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重“扁鸦”
2019-10-23陈晨
陈晨
扁鸦其人其事鲜为人知。然而,提到扁鹊,记忆中就会快速弹跳出医术高明的名医形象,“华佗再世、扁鹊重生”,是人们对名医的由衷赞誉。扁鹊的成就在于他医术上的造诣高深,能使危重病人起死回生,这种妙手回春之术、救死扶伤之才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口耳相传?然而,人们恰恰忽略了更应受到赞誉的扁鸦,因为他能治的则是“未患之病”,教授给人们的是预防之道。
据史料记载:扁鸦是扁鹊的同胞兄弟,其父临终前留下两本秘籍,给扁鹊的是《医道》,给扁鸦的却是《防道》,所以扁鹊精通医治那些已患之疾,扁鸦能防未患之病。于是,给人治病的扁鹊千古流芳,而教人预防疾病、使人免去切肤之痛的扁鸦却籍籍无名,由此,不由让人心生诧异。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为官从政是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醒,还是深陷泥潭、听之任之后的痛定思痛?有了瑕疵是自我救赎、脱胎换骨,还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答案不言而喻。党员干部只有保持初心,慎独慎微,才能行稳致远,达到人生至高境界。
要在慎独慎微中抵制诱惑、坚守定力。当今时代,各种思潮纷纭复杂,不同价值观交锋碰撞,初心的叩问、信仰的“赶考”无时不在,名与利的诱惑、钱与权的纠缠无处不在。对于手握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来说,如果被欲望冲昏头脑,“定海神针”松动,自身修为缺失,就会“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精神世界荒草丛生,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管不住小节,造成人生大厦的坍塌。进入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做到清廉自守、洁身自好,不在物欲横流的尘世中迷失自我,就要尊崇扁鸦的防道之术,常给心灵降噪,警惕靡音之魅;成事恬静,不为虚名所累;行事干净,不为私利所惑。唯如此,方能身心康健,百病不侵。
要在战胜挫折中磨砺心志、坚守初心。人生难免遇到坎坷曲折,甚至一败涂地。挫折是一场淘汰,也是一种考验,能丈量出生命的厚度与深度。谁意志坚定,谁就能成为最后的胜出者。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曾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他们在逆境时能够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以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复兴为己任,成就了伟大的人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青年习近平经过七年知青生活的历练,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由此可见,只有坚守“精神硬核”,才能正确面对得失,始终保持人生定力。
党员干部要在接受监督中增强党性、纯洁心性。能否自觉接受监督,是衡量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尺。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接受监督的观念淡薄,对监督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有的对基层的意见不屑一顾,有的把监督看作是同自己“过不去”“唱反调”,有的甚至因怕“丢面子”“失威信”而对监督“犹抱琵琶半遮面”,岂不知,恰恰是因“护面子”而“丢里子”的事俯拾皆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多听逆耳之言,才能够“知明而行无过矣”。基层党员群众的批评监督可以帮助党员干部少犯甚至不犯错误,是对党员干部最好的保护;没有批评的团结、缺少监督的和气,只会让问题越攒越多、越积越厚。一些人锒铛入狱,大梦初醒后在忏悔时总会提及,如果监督严格一点、及时一点,就不至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只有让他律与自律相辅相成、让批评与自我批评相得益彰、让监督与自省相互补充,才能真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始终葆有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恒心恒力,谨防“白袍點墨”“轿夫湿鞋”,形成拒腐防变的强大“免疫力”,勿让“一念之差”演变成“一生之痛”。这就是扁鸦《防道》之术留给人们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