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旗下的龚阿姨

2019-10-23○凌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阿姨社区

○凌 翼

引言:龚全珍阿姨任教18 年,一心为党;即使卸下教职,她仍为党排忧解难,她的故事感动了几代人。

她是开国将军夫人。

她跟随解甲归田的丈夫甘祖昌将军回到江西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扎根农村任教18年。

她先后荣获“扶贫助学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爱心老人’”“优秀共产党员”“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等称号。

龚全珍年轻时,被人称为“龚老师”,那时她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无比光荣的职业。有时候,甘祖昌也会打趣地这样称呼她,每当听到这称谓,她心底十分自豪。

后来,跟随甘祖昌回到山乡,她担任了莲花县南陂小学的校长,人们又称呼她“龚校长”。这是人们尊重她的一种称呼,当了15年校长,习惯成自然了。

她到幸福院,办起了“幸福学习小组”。参加机关工委的工作,到一些学校辅导,帮助过不少困难学生。当时的孩子们叫她“龚奶奶”,孩子的母亲叫她“龚妈妈”或者“龚阿姨”。

最难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接见她,都亲切地称她“老阿姨”,这显示中央领导同志对老一辈人的关心和关怀,她刻骨难忘。

现在,她步履蹒跚,大多数人开始称呼她“龚老”。现实生活中,当有人被称呼“×老”时,一定是在社会上赢得了名誉和地位的老人。“龚老”就是这样一位老人。

2011 年,已是88 岁高龄的龚全珍,并没有觉得自己就是必须供养起来的老人。她觉得自己还能做事,还能发挥余热。

龚全珍居住在琴亭镇社区,组织关系也落在琴亭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内。为了照顾龚全珍的身体,让她不再东奔西跑地操劳,县关工委和琴亭镇党委研究后,在社区成立一个工作室,以方便龚全珍就近工作。

“龚全珍工作室”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一些离退休老党员,纷纷自觉加入到工作室的志愿者队伍当中来,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群众排忧解难。她时常叮嘱党支部的成员:“身为党员,心里要永远装着老百姓,装着群众。以后你们发现社区谁家有困难,要及时告诉我,我看看能否帮上点什么忙。”

一次,社区大刘和小刘在二环路上为争一块园地打起来了,众人怎么劝也无效。有人搬出龚全珍这块招牌,大刘和小刘才退避三舍,鸣锣收兵。

但不出三天,两家又磕磕碰碰,闹得鸡犬不宁。龚全珍让社区同志将大刘、小刘一并喊来,她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说,今天我们讲故事,我讲的故事如果好听,你们就听,如果不好听,你们可以拔腿走人。两个“花岗岩脑壳”知道龚老是来调停他们俩的园地之争的,于是都憋着一股子劲,听龚老到底要跟他们说什么。

龚老讲的是“六尺巷”的故事。说是清朝某地张、吴两户人家为争一墙之隔的地基,互不相让将官司打到县衙。张姓仗着朝中有人,于是修书一封连夜派人送往京城做官的族兄,想让族兄疏通地方官赢得这场官司。多日后,他收到族兄的回信,打开一看却是一首诗:“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看完信后,张姓人家什么话也没说,第二天主动将地基后撤了三尺。吴姓人家一看张家让出了三尺,觉得自己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不能占这个便宜,赶紧也将地基后撤三尺。如此一来,寸步不让的两墙之地,空出了六尺之宽。房屋建起来之后,便多出了一条六尺的巷道,这就是“六尺巷”的来历。后来,“六尺巷”被人称为“仁义巷”。

和风细雨,字字珠玑。大刘和小刘听着听着,脸上泛起了红晕。大刘和小刘低垂着脑袋,像霜打的茄子。大刘霍地站起来,说:“龚老,这块地我不要了,您的点拨让我茅塞顿开!”小刘也赶忙站起来,爽快地说:“龚老,大刘主动放弃这块地,我更不能占有。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在深山好多了,我们应该感恩党和政府,不应该为争地而闹出这么多笑话来。”

龚老趁热打铁,说:“既然你们都愿意放弃这块地,那你们应该立一个字据,做个保证,以后和睦相处,不再争吵。”

两人按照龚老的意见,都写下了保证书。后来两人和从前一样和睦,将争地的事当作警示,当作笑谈。

猜你喜欢

阿姨社区
我的“话痨”阿姨
社区大作战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老阿姨》剧照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