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ygge、Pyt之外的丹麦铁律

2019-10-23FiringMoth.

看世界 2019年21期
关键词:哥本哈根丹麦垃圾

Firing Moth.

丹麦哥本哈根市的新港运河

丹麦人,据说是世界上幸福感最强的一撮人。除了“惬意”(Hygge)之外,别无他想。

为了营造出Hygge的氛围,丹麦人不遗余力地每天说几百次Hygge、造出一大堆以Hygge为词根的词,他们还年年以“让你觉得最Hygge的事”的名目,搞一些调查。

在一份调查里,最Hygge的前五名分别是:热饮、蜡烛、壁炉、圣诞和桌游—仿佛来自童话王国的丹麦人每天都活在童话里,满脑子都是温暖的黄光灯、热气腾腾的咖啡和欢闹不断的亲友小聚。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有“幸福事件”无一例外都在室内发生。但是,当室内场所的舒适度不及预期,丹麦人只能暂放对“Hygge”的依恋,这时候他们转用另一个充满魔力的词汇“Pyt”。

“失控”的Pyt

在丹麦,冬季长达八个月,室外是寒冬中最后的选项。营造惬意的首选,必须是温暖明亮的室内环境。这也解释了为何北欧地区的室内设计永远引领世界潮流:人们愿意整天蜗居家中一隅,不愿花上十分钟在凛冬烈风里刺痛脸颊。

而与Hygge相似的Pyt一词,可以理解成英文中的“never mind”(没关系)、“dont worry”(别担心)和“forget about it”(放下吧),但任何一种解释,都不足以表达Pyt所蕴含的微妙感—在因妥协而无可奈何的情绪下,同时兼有顺其自然和欣然接受的成分。

Pyt也可以在安慰或说服他人时使用。当你使用Pyt时,意味着情况出乎意料、失去控制,一开始你可能很恼怒、崩溃,但你不想浪费太多时间抱怨,而选择默默接受一切。

据2018年“丹麦国民最喜爱的单词”调查显示,“Pyt”远超“Hygge”位列榜首。斯汀·安德森,这位丹麦文学协会会长认为,对Pyt的偏好恰好反映了丹麦人性格里乐观的一面,他们内心很愿意放松地接纳一切。

这与通常丹麦人给人爱抱怨和找茬儿的刻板印象相左,但可能恰好证明了,实际情况与刻板印象一致,因为人们总是欲求自己达不到的东西,对语词的使用,也是因为行动无法直接获得或做到。

正因为鲜少有情况会超出“被宠坏了”的丹麦人的控制,所以他们才对失控状态忍无可忍,也才会对在失控中尽快保持平静的Pyt一词如此青睐。

丹麦机密

迈克·维金攥写的《HYGGE:丹麦人为什么幸福》一书,详述了营造舒适氛围的方法。这份指南列出了一张清单,向读者说明:看,这就是丹麦人喜欢的东西!仿佛只要你按照书中的方法,将产品悉数购买、将家装一一改造、熟记三四道菜谱、仔细筛选2~4位亲友,围坐成团,就能经由切身体验Hygge,将其内涵掌握。

其中,富有启发的几个要点,首先是“触觉思维”。迈克解释道,重点并不在于你的家装有多好看,更强调的是对你的物品如何“感受”。

据2018年“丹麦国民最喜爱的单词”调查显示,“Pyt”远超“Hygge”位列榜首。

挑选一样商品的方法,不是光看品牌和外形,而应亲手触摸,体验手指划过绸缎、棉花、玻璃、瓷器和金属的感觉,再通过回想这些感觉,去判断这件物品是否值得购买—因为是触觉而非视觉,决定了日后你是否还会继续使用它。似乎和价格没什么关系,甚至和设计的关系也不大,拔掉一切附加值之后,最原初、质朴的触觉体验,才是孕育幸福感的温床。

果园采摘获得的Hygge感,成为日后品味水果酒时的二次体验

骑货运自行车cargo bike,它是“Hygge的移动城堡”

再者,是行动而非思考,使人产生Hygge的感觉。在“关于夏天获得Hygge感的五条建议”一节中,迈克一改冬季对蜗居的偏好,鼓励读者投入身体力行的社交活动:

第一条,果园采摘,足够让当日劳动获得的Hygge感,保存为日后品味水果酒时的二次体验;

第二条,与家人朋友一起烧烤,Hygge随着烤肉升温;

第三条,参加社区花园活动,坐在租屋里看田园生活视频的你,肯定也想成为社区改造、摆脱孤独、享受社交的一份子;

第四条,海滩边的野餐,基尼线越明显,Hygge指数越高;

