭遇现实困境。文章从教师胜任力内涵出发,分析梳理师范生的教师胜任力提高策略,以期对高师院校人才产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教师胜任力 教师教育改革 师范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33

The Strategy Analysis on Developing Teacher Competenc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New Era

WU Shanshan

(Depart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new situation and tasks of the Party and nation's undertaking development. Hence teacher education will face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and serious challenges. The current talent cultiv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ies is unable to completely satisfy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teachers of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normal education caused realistic dilemma of normal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er competency and analyses the strategy on developing teacher competenc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order to make clear-aimed suggestions on talents output for norm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teacher competency;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cultiva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根基在于人才,师范生作为教师人才隊伍建设的重要资源,其教师胜任力在职前培养过程中的整体提升与发展十分重要,不仅直接影响到师范生在走出校园之后是否能够匹配岗位需求,取得出色业绩,更关系到师范院校人才产出是否能够精准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以教兴国、以教强国的战略目的。因此,探讨关注如何发展在校师范生的教师胜任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现实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1.1 制度背景

习总书记曾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富民,育人为先。”教育是国家实力提升、民族地位腾飞的重要基础,而培养教育人才的教师教育事业更是重中之重。几十年间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从未间断,逐步形成了与国情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教师人才培养制度,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近年来,国务院及教育部等国家行政部门先后发布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掌舵领航,几项重大制度变革也由筹备酝酿转向实践推进。

2011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并在浙江和湖北两省进行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的试点实践工作。2013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出台并随后实施,正式从政策层面拉开了“严格教师职业准入、保障教师队伍质量”的改革大幕。

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把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巩固教师职业准入“双轨制”,使师范生职前培养与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互为补充,数质并重,发挥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打造世界范围内卓越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1.2 社会需求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各项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事业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得益于国家长期以来对立教树人的重视与支持,广大人民“有学上”的目标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得到实现,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具体需求也产生了明显变化,“教育不充分不均衡发展”的呼声日益强烈,“上好学”已然成为更重要的目标。当数量需求开始向质量需求转变时,加大优秀教师培养力度、全面提升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即成为大势所趋。

1.3 现实困境

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开放化以后,基础教育领域供大于求,师范生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习与就业压力增大,部分师范生甚至陷入迷茫与不自信中,质疑自己进入师范专业的选择,失去求学热情与职业认同。另外,近年来由于各类原因师范院校办学定位和重心有所转移,师范性有一定程度的边缘化,师范生培养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与持续发展,逐渐与不断更新的基础教育现实需要相脱节,一些毕业生无法适应教师岗位而遭到淘汰,综合素养、知识迁移能力等各方面的短板也在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的较量中暴露无遗。

面对上述种种师范生培养的暂时性断层与困境,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求与国家战略层面对师范生培养的重视引领正是大好机遇,师范院校亟需找准战略定位,以师范生的教师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构建产出导向、匹配现实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2 教师胜任力概念及模型

2.1 胜任力概念的界定

胜任力概念成为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缘于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McClelland)1973年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之后许多学者都对胜任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与探讨,但目前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定义与衡量标准。总体上说,学者们认为胜任力是可以区分个体工作绩效优秀与一般的个人特征总和,主要涉及知识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等不同方面。

经过许多研究者的探索,目前個体应该具备的胜任力内涵结构方面有两种运用较为广泛的模型,即“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两种模型在层次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本质内涵统一,都将个体胜任力特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为外显、中层、内隐三类,并且均认为内隐性特征难以评价或后天改变。

2.2 教师胜任力概念及要素提炼

胜任力概念一经提出即在许多行业领域的人才管理方面广泛运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的学者将胜任力内涵延伸至教育领域,对教育管理者及基础教育教师的岗位胜任特征开始具体化研究。我国学者曾晓东(2004)、徐建平(2006)等人也对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特征与内涵进行不同方式的研究与实践验证。

观照诸多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胜任力概念及内涵要素的研究,笔者将教师胜任力总结为教师个体应具备的、适应岗位需求与终身发展需要的职业素养之和。基于这个概念,教师胜任力的基本要素应包括:

2.2.1 核心品格

树人以立德为本,教育对象的道德品格对其能力将起到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而教育对象品格塑造与形成的过程又离不开教育者品格的传导与感染,教师作为育人环节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者,其核心品格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评价一名教师是否能够胜任岗位必须首先对其核心品格有所要求。

完整的教师核心品格包括教师自身道德品质与人格魅力。通过对绩效优秀教师群体的观察与归纳,教师核心品格体系可呈现为一个以“师爱”为内在核心驱动各种具体品质外显,进而使教师优秀人格得到全面呈现的模型。爱是教育的关键字,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进行本职工作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有了核心的师爱,教师的品格才会外显为坚守信念、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尊重学生、值得信任等方面的品质,并呈现出自身追求卓越、热情执着、乐观真诚、温和宽容、正直诚实、耐心沉稳等优秀人格特点。

