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19-10-23韦传慧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缓冲区示范点合肥市

韦传慧

(合肥学院 旅游系,安徽 合肥 230601)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生活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方式[1]。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式,休闲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功能边界,通过农业资源的整合和提炼,促成了传统农业的功能拓宽,由传统农业以生产为主导功能迁移为集旅游、休闲、教育、康养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乡居农事生活的体验机会,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益。鉴于此,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2016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并从政策、技术、融资、职业培训等多个方面助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的学术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文献较多,涉及休闲农业的概念与特征、发展模式、空间布局、发展评价、需求主体、问题与对策等多个方面[2]。

合肥市为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近年来城市化快速推进,休闲农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兴趣,如综合诊断合肥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3-6],或基于信息化建设探讨合肥市休闲农业云服务平台的构建问题[7],又或从休闲农业的主体——游客视角研究合肥市观光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8]、合肥市休闲农业园的景观提升策略[9],另有研究者立足休闲农业的客体——资源,以合肥市大圩镇为例,进行了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以期为休闲农业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规划提供依据[10]。纵观已有文献,尚未见到关于合肥市休闲农业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合肥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合肥市休闲农业的优化布局提供参考,促进合肥市休闲农业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休闲农业的经营业态形式多样,如农家乐、采摘园、民俗村、垂钓园、生态农庄、休闲农园等,规模有大有小,功能有单一有多样。基于空间数据的易获取性以及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考虑,本文以合肥市农业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的首批(2018年)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名单为研究对象,总计59个样本点。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评选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对餐饮、住宿、娱乐以及设施等标准有明确规定,以此为样本,能够表征合肥市休闲农业的总体分布情况。为避免信息误差,对各个示范点名称、位置进行了逐一核实。地图数据主要是利用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www.webmap.cn)提供的全国1∶100万基础地理数据,运用ArcGIS10.0软件提取得到合肥市区划图,各示范点的经纬度数据通过在线地图经纬度查询网获得。

1.2 研究方法

1.2.1 最邻近指数

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通常为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3种基本类型,研究者常用最邻近指数对其进行测定[11-12]。最邻近指数是使用最邻近的点之间的距离来测度分布模式的方法,即将区域中点的现实分布与基于同区域中点的理论意义的随机分布相比较[13]。其计算公示为

1.2.2 洛伦兹曲线与地理集中指数

洛伦兹曲线是由统计学家Lorenz提出,用以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收入分配的均匀状况的一种曲线。曲线的弯曲程度表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弯曲程度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洛伦兹曲线的优点是能通过图示直观反映要素分布的基本格局,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测度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研究[14]。但是洛伦兹曲线不能用一个确切的数值来表示要素的集中程度,为此使用地理集中指数来进行进一步测度,地理集中指数是测度地理要素集中程度具体数量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研究区分区数量,xi为第i个分区内样本点的数量,T为研究区样本点的总数。G值在0~100之间,值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1.2.3 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是一种对输出象元附近或者邻域内的点要素或线要素的密度进行计算的分析方法[15],具有表达直观、概念简洁和易于计算机实现的优点,可在二维的地理空间内生成等值线密度的平滑图像表面[16]。本文针对的是点要素的核密度估计,用以测量研究区内哪些区域样本点密度大。单点核密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核函数,h为带宽即搜索半径,n为样本数量,d为需要密度估值的点之间的距离。

1.2.4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又称为空间影响分析,是围绕点、线、面要素,在其周围建立具有一定宽度的多边形,用以识别这些实体或主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按照不同的缓冲距离,可生成多重缓冲区。点要素的缓冲区分析是以点对象为圆心,以给定的缓冲距离为半径生成的圆形区域[17]。基于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本研究以市中心为圆心向周围建立多重缓冲区,以便对不同距离的圈层内示范点数量及密度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间分布模式

将合肥市休闲农业示范点导入ArcGIS10.0中(图1),使用ArcGIS空间统计模块中的分析模式进行最邻近指数计算。根据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位置,实际平均最邻近距离为7.25 km,对应的完全随机模式下的平均最邻近距离为8.19 km,根据公式计算出最邻近指数R=0.88<1,所以合肥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模式属于聚集型。

2.2 空间分布集中度

2.2.1 洛伦兹曲线的绘制

首先将合肥市各区/县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占总数的比重由大到小排列,然后逐次计算累计百分比(表1),再以区/县名称为横坐标,以累计百分比为纵坐标,以各区县的累计百分比为点,绘制成洛伦兹曲线(图2)。可以看出,曲线总体较平滑,仅有微弱凸起,说明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有集中但不典型。

2.2.2 地理集中指数的计算

合肥市休闲农业示范点总数59个,区(县)总数9个,将各项数据依次代入公式算得地理集中指数G=36.78。为排除区域数量对地理集中指数值造成的干扰,而影响对集中程度的判定。进一步假设59个示范点平均分布在9个区,每区应是6.55个,依此平均数量计算出的地理集中指数为

图1 合肥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

区/县名称示范点数量所占比重/%累计比重/%肥西县1016.9516.95肥东县1016.9533.90巢湖市1016.9550.85庐江县813.5664.41长丰县711.8676.27包河区58.4784.74蜀山区58.4793.21庐阳区23.3996.60瑶海区23.39100.00