第五条,骑货运自行车(cargo bike),它是“Hygge的移动城堡”。将野餐所需物品通通放入前框,骑自行车旅行的画面不必是小麦色皮肤和健硕的大腿肌肉,也可以是白发苍苍的老妪、午后悠哉的晃荡。

从凛冬而来,到盛夏辄止。这份丹麦幸福手冊,不仅是对生活方式的讲述,更是对生活本身的感恩。小到一次手指与毛毯的碰触、一顿壁炉前浪漫的烛光晚餐、一次想走就走的骑车旅行,大到一座都市的伟岸教堂、一段艰辛苦涩的垃圾分类史、一次绿色屋顶的改造尝试……丹麦人的幸福秘方,不仅是对Hygge的小资情调的追求、对Pyt的宽心顺意的渴望,更是一种“尊重”的魔法。

4种垃圾分类算多吗?

在颇受上天恩宠的丹麦人眼中,周遭世界一定是温柔舒适、井井有条的。事实正是如此。

就拿首都哥本哈根举例,作为一国首都,它与世界上其他大都市相比,摩天大楼、车流人潮算少,而“宜居指数”和“环保指数”偏偏居高不下。

哥本哈根曾经多次蝉联“世界最宜居城市”和“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也曾荣获“世界最佳设计城市”的殊荣。这里的慢节奏生活方式、当地人对建筑设计的偏爱,取代了世界其他都市身上平庸的“标签”,在疲惫的游人心中点亮了童话王国的温情烛火。

作为“环保之都”的哥本哈根,“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深入当地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每一处。

首先,哥本哈根作为首都,却有着难能可贵的“工作/生活平衡”的特点。对丹麦人来说,“家庭”是生活的核心。

据BBC报道,丹麦夫妻享有长达一整年的带薪育儿假期,并且可以依照实际情况,在9个自然年里陆续使用这个假期;休假期间,薪资维持在一半以上、九成以下的水平,可谓是极致的人性化。除此之外,政府对学龄前的育儿补贴高达75%,这个补贴涵盖了教育、生活及医疗等方面。

丹麦没有所谓的“加班文化”,如果你下午五时半都没离开公司,同事一定会认为你疯了。

如果你下午五时半都没离开公司,同事一定会认为你疯了。

其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哥本哈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设施建设。哥本哈根是全世界首个投入共享单车的城市,他们的Gobike系统早在2012年就已投入使用。在这里,你无需体验在机动车车流里苟延残喘的艰辛,因为哥本哈根有着长达350公里的骑行道,且每条骑行道都有完备的交通信号灯。

在丹麦,比起开车,人们更喜欢骑车或搭乘公共交通出游。当然,这与丹麦高昂的燃油费息息相关,汽油税竟高达4丹麦克朗/升(约合人民币4.2元/升)。

“可持续发展”在丹麦人擅长的建筑设计行业,也是一条铁律。新落成的建筑物,必须配有种满植物和蔬菜的屋顶;而老式建筑也须为了达到这个标准而不断翻新。“绿屋顶”可以有效地循环利用自然雨水,起到调节和改善建筑内的气候环境(气温、湿度)的作用,同时也能节省相应费用、吸收更多温室气体。截至2015年,九成居民能在15分钟脚程内去到绿色空间,愉悦身心、净化心情。

与此同时,哥本哈根从萨姆索岛的经验里学习,大力投入风能产业,希望在2025年时达到“碳平衡”的目标。

作为世界上首个为垃圾立法的国家,丹麦在1986年就已制定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的法令,并在此后的垃圾处理实践中不断细化。截至目前,一个普通的丹麦家庭,需要在家把垃圾细分为25~45个种类。这是不是给刚收到“4种垃圾分类指南”的你,带来了一丝安慰?

在行动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丹麦政府还立下了壮志:预计在2022年实现半数垃圾的可回收利用,努力成为“没有垃圾的国度”;预计在2050年,彻底摆脱使用化石燃料。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俗语对应在哥本哈根居民身上,却是一种认同和赞誉:他们与生俱来地拥有“在享受生活的同时爱护环境”的天赋。

哥本哈根居民的有机食材消费量,远高出欧洲其他地區,与此同时,当地却有着全欧洲密度最高的啤酒厂—因为连啤酒厂的啤酒原料都是有机的!并且,他们还享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最多的米其林星级餐厅(14家),诺玛餐厅曾连续3年蝉联“世界最佳餐厅”。

猜你喜欢

哥本哈根丹麦垃圾
垃圾去哪了
真相
倒垃圾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哥本哈根自行车数量超汽车
丹麦一哥本哈根三天三夜暴走日记
丹麦圣诞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