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战至二战期间美国成长小说特征分析

2019-10-23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布鲁克林盖茨悲剧

■王 霞/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一战至二战:美国成长小说的迷失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文学现代派:迷惘的一代或者称为迷失的一代流行于美国文坛。正如这个文学流派的名字所提及的那样,迷失也是此时期美国成长文学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元气未伤的美国进入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空前繁荣的时代。与经济繁荣发展相伴随的是旧文化的被颠覆:之前的清教影响下的传统道德、相信社会进步以及绅士文化都支离破碎。美国梦的幻灭,消费文化所追求的享受、虚荣和个人成功已经深刻的影响到社会理想、家庭理想与个人理想。作为青少年这一独特群体,他们的成长问题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工业化和城镇化带给青少年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生活的历练和磨难。很多青少年在这些表面奢华的工业化大城市生活之中不知所措,失去了方向。作为这时期的成长文学,也进入了迷失期。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的悲剧》、《布鲁克林有棵树》成为此时期成长小说研究对象的缘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二战期间,流行在美国的文学流派有:迷惘一代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南方文艺复兴文学流派。其中迷惘一代文学流派以及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最可以突出这时期美国成长小说的流变。这阶段美国成长小说研究,我们集中分析三部作品: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的悲剧》与《布鲁克林有棵树》。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迷惘的一代”的经典代表作品,体现战后青年的困惑和迷茫,对我们研究这个时期的成长小说的特征有重要意义。《美国的悲剧》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对现实的反映与批判更加尖锐。1900年,德莱塞发表《嘉莉妹妹》,二十五年之后,他发表了《美国的悲剧》,把他对青少年成长的困惑和磨难的理解反映解读在这部小说中。因此,解读《美国的悲剧》对于我们了解一战后的成长小说特征有重要意义。《布鲁克林有棵树》是贝蒂·史密斯创作于1943年,被誉为青少年必读成长经典小说,多次入选美国中学课本。在出版五十多年后,于2008年被美国公共广播电台推荐。2009年,方柏林出版这本译著的时候,曹文轩教授作序推荐时写道,“一个感人的大故事里镶嵌着无数的小故事,而所有这些故事都围绕着一个词:感动。”解读这三部成长小说,对于我们探究这一时期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至关重要。

三、美国成长小说迷失期的特征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的悲剧》与《布鲁克林有棵树》三部作品反映出一战至二战时期美国成长小说特征如下:

(一)小说主题都围绕着青少年的异化与迷失

这时期的美国成长小说的主题探讨的中心是青少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惘和异化的原因与表现,主要体现在社会道德的遗失、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以及青少年对于所遇到问题的信念的沦落。异化与迷失表现在小说中青少年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社会和家庭产生异化。《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迷惘一代的杰作,关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少年的迷失问题。他们经历过一战,目睹了战争的残暴以及它带来的灾难。战后,当这批青少年回到平静的现实生活中,才发现物是人非,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内心感到失落、惆怅、空虚。盖茨比之所以“了不起”,不仅仅因为他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穷困的少校军官成长为一个富翁,还因为他有支撑他生活下去的梦想:能够与旧日情人黛茜重温旧梦。为了这个梦想,他购买了昔日情人居所对面的一栋豪华宅第,守候着、追逐着昔日的梦想。当再次见到黛茜的时候,他依然记得“到十一月整整五年。”但是,这个社会让盖茨比参加残酷的一战,粉碎了他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梦想,导致他和昔日的情人分手,也迫使他从事非法勾当这种捷径去获取财富。但是,即使他获得了财富,他还是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多年前他制定的时间表,表明他的现在和他的梦想已渐行渐远。他购买下一栋豪华宅第,夜夜敞开大门办派对,而参与派对的人员在盖茨比的蔚蓝的花园里,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摈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每星期一,八个仆人,包括一个临时园丁,整整苦于一天,用许多拖把、板刷、榔头、修技剪来收拾前一晚的残局。”这种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生活中,盖茨比却没有真正的朋友,来参加派对的人员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主人到底是哪位。黛茜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是利用盖茨比找生活的刺激,而不是真正的爱他。当最终黛茜驾车撞死丈夫的情妇时,盖茨比又义无反顾去帮她承担罪恶,最终被枪杀。去参加盖茨比的丧礼,追悼他的人寥寥无几。盖茨比生前眷恋的情人黛西没有来参加丧礼,也没来电报,也没送花,似乎这一切和她无关,她已经去陪丈夫去旅游了。或许,盖茨比的死是一种解脱和幸福。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他用这部作品阐释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也关注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迷惘和困惑。

