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综合康复结合针刺、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9-10-23申晓稚邵静静
卢 鑫,申晓稚,邵静静
(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河南 漯河462000)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威胁极大[1]。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早期综合康复结合针刺、高压氧等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漯河市中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8~78岁,平均(62.3±5.0)岁。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5~77岁,平均(61.9±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纳入标准 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2];第1次急性发作,未行溶栓及手术治疗,符合早期康复标准;发病时间未达到7 h,且生命体征稳定;无意识障碍及精神疾病等,可配合研究;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不愿参与研究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因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发病时间超过7 h者及双侧发病者;不伴有明显偏瘫症状、四肢运动受限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20%甘露醇注射液(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1696)行脱水治疗,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0)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连续治疗3个月。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针刺、高压氧等治疗。①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协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且需每2 h翻身1次;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训练,如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四肢活动、伸手屈肘、以手反复做洗脸动作,指导患者反复屈伸膝关节与髋关节等,训练需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每次20 min,每日2次;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训练,如指导患者起坐练习,然后逐渐由护理人员、家属等搀扶患者进行训练,逐渐过渡为患者独立起坐或独自扶着床栏进行训练等;待患者可独自起坐后,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由护理人员搀扶站立、行走逐渐向用拐杖协助行走过渡;指导患者进行各项生活能力训练,包括起床、穿衣、洗漱、自行进食等。②针刺治疗:患者发病48 h后,待病情稳定再行针刺治疗,头针以运动区为主,辅以足远感区、感觉区等;沿皮刺入,行快速捻针手法,留针20 min;体针取患侧肩俞、合谷、风市、足三里、曲池、环跳、阳陵泉、绝骨等,以平补平泻法行针,留针20 min。面瘫者,加双合谷,患侧四白、阳白、颊车、下关、迎风、地仓、人中等穴位;饮水呛咳者,加完骨、风池、翳风等;予以平补平泻法,各穴位得气后接电针(青岛鑫升G 6805-Ⅰ型电针仪),疏密波,设置频率为2 Hz,以患者耐受为主,留针20 min,每日1次。③高压氧治疗:发病48 h后进行高压氧治疗,选用卧式医用氧舱(NG 200/450 A),匀速加压至舱内压力0.2 MPa,稳压后行面罩给氧40 min,然后行减压处理,减压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3],分数为0~42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受损越严重。②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以Fugl-Meyer量表(FMA)[4]及改良巴氏指数(ADL)[5]进行评估,评分与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长素Ⅱ(ANG-2)水平: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
3.2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NIHSS评估患者疗效。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程度超过9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NIHSS减少程度为46%~89%,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减少程度为18%~45%;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NIHSS、FMA及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FMA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FMA及ADL评分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及改良巴氏指数比较(±s)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及改良巴氏指数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NIHSS(分) FMA(分) ADL观察组 50 治疗前 27.5±4.3 22.8±4.3 48.3±3.2治疗后 9.5±1.0△▲ 69.7±5.6△▲ 79.5±5.0△▲对照组 50 治疗前 27.6±4.2 23.0±4.5 47.9±4.6治疗后 14.9±2.5△ 50.3±6.1△ 57.9±3.9△
(2)VEGF、ANG-2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EGF、ANG-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EGF、ANG-2水平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长素Ⅱ水平比较(ng/L,±s)
表2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血管生长素Ⅱ水平比较(ng/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VEGF ANG-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288.8±12.3 366.4±10.2△▲ 23.4±2.3 40.3±3.5△▲对照组 50 290.3±12.9 313.4±8.8△ 23.6±2.0 28.9±3.3△
(3)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发生率较高,约占据全部脑卒中患者的80%,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死亡,且多数患者治疗后仍遗留一定的后遗症[6]。因此,临床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及时开展有效措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早期综合康复联合针刺、高压氧等方式治疗。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可通过针刺特殊外周部位或穴位,刺激皮内触觉感受器,调节神经反射环路中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善患者侧支循环情况及供血情况,促进半暗带神经细胞功能恢复[7];同时针刺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暗带内存活的神经元[8],促进半暗带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思维及感知能力。此外,针刺还具有通脉活血的功效[9],可加速急性脑梗死患者自由基的清除,促进扩张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抑制血小板凝聚,进而可显著提高脑血流量,达到改善患者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的效果。高压氧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管收缩[10],且其压力还可促使患者机体内气泡压力的升高,促使梗死面积减小,进而减少局部血容量、减轻脑水肿症状。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促使患者患肢功能改善,有利于患肢从弛缓状态向分离运动改善,并减弱患肢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功能[11]。上述3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 NIHSS、FMA及 ADL评分,VEGF、ANG-2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王政乾等[12]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早期综合康复联合针刺、高压氧治疗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促进其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但本研究所选样本量较小,未进行后期随访,故而临床仍需开展更大样本量、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