33.33,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合肥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有集中,但集中度较低,这一结论与洛伦兹曲线吻合。

图2 合肥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洛伦兹曲线

2.3 空间分布密度

2.3.1 各区/县休闲农业示范点分布密度

以行政区为单元进行示范点密度比较(表2),包河区密度最高,庐江县密度最低。紧密围绕市中心的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瑶海区四区密度明显高于外围四县一市。合肥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平均密度为0.005 0个·km-2,四区均远高于均值,而四县一市仅肥西县基本与均值持平,其余则明显低于均值。

表2 合肥市各区/县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

2.3.2 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通过ArcGIS10.0空间分析模块中的密度分析实现,处理结果见图3。

图3 合肥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核密度分布

合肥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存在3个高密度区,即巢湖湖岸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庐江县的汤池镇及周边。前者围绕巢湖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包河区、肥东县、肥西县、巢湖市四区滨湖岸一带形成休闲农业的密集分布区;庐江县汤池镇地处大别山余脉,自然景观丰富,环境优美,尤以丰富的温泉资源而闻名,汤池镇也因温泉得名,现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依托良好的自然风景资源,在风景区周围发展休闲农业,共享客源市场,形成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表现出较明显的景区依托性。

2.3.3 缓冲区分析

通过ArcGIS10.0分析工具模块—邻域分析中的缓冲区分析,以老城区中心三孝口为圆心,以10 km为间隔生成10道缓冲区,共100 km,涵盖了合肥市所有休闲农业示范点。将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图叠加到缓冲区分析图(图4),利用叠加分析中空间连接工具统计获得不同圈层示范点的数量及密度(图5)。

图4 合肥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缓冲区分析

从分布数量来看,距市中心40~50 km的第五圈层最多,占比为23.7%,其次是20~30 km和30~40 km 2个圈层,分别占比20.3%、18.6%,3个圈层合计占全市的62.7%;此外,50~80 km范围占全市的28.8%,0~20 km范围占8.5%。从分布密度来看,距市中心20~30 km的第三圈层最大,单位面积数量最多。总体上,合肥市休闲农业示范点全部集中于围绕市中心80 km范围内,由市中心向外的变化规律为先增后减。

图5 各圈层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数量和密度

3 小结与讨论

文中运用ArcGIS和Excel软件对合肥市59处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模式、空间分布集中度和空间分布密度3个方面进行了定量测度,得出如下结论,1)最邻近指数为0.88,表明合肥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模式呈聚集型;通过洛仑兹曲线和地理集中指数进一步测度集中度,显示集中程度不高。2)密度分析显示合肥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从行政区来看,围绕市中心四区密度明显高于外围四县一市;从地理区域来看,高密度区集中于巢湖湖岸的北部、西北部以及庐江县汤池镇,表现出景区依托性。3)缓冲区分析显示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来看,合肥市休闲农业分布最高密度是在距离市中心20~30 km范围内,30 km以内密度逐渐增加,30 km之外随距离衰减。

文中主要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基于合肥市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数据,研究了合肥市休闲农业的空间结构特征。结论与吴必虎等[18]对中国大中城市72处观光休闲农业地空间布局研究结论基本吻合,即城市郊区型观光休闲农业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距离一级客源地城市100 km范围内,主要有2个密集带,最密集地带出现在距一级客源地城市30 km左右的地区,次密集带出现在距一级客源地城市80 km左右的地区,说明从宏观上合肥市休闲农业总体布局较合理。但从微观上看,合肥市休闲农业分布集中度较低,表现出较典型的景区依托性。基于此,提出以下2点建议,以期促进合肥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升级。

1)积极引导,促进休闲农业集群发展。刘萍[19]通过欧美农业旅游集群的经验总结,提出集群式发展是农业旅游产业获得竞争力的战略之一。从合肥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的测度结果来看,当前休闲农业集中度较低,3个高密度区仅是基于成熟景区资源的吸力在地理空间上接近,但经营主体各自独立,缺少产业关联和相互合作,并未产生集聚优势。休闲农业项目横跨农业与旅游2个领域,涉及面广、问题多,如用地权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产品生产、销售、营销等,投资风险大,有“休闲农业10个项目,7个失败,2个惨淡,1个成功”之说。因此,政府或相关机构应积极引导,搭建平台,通过休闲农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促进各经营主体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形成地区产业综合体,产生规模效益。

2)立足地方农业资源,形成特色休闲农业区。当前合肥市59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经营内容多有重复,主要有两类:一是常规性项目,如采摘、观花、品尝、垂钓等,二是移植城市的休闲娱乐方式,如卡拉OK、棋牌、桑拿、表演等。特色项目少,淡旺季极化明显,秋冬季是典型的淡季。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其长远发展需紧密结合地方农业资源,才能形成具有农业特点的休闲活动,从而吸引城市消费者。合肥市中心外围肥东、肥西、长丰、庐江四县均为传统农业大县,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应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各区主题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项目,将市场细分出来,提升地区吸引力。

猜你喜欢

缓冲区示范点合肥市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示范点打造切忌堆“盆景”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串行连续生产线的可用度与缓冲库存控制研究*
基于ARC的闪存数据库缓冲区算法①
宾县 党建示范点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初涉缓冲区
“示范点”成了关爱青少年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