《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1925年的一部作品,它比1900年的《嘉丽妹妹》更接近现实,把青少年的迷茫和异化突出的更加深刻和细致。与嘉丽妹妹相比,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斯也是从乡村走出去的一个青年,也怀着对大城市的向往去谋生。如果把《嘉丽妹妹》评价为渴望和欲望的小说的话,那么《美国的悲剧》可以被评价为欲望和绝望的延续。克莱德的家庭中,亲人关系淡漠。尽管他的父母口口声声要传播“上帝的爱”,但是他们给克莱德以及其他孩子很少的爱,最终几个孩子既没有得到“上帝的爱”也没体会到家庭中的爱。爱丝塔与人私奔,而克莱德也逐渐堕落,最终为攀附追求富家女而谋杀了自己有孕在身的女友,最终走上死亡之路。在社会上,克莱德结交一些醉生梦死、游手好闲的浪荡子,都是一些酒肉朋友。当克莱德用车撞死人的时候,他所谓的朋友都抛弃了他,他只能落荒而逃,到别的城市去逍遥法外。他的目标是“住的是漂亮房子,出门住大饭店”。在与伯父萨缪尔邂逅之后,他得到提拔,在工厂当工头助手,也正是在这期间,他借用自己的权利陷入了一段三角恋:穷困女洛蓓达和他发展恋情且怀有身孕,富家女桑德拉也欣赏他。为得到桑德拉以及她所拥有的财富,克莱德设下圈套,丧尽天良地让怀有身孕的洛蓓达坠入湖中却不施援手,最终导致她溺水死亡。克莱德最终被判死刑,得到应有的惩罚。克莱德从小就和家人在街道上向路人宣讲“上帝之爱”,但是他本身又认为不能相信那一套,而且他的行为已经反映出他早就抛弃了上帝之爱。尤其是在洛蓓达落水之后,他内心的争斗和矛盾也显示出他已经离上帝越来越远。在克莱德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似乎又重新皈依上帝之爱,要去拯救自己无助的灵魂,得到灵魂的安宁。克莱德作为这个时期美国青年的一个代表,他和家庭、社会以及自我严重异化,迷失了自己,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美国女作家贝蒂·史密斯的杰作,创作于1943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棵树虽然平淡无奇,却有一个美丽的名字:the Tree of Heaven(天堂树)。这树长在四周围满木篱的空场子里,或是从无人留意的垃圾堆里钻出来;它也是唯一能在水泥地里长出来的树。女主人公弗兰西如这棵树一般,平淡无奇、却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个家中,母亲贝蒂温柔、贤惠、坚强与优雅,但是她对弗兰西缺少关心,而偏爱儿子尼雷。父亲约翰尼多才多艺,却郁郁不得志,只能在酒吧唱歌谋生养家,最终酗酒过度,英年早逝。父亲对于弗兰西来说,意味着家的温暖,却又过早的失去了父爱。弟弟尼雷单纯可爱,和弗兰西一起面对困难的生活,弗兰西却依然孤单。弗兰西被拘泥在这个家里,父亲和茜茜阿姨是她的安慰,但是他们的爱只是一种慰藉。在家庭里,陪伴她的除了弟弟尼雷、那颗天堂树,还有书籍和日记。在日记里,她记录着自己的哀伤,也在日记里舔噬自己的伤口。不管是和尼雷一起去捡破烂卖钱也好,还是平时娱乐中,她总能体会到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鄙视。在学校里,她也要遭受身份卑微所带来的困扰。当其他孩子堂而皇之上学的时候,她必须要走过几个街区奔赴学校,还要隐瞒自己的居住地址。在感恩节活动中,为了避免那只南瓜馅饼被丢弃到垃圾桶里,弗兰西编造了一个故事来得到它。编故事和谎言之间的差距让弗兰西在之后的讲话中总喜欢添油加醋,而这和她所追求的理想已经背道而驰,也让她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区分真相和想象。弗兰西的祖父母来自于奥地利,而作为移民的后裔,他们能够感觉到这些奥地利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冲突,包括语言冲突、生活方式的冲突以及社会阶层的冲突。所有这些都让弗兰西在成长过程中备受折磨,也让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成长是很扫兴的事。经历过一次爱情伤害以及遭受色狼性骚扰,她学会了保护自己和更加成熟。世界的玫瑰色彩在一点点消退,少女弗兰西带着童年练就的坚强,迈入未知的未来。

