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创业创新问题研究
2019-10-23夏紫怡
夏紫怡
(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62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 年10 月18 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同时,2019 年2 月中央1 号文件中指出,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鼓励农民工、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城市等各类人才下乡创业创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农村创业创新将城乡之间的市场、资本、技术、人才和理念等紧密结合,激发农业发展活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本文针对农村创业创新存在的五大问题,即农村人才力量薄弱、产业结构不平衡、创业思维陈旧、组织协调力度不够、保护与开发难度大,提出了激发活力助力人才振兴、突出引领助力产业振兴、厚植底蕴助力文化振兴、凝聚热情助力组织振兴、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振兴对策和建议,旨在促进农村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创业创新现状
(一)创业创新呈现规模发展
据中国农业农村部2018 年统计,全国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数达到780 万,其中农民工人数为500 万人。职业农民1500 万人,新型经营主体350 万个,本乡非农创业创新人员3140 万个。返乡农名工占返乡下乡人数比超过五成,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近五年,返乡创业人数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返乡下乡创业人员中,不仅有农民工,还有大学生、退伍军人、农业科技人员等新型创业主体,返乡创业创新呈现规模发展。
农村创业创新规模发展,为广阔农村带来生机与活力。与传统农业相比,当前返乡下乡创业队伍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技术水平、知识水平,随着新理念、新技术、新资源和新市场的融入,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广阔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创业创新模式多元
农村创业创新产业具有产业融合特征,创业创新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主要涉及到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业。
比如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即运用“互联网+农业”,通过将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部署在网络平台上,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建立遍布村镇的“三农”信息服务站。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让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2]。农村电子商务主要包含特色旅游、数字农家乐、农贸市场等内容。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将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产业升级、拓宽农村市场。
一方面,农村互联网有利于降低农村创业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根据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7-2018》:截至2018 年6 月,农村网民规模达2.11 亿;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448.8 亿,同比增长39.1%,在线旅游、在线餐饮表现突出,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1%和17.2%;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436.6 亿元;农村网店达985.6 万家;淘宝村达2118 个[3]。另一方面,传统农业被互联网改造,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比如涪陵推广农特产品O2O 销售模式,建成占地10000平方米的涪陵电商产业园和352 个乡村电商服务站,打造“涪陵e 生活”、“农宜网”、“尚尚吧”等10余个农村电商平台,2018 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 亿元,同比增长33.6%。
(三)创业创新由政府重点扶持
首先,为鼓励农村创业创新,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农业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农民创业创新服务工作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出台《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论坛的通知》和《关于征集2018 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题展示农村创业创新项目的通知》,并出台税收减免政策,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和担保。其次,政府创建“农民创业园”,为返乡下乡人员提供创业基地,降低返乡下乡人员创业成本。此外,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给予财政支持,让企业自身发展得到有力保障,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创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我国农村创业创新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747 万人,自2011 年农民工总量持续回落(见图1)[4]。由此可见,返乡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多,农村创业创新人 才队伍壮大,但逐渐面临以下问题:
图1 2011 年-2015 年农民工总数
(一)人才力量薄弱
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数量少,专业技能匮乏是当前农村创业创新的主要问题。
第一,创业人才数量少、素质低。一方面,创业数量少。据统计,返乡农民工占农村创业创新人群的70%,农民工成为农村创业的主力军,缺乏下乡的企业家、大学生、农技专家等人才。另一方面,农村创业的主力军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较低。据统计,2015 年约60%的农民工是初中文化水平,约8%的农民工是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农民工对新技术、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足,以及学习能力差,同时受到生理、心理因素和实际年龄的影响,致使农村创业人才总体素质偏低。
第二,创业技能匮乏。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加速农村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返乡农民工虽然掌握一定技能,但是普遍存在技能单一的问题。据统计,2015 年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比例提高1.6%,大部分农民工从事低技能、高体力的工作。另一方面,缺乏创业创新团队下乡指导创业人员实践工作,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够。据统计,2014 年我国接受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占比32%,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占比9.5%。
