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买书杂谈

2019-10-23杨富波

爱尚书香 2019年5期
关键词:买书购书消费行为

杨富波

这两日,网上的书店搞活动,购书优惠力度挺大,昨天我买了1500元的书,今天又花3500元买了一套点校本二十四史。我在朋友圈截图发了一个状态,引来朋友们的围观和点评,煞是热闹和开心。这倒使我想谈谈买书这个话题。

先说十年前的一件小事。

那时我在读硕士,没有收入,研究生的生活补贴也十分有限,都不够饭钱,于是我常常做一些乱七八糟的杂活,偶有入账,就十分开心。有一次,我收到一笔钱,或有千余元,是不是做枪手所得已经记不清了,就和周鼎跑到桂林路的同仁书店溜达,在他的“鼎力”推荐下,买了一套《太平广记》,记得大概一百多块。当时,我说可以定一个买书原则,叫“什一税”:就是每得到一笔收入,拿出十分之一用于买书。这当然是一时戏言,也没有真正执行过。那套卖回来的《太平广记》,这些年也没看过,几次搬家,来来回回装箱拆箱,反倒成了锻炼筋肉的负担。因为总也不读它,后来索性就不让它霸占书架了,现在,也不知装在哪个纸箱里当床脚呢。

这一件事微不足道,但蛮有“典型”意义。它的典型性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手头不宽裕的人,我买书的钱,可以说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另一方面,挤出钱来买书,但书买回来却又常常是不读的,书本没有转换为学识,反成了家中累赘,平时无处放置,搬家则成重负。实在说来,没有达到买书的目的。这两个方面,也就是买书的人总会遇到的两个问题:一,值不值得?二,读没读过?

先说买书值不值得?

这当然是金钱方面的考量。有钱人另当别论,因为他们只问开不开心就够了。对于一般经济并不宽裕的人——须知,很多买书的人正是一般经济不宽裕的人——金钱的使用最是日常操心的事情。我们买书,一个直观感受就是书太贵。现在,一般的书,定价二十以下的,已难得见到了,三五十的,很是正常,七八十的,也不少见,而超过百元的,也不难碰到。当然,我很少全价购书,总得等到有优惠活动才买,即使这样,实际支出恐怕也得在每本三十左右了。大致说来,近年年均购书总在6000元以上,无形中,也达到了当年说的“什一税”标准了。

钱是要花出去的,但花钱有个先后缓急,经济学上不是有个恩格尔系数吗,说的就是这个事。今天,从衣食住行到各类精神娱乐活动,日常消费品何止千百种,买书只是其中的一项开支。其实,买书本身也无所谓值不值得,要看处于什么情境下,跟什么开支作比较。以我的职业角度说,当然离不开和书打交道,买书、读书,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自己心灵的需要。从工作角度说,买书虽然贵,但和各类刊物的版面费比较起来,同样是纸和墨,书价还嫌便宜呢!试问:发一篇论文,刊物收你版面费上万元,而一套中华书局版的点校本二十四史正价也不过7900,哪个贵哪个便宜?当然,这两件事情,又是不能比较的,发论文属于投资行为,是为了评职称,而买书属于消费行为。

把买书当消费行为看,就有一个性价比的问题。书是商品,但它比一般商品特殊。一般商品,买回来后,使用起来,难度不大,而买书是容易的,但真要消费掉一本书,就比较难了。一本书,只有读过了,才算实现了它的初步价值,如果能消化吸收,当然就是价值的深度开发了。于是,买书的人,就遇到第二个问题了:读没读过?

爱买书的人,常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买的书,你都读过吗?

老实说,这问题,主要是别人对他提出来的,买书人一般不会对自己提这个问题,因为他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呢?买书绝不等于读书,这是显而易见,不待争辩的,恰如翻看菜谱不等于饕餮美味。

是否藏书和是否读书,这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很多博览群书之人,未必家藏万卷。记得杨绛说过,她们家藏书就不多。我们看钱钟书在家中拍的照片,没有大大的书墙做背景,案头也不是堆得满满的。然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正不知有多少书,在他家里进进出出。这些书都被钱钟书仔细阅读、认真笔记,不枉这一番进出。还有很多书,并没有进过钱家的门,而是钱先生去图书馆横扫千军的。现在钱先生的笔记全部影印出版了,形同天书,非我辈不能看明白,但从这些笔记本,可以知道他读书的广博和细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令人叹为观止。所以,读书多者,未必藏书多。

话说回来,也有一种人,读书既多,藏书也富。比如那位特立独行的李敖李大师,他的藏书大概相当于一个图书馆了。看鲁豫采访他的视频,不但有专门的藏书室,而且沙发旁、书案上,目之所及都是书。李大师可谓“李三多”:藏书多,读书多,著书也多。

当然,也还有一类人,藏书不少,读书不多。且不去说别人,我就是这样的。家藏图书也有几千本了,但是沿着书架上扫视过去,都是没有读过的书,不少书塑封婉在,美如初见。

其实,常买书的人,反省自己买书时的心态,会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一种是为读而买。有些书,因为急用或特别想读,买回来很快就读完了,甚至还有一读再读的。这当然最好,但以我的情况论,此类书在买书中占的比例是极少的。更多的书,是想读才买回来,但到手之后就束之高阁。这当然只能归因于自己的疏懒,只是我太疏懒了,以致这类书占了绝大多数。

但,另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买的时候,已明知不大可能去读,却还是买,这可以说是为买而买。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也说不清,是病态的占有欲吗?至少是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吧?不过,据经济学家研究,消费行为大多是非理性的。

这种非理性的行为,虽然不能发挥书本应有的增进理智的功能,但也不全然是白费的,它至少可以提供一种奇特的愉悦感。喜欢书的人都有体会,一本书到手,即便不读,也会很开心。这种感觉,说到底,乃是出于对书籍的热爱。只是,这是爱的扭曲表达,是爱屋及乌。《韩非子》里有“买椟还珠”的寓言。我这样的买书人,就相当于那个糊涂的郑国人:书是因为它的内容而具有价值的,我们却徒然地摸摸书脊、看看封面而沾沾自喜,全然不去领会它的内容。在我来说,这是买椟还珠,而在书来说——若它也有知——则是明珠暗投,徒然地在架上寂寞无奈、黯然神伤。

实在说来,我能买到手的书籍,是极为有限的,渺沧海之一粟,而每一本书却又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纳须弥于芥子。可以说,每一本书,都是可爱的。我们爱书,说到底,不是爱这些纸张和墨点,而是因为书里凝结着纯精神的东西。书是他人心智的结晶,我们爱书就是爱人类的心智。

书,乃是道成之肉身。不过,道是一贯的,而肉身则可以千变万化。作为印刷品的书籍无非是一种历史性的产物。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刻在牛骨龟甲上的,简册是写在竹片上的,西方也曾有过泥版、草纸、羊皮等媒介,而在当今这个电子时代,知识的载体再一次更新了,或许今后载体日新月异,终有一天,我们勤勤恳恳买来的书籍,只剩点文物价值了。

佛家说成、住、坏、空,没有什么是可以永恒的。马克思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所以,趁我们和书籍还有缘分的时候,不妨适当地珍惜这种缘分——哪怕只是买回来放在架子上“摆摆样子”。

猜你喜欢

买书购书消费行为
大众滑雪消费行为的研究——以万龙滑雪场为例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网上购书忘密码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谁是幸运星?
知识的力量
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团购网站建设
科学出版社物理类重点书推荐
曾国藩对书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