(二)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更大张力

传统的文学叙述手法已无法表达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特征,于是这时期写成长小说的作家转向了意识流、象征、电影“蒙太奇”,有限人物视角、多重视角等创作手法。《了不起的盖茨比》突破以往单个人物成长经历的套路,不按部就班写盖茨比成长过程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而是通过尼克的观察和道听途说而获得。这部小说体现的不仅仅是盖茨比的成长困境,也有尼克的成长历程。通过尼克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把有关盖茨比的各种画面剪辑组成统一图画,从而让读者对整个小说有全局的把握。之后,小说在形式上通过画面合成,把这些零碎片断排列加工,让这部小说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美国的悲剧》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一部带有典型象征色彩的小说。克莱德的种种欲望带有普遍性,他爱慕虚荣、贪图富贵以及趋利避害的做法在那个时代带有普遍性。这个悲剧与其说是“美国的悲剧”,不如说是人性的悲剧,因为人在欲望面前的脆弱具有人性的普遍意义,而非仅仅局限在一国一族之内。在内容上,《美国的悲剧》涉及到的不仅有美国当时的消费文化,还有当时的价值观、颓废的社会道德、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肮脏的政治争斗以及大部分美国人丧失道德。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探讨的不仅仅是青少年的现状,也涉及到他们的未来。但是至于未来应该走向何方,作家本人却无法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最终,克莱德引火烧身,受到惩罚。《布鲁克林有棵树》中,作家用音乐构建了这部作品。音乐贯穿在整个小说中,不管是约翰尼的歌声还是周围的背景音乐以及钢琴声音,整个小说是在音乐中发展的。每次约翰尼回家,都是用歌声叩开家门,弗兰西在音乐的熏陶中成长。弗兰西的成长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主线,还涉及到移民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政党选举、贫民窟生活等问题,把整个社会画面缓缓展开。活着,奋斗着,爱着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在形式上,《布鲁克林有棵树》采取了意识流的写作方式,弗兰西的心理活动都采取意识流的写作方式体现出来。这部小说由四卷组成,第一卷介绍弗兰西的家庭背景以及她的性格特点。第二卷采取倒叙的方式,着重介绍弗兰西的父母的婚恋以及婚后的生活:父亲在尼雷一岁的时候就沦落为酒鬼,母亲独自撑起这个家。第三卷记叙弗兰西7岁到14岁的求学经历和成长中奋斗历程,其中经历性骚扰、父亲去世等事件。第四卷叙述弗兰西高中之后的求学历程,获得成功。《布鲁克林有棵树》采取有限人物视角和多重人物视角的方式发展故事情节。这部小说采取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如同作者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来观察和记录弗兰西的成长历程,弗兰西的内心独白又把弗兰西的视角刻画的淋漓尽致。约翰尼的歌声、其他成员的评论又如穿插在里面的线索把弗兰西的成长经历作了铺垫。

(三)带有强烈教化功能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悲剧》中的两个年轻人是教化功能的反面教材,他们在成长路上遭遇困惑却不能够正确处理,最终走向灭亡。这两位青年都是普通人,但又不普通,他们显示出来的邪恶却有人性的普遍性。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或许真实的现实不容易被接受,或许在文学中的假象和创作出来的人物中更容易找到美好。于是作家们把现实换个角度创作出这两位青年形象。盖茨比是普通人,拥有普通人的梦想,想拥有一份普通的爱情,拥有财富、家庭和名誉。他给自己制定了目标和计划,为梦想更前进一步,却在实现梦想的途中遭遇挑战。先是战争打乱正常生活秩序,接着是为了获取财富而采取不合法的手段,为了爱情而可以牺牲一切的极端以及最终的毁灭。追求财富,无可厚非,但是盖茨比在成长过程中却选择错了方向。走在人生交叉路口,选择正确的路决定未来的发展空间。盖茨比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用悲惨的境遇向世人展现成长的困境和遭遇。美国梦激励了一代人,却也在揭开面纱的那刹那让很多人为之叹息。《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在成长和追求财富的路上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甚至想通过攀附富家女而成名,却忽略了自己的道德约束。如果说他开车撞死少女是无意犯罪的话,那么在不惜让已有身孕的女朋友溺水身亡时,他已经完全突破社会认可的道德底线。财富、名誉以及奢侈的生活是他追求的目标,却也让他迷失了自己成长的正确道路。最终,他被判死刑。这两位作者在展现盖茨比以及克莱德的悲剧的时候,也向社会揭示了道德沦丧和缺失的悲剧,同时也给青少年一种教化功能,即不管在成长途中遭遇什么困境,道德是保驾护航的灯塔,也向社会呼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从正面角度去用弗兰西这个积极的例子去论证,不管人生多么悲惨,只要有心灵灯塔的指引,只要去努力和奋斗,人生可以从悲惨的境遇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成功。这部书中提到了书籍对于心灵的滋润、音乐对于人生的熏陶、积极乐观态度对于青少年的正确引导以及爱的维护和延伸。这时期的作品虽然不能直接给青少年指引一条成长的坦途,却在很多方面给青少年以教化功能,让他们变得坚强,勇敢去面对一切困难,积极主动去解决,用善良来指引青少年未来的路。

四、结语

一战到二战期间美国成长小说所显示出来的迷失特征也能反应出当时美国社会的状态和社会存在的问题: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引导青少年健康、积极、快乐成长?这也给我们以反省,早在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及:“少年强则国强”,把中国强盛的希望放在了青年人身上。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也是我们国家正在致力的一项伟大事业。

猜你喜欢

布鲁克林盖茨悲剧
布鲁克林成长记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书虫来袭 《了不起的盖茨比》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画家的悲剧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风格
近视的悲剧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
了不起的盖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