(二)产业结构不平衡
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同质化严重、国家提倡的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是当前农村创业创新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同质化。一方面,农村创业创新项目模式比较单一、技术含量较低,主要集中在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门槛较低的行业,导致市场竞争过度激烈,增加创业者风险,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比如农村电商,根据北京工商大学发布的《2014—2015 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全国大约88%的农产品电商处于亏损状态,仅有1%盈利[5]。另一方面,尽管农村创业创新人数有所增加,但从创业项目的规模来看,农村创业创新项目规模普遍较小,小微企业占到80%以上,导致农村创业创新项目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第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当前,农村创业创新主要以农业为主,比如农产品加工业,国家鼓励的新能源等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三)创业思维陈旧
社会认可度不高、创业观不坚定、缺少创新精神是当前农村创业创新的主要问题。
第一,社会认可度不高。一方面,农村生源受“鲤鱼跳农门”的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农村生源想要走出农村,更倾向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对农村创业者的认可度不高,而相对认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铁饭碗”行业,认为下乡不体面,社会说三道四,导致选择下乡创业者甚少。
第二,创业观不坚定。首先,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小富即安的封闭意识导致农民创业者创业意识薄弱、观念狭窄;其次,部分农民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种地,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创业对农民来说是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最后,即使农民计划创业,但对创业前景担忧,不肯尝试。
第三,缺少创新精神。大部分返乡下乡创业者在选择项目和行业时,主要围绕着传统行业进行,比如农产品加工业,不敢突破传统尝试新领域,比如国家提倡的新材料、新能源等,导致农村创业创新进展缓慢。
(四)组织协调力度不够
政府的态度较消极,对农村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与金融机构、高校等组织的协调力度不大是当前农村创业创新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协调力度不够。农村返乡下乡人才缺乏资金。创业创新资金主要有两种来源,第一种是原始资金积累,第二种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贷款。大部分返乡下乡人才原始积累有限,只能选择银行贷款。但是银行贷款流程繁琐、难度大,比如银行贷款需要房产抵押,但是农村居民的住房和土地没有产权证明,无法贷款。另外,从银行角度看,农民贷款见效慢、周期长、风险大,不愿意贷款。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协调创业创新人才与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问题。
第二,政府与高校协调力度不够。高校作为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主要力量,在培养人才时,注重理论培养,虽然有下乡实操,但是对当地农村出现的问题并不了解,没有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培养人才。政府缺乏与高校和农民之间的沟通,没有组织协调发现问题,及时将问题反馈给学校。
第三,政府与社会协调力度不够。农村缺乏有效的创业环境,创业平台薄弱。目前农村创业创新属于起步阶段,虽然工商、农业、银行制定各类支持返乡下乡政策,但资源分散,各部门组织对政策上的支持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出现走过场的情况,政府未系统有效的将整个社会组织协调起来激励农村创业创新。
(五)保护与开发难度大
规划不科学,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本高,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等是当前农村创新创业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一方面,返乡下乡队伍在创业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水产养殖产生的垃圾,是我国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另一方面,由于种植业的农药、化肥等要素的过量施用,超过了农田的养分负荷,氮、磷、钾等养分的过剩导致水土污染的同时,农产品品质下降,蔬菜中金属元素超标,严重威胁到人民身体健康。
第二,生态与修复成本高。在农村生态修复过程中,为了在大、新、奇上做文章,有些地方盲目引进外来品种,忽视乡土树种,不仅投资成本高、难管理,而且为后期生态稳定埋下隐患。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创业创新路径
(一)激发活力助力人才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人力资本放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人才回归使优秀资源汇集农村。激发活力,培育多层次创新主体、广纳贤才,政府主导,制定农村创业创新政策,吸引人才反向下乡创业创新,是助力人才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
第一,多层次培育创业创新主体,着重培养职业技能和创新技能。首先,加强理论知识培训,理论知识是职业技能的操作基础,加强对农村创业创新人员理论知识培训,提升创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其次,开展实用性强的培训,针对现代养殖业、种植业和畜牧业等开展不同的培训;同时,开展创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改进创业教学模式和内容,拓展创业人员的思路和提升创业技能;最后,创办创业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农技服务队和专家服务系统,采用现场与电话等方式开展当地农业技术指导。
第二,政府主导,制定鼓励各类人才队伍到农村创业创新的政策。为创业人才搭建科学的政策平台,完善农村创业创新体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可行、有效的地方政策。首先,减少建设创业用地使用权办理手续,降低创业门槛,使创业人才在工商、税务等部门登记办理手续时得到便利;其次,对创业人员进行税收优惠、创业贷款担保等各项扶持政策,提高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为创业人才发放政府资助和补贴,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使其全身心投入创业工作中;最后,实施引才回乡工程。鼓励工商资本参与返乡创业,吸引和激励国内外专家学者回乡服务。