对照胜任力内涵结构模型可以判断它属于内隐的“鉴别性胜任力”,这一部分教师胜任力因子是潜藏于教师内心中不易改变与发展的胜任特征,但它是个人驱动力的最核心部分,对教师的长期职业表现起到关键性作用。

2.2.2 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主要包括对职业的认同及角色意识。职业认同是指个人从心里接受所从事的职业,对职业各方面有积极的感知与正面的评价,能够驱动自身达成职业目标,是成就职业优秀绩效的内在源动力。教师的职业认同因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而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教师对职业价值的准确认知、对职业使命的深刻内化和对职业责任的高度践行。对教师职业具备基本认同的人才有资格进入这个行业,而职业认同水平高的教师则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工作任务,抵抗随时可能出现的内外冲突与职业压力,消除工作倦怠感,将教书育人、服务人类社会发展与自我进步结合起来实现职业终身发展的成就。

如果说职业认同是将未来教师引领向职业舞台的原动力,那么角色意识则是教师走上职业舞台后自觉履行岗位职责的心理基础。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必须时刻将“灵魂的塑造者”这一角色责任扛在肩上,才能够为社会培育出具备核心素养的下一代栋梁,实现兴教强国的民族追求。

2.2.3 知识理念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离不开相关知识的系统储备,教师这一具有特殊性的岗位对专业知识的考验不仅仅停留在学科知识这一层面,还要求教师涉猎广博、融会贯通,拥有丰富多样且立体有序的知识结构。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成功教学的主要要素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在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情境因这三个要素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这就决定了教师对三要素相关的知识储备缺一不可。

理念则是经过思考活动后内化并加工过的知识概括,每一个教师都在学习与实践内化的过程中渐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专属于自身的教育理念,并据此指导自身的一切教学活动。教学者的教育理念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时刻影响着教学实施效果,教学理念是否能够与实际联系有机融合,是否能够及时更新与时俱进,也是教师岗位绩效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兼具先进性与个性特色的教育理念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应当具备的。

2.2.4 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

教育离不开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由实践构建而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反哺实践,因此与实践相关的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胜任力要素,与上文提到的知识储备一样,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应是有机互补丰富立体的综合化体系。总体上说,教师实践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四个方面。其中,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主体,教师自身的认知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对信息进行加工与内化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向接受教育者传递信息的效率效果;教学能力指教师在教学具体过程中需要运用的具体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教学能力与教育核心环节息息相关,决定着教师是否能够完成岗位教学任务;自我发展能力是指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不断完善、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反思能力与创新能力,反思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成长所依赖的行为基础,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进行审视与思考,进而分析并改善出现的问题,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教学要求,促成自身再学习、挖掘更深处的教学智慧,也为观察新问题,发现新思路,拓展新视野,进一步实现教育创新带来可能,反思而后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跨越阶梯,唯有通过这种能力教师才能完成终身持续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则是教师作为一个社会性角色所必须具备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等不同对象的人际关系,学会理解、倾听、沟通、合作等交往能力,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可提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幸福感与成就感,促进教师专业潜能的释放,更有利于对教学对象和教师团队整体营造愉快融洽的人文氛围,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图1)。

要想胜任教师岗位,与实践相关的其他综合素质也很重要,包括身体素质、仪容礼仪、情绪掌控等。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一切职业活动都须建立在健康体魄的基础上,拥有强健身体与耐受能力的教师才能做到课堂上耳聪目明声音洪亮,工作时精力充沛反应敏捷,生活中积极自信充满激情;得体的礼仪风貌则是为人师表的外在重要表现,仪容美使教师能够感染学生获取尊重和敬意,进而增强教师的课堂凝聚力与工作感召力;每个人都有情绪波动的时候,教师也不例外,但教师的情绪控制有着更大的影响范围,学生、家长、同事都有可能受到波及,如若处理不好自身的情绪问题,小则语言暴力体罚学生,教育完全失败,大则恶性循环自我毁灭,扭曲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因此,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应纳入教师胜任力体系。

3 师范生胜任力发展策略

前文总结的四类教师胜任力要素基本囊括了绩效優秀教师的特征,结合背景分析,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应以“卓越、高水平”为目标,针对此四类要素有效提升培养质量,使师范生毕业后竞争就业岗位时充分展现其岗位胜任力,力争达成“零适应期”教师教育人才的育人目标,更好地对接社会各界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3.1 选拔与引导并重,唤醒师范生心中的“师爱”

特拉弗斯曾说过:“对一个师范生来说,如果他的个性中充满着潜在的敌意,那他就难以形成教师所应表现的那种热情、有支持力的而又有条理的行为模式。”换而言之,一个人如果没有“师爱”,那即是丧失了成为优秀教师的任何可能,无论他的知识如何渊博,教学技能如何熟练都没有用。而“师爱”及其所支撑的核心品格位于冰山模型的水下部分,它深藏于人的内心之中,是天生的,也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在选拔师范生时,不仅要进行学术与知识方面的考核,更应当注重对申请者的核心品格进行评价与测量,对“先天不足”的生源,应拒绝其进入师范生行列接受培养。另外,在师范生入学之后也应加强动态监督与评测,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保证将真正“乐教适教”的人留下来。

对于正在接受培养的已具有初步“教育天赋”的师范生,应加大引导与鼓励,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师爱,驱动其形成教师职业所需的优秀品质与整体人格。如,构建师爱体验课程或组织相关活动,使师范生在具体情境创设中体验到“爱”与“被爱”的感受,获取成就感与幸福感,切身感知到“师爱”的巨大力量,主动挖掘自己内心最美好、传真的情感原动力。再如,建立有针对性的专项心理调节或训练机制,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锤炼“隐性”职业品格等。

3.2 全方位浸润,打造师范生的专属职业气质

职业认同与角色意识属于冰山模型中的水下浅层部分,比较不易观察与训练,但可以在较长的时期中被影响与塑造。随着当前社会发展,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国家政策引导与舆论影响下有了长足的提高,这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与角色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职前培养过程中的塑造更为重要。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相比,高师院校对师范生的一大培养优势即在于教师教育优秀文化氛围的浸染,因此,形成积极正向的职业认同与角色意识应当成为师范生职前培养的重点目标和鲜明特色。

首先要创新培养方式,营造专属师范校园文化,课堂内外渗透教师教育氛围。课内灌溉教师理想信念,提升师范生的职业认知水平,增加职业自信;课外设计配套活动,如展览、话剧、辩论、主题实践、小组分享等,将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延伸到师范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次要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对从事教师教育的高校教师以及担任实习实践导师的中小学教师要经过严格考核后方可上岗,建立和谐的师生交流关系,确保师范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对教师职业产生正面的印象与评价,主动感受与融入优秀教师文化。

再次要重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建立循序渐进、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包括相关指导课程、教育实习实践、模拟就业演练、咨询交流活动、就业意见反馈机制等,了解每一位师范生的个人特质与内心动机,分阶段分流指导,为其定位合理的职业成长目标,找到可行的持续发展路径,展现光明的职业前景,将主人翁意识深植入心,使师范生真正从内心接纳教师职业,将其作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3.3 理念先行、知识为本,强化师范生的内在积累

理念与知识是师范生在职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在积累。其中,理念是师范生未来一切教学实践活动的上层指导,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教育教学理念的传达渗透应多管齐下。首先,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在设计課堂内容时应考虑将优秀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其中,使师范生在第一课堂学习中直接吸收;其次,学校管理部门应有计划地为师范生组织安排高水平学术前沿讲座,持续更新师范生教学理念认知;再次,一线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实践的检验与深化,对师范生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正向作用,要充分利用中小学教育实践导师,加强对师范生的理念指导。

而知识发展则是教育的核心,育人离开知识下转第81页)(上接第73页)只能成为空谈,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是师范生教师胜任力的有力支撑。如何建构师范生知识体系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一直以来的重要课题,知识不断更新、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师范生的知识积累不能盲目循旧,应该打破各类知识的边界壁垒,(不拘泥于通识知识、学科知识等区分类别的学习吸收,而是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为知识中心点,以实际运用、解决问题为导向,形成交叉渗透、融合贯通又各有侧重的体系。具体操作中应将课程这一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作为着力点,优化配置资源,从全局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三大模块聚拢系列强相关与弱相关课程,合理定位每门课程的服务目标与预期产出,使师范生在职前知识积累过程中层次分明、有的放矢,做到兼容并蓄又深耕专精。

3.4 精心建构实践培养体系,切实提升师范生综合能力素质

教师胜任力的输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师范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其教师胜任力的重要外显。除了进行上文所提到的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以外,对师范生进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引入“U-G-S”模式多方联动、协同培养师范生,发挥三方优势,以“深度融合、各履权责、互利共生、追求卓越”的长效机制将基础教育前线转化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合力促进师范生实现从学生向教师身份的发展与蜕变。

二是加强“全过程实践”体系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层次渐进的教育见习、实习等环节,把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贯穿在师范生大一至大四的整个职前培养过程中,并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要求其对每一段教育实践进行记录与反思,促进师范生不断更新整体教育认知,形成个人实践智慧。

三是引导师范生主动建立学习共同体,与同伴共享资源、切磋研讨、互助提升,使其在团队中汲取丰富教育心得,审视自身差距,同时锻炼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感受与同伴彼此支持、共同前进的正能量。

四是开展综合素质养成训练,包括健身活动、体态语训练、“三字一话”练习展示、礼仪修养训练、审美素养提升、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试等。以丰富的方式和多样化的途径打磨师范生的成长细节,精心雕琢出未来的卓越教师。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已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和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新需求使得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迫在眉睫,高师院校必须以师范生的教师胜任力发展作为人才产出的核心目标,秉持追求卓越的信念重塑培养体系,协力实现新时代教育强国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3/28/content_5278034.htm,2018-03-22.

[2] 刘盾.师范院校如何特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7-11-01(4).

[3] 徐建平,张厚粲.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一项行为事件访谈研究[J].教育研究,2006(1):57-61.

[4] 王俊贤,吴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胜任力内涵及内容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8(05):29-41.

[5] 陈晓清.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06):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