(二)突出引领助力产业振兴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行产业迁移模式、大力发展电商营销模式、培育农业品牌等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助力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
第一,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结合,比如农业与互联网、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形成“农业+互联网”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化农业。
第二,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农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加工不仅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而且从源头上解决农业产品同质化的难题,特色农产品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覆盖面广的特征,将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是促进农民就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
第三,大力发展电商营销模式。农村电商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农村电商发展报告2016》统计,2016 年我国网点村庄仅占有百分之十七,农村电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加强电商区域化建设,建立淘宝村、电商园区,鼓励各区域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电商平台。
第四,产业迁移模式。将城市中从事的产业迁徙到农村,根据市场需求,融合当地特色,建立高质量高效益的产业。
(三)厚植底蕴助力文化振兴
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创业观念、解放思想,创造创业的社会环境,减轻创业者的舆论压力。引导树立创业意识、创业创新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壮大返乡农民工非遗文化产业主体等方式,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振兴。
第一,引导树立创业意识。首先,积极宣传创业政策和价值,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作用,利用广播、宣传栏、电视、互联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政府政策,营造全民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其次,开展农村创业创新成功个案教学,通过媒体报道或举行宣讲会、报告会等形式宣传先进事迹,使更多人了解农村创业创新,为创业创新者树立信心,克服创业失败的恐惧感;最后,社会大众跟随政府的正确引导,克服“到农村就业就是没本事”的错误观念,打造积极的创业创新氛围。
第二,创业创新文化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农耕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当地的文化振兴注入新的动能,有利于乡村文化振兴。
第三,壮大返乡农名工非遗文化产业主体。返乡创业农民工是非遗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因此,要着力鼓励和吸引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农民工将外面市场需求和家乡的旅游文化、休闲文化等产业结合起来,具有地域性和名族特色,同时引进资金和人力,推动中小非遗文化产业项目,助力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凝聚热情助力组织振兴
政府充分发挥激励、引导功能,调动社会积极性,将金融机构、高校、企业等社会组织协调起来,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助力组织振兴,实现乡村振兴。
第一,拓宽融资渠道,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一方面,降低对返乡下乡创业企业的贷款要求,实施多样担保方式,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银行、邮政银行的贷款补贴力度,为金融机构补偿贷款风险,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第二,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根据创业创新者的需求开展多样的创业培训,将高校与创业者建立密切联系,政府组织协调高校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高校不断为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第三,挖掘企业资源优势。企业可为创业创新者提供技术指导和创业平台,激发农民思维,解决创业难题,帮助创业者顺利创业。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促进返乡创业创新者与乡镇企业、农村协会、农业合作社的有效沟通;其次,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创业创新机制,带动返乡下乡依托其相关产业链的创业发展。
第四,发挥社区的重要载体作用。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辐射性,整合社区的资源,开发契合当地农村地域特色的创业资源,开展社区宣传与培训,突出农村特色及农民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农民创业者增强创业创新意识,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之中[6]。
(五)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振兴
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作用,对农村居民环境进行整治、重点发展新产业体系,打造创业创新生态链,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实现乡村振兴。
第一,整治农村居民环境。农村在创业创新过程中,由于规划不科学,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本高等问题。首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河水整治计划,改善农村环境;其次,大力推广精准实施、高效施肥技术,保护水土环境,实现增产增收;最后,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比如不能过度开发用地,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修复自然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乡村新生活模式。
第二,打造创业创新生态链。首先,重点发展新产业体系,即构建绿色农业体系、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体系、农业互联网等新兴体系。农村天然资源丰富,有大量土地资源,为返乡下乡人员提供较多创业创新机会,发展乡村旅游业、观光产业,返乡下乡人员利用其丰富的专业知识策划出优质新颖的农业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构建创业创新新平台。优化创业环境,开展创业型乡镇,完善创业创新机制、服务和政策,打造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最后,创建创业创新联盟,将各界的专家导师组成联盟,比如高校、金融机构、政府、新闻媒体等单位,在反乡下乡人员创业初期、成长期提供链条服务,指导创业创新者成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