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开展游戏分享环节的现状及启示
——基于江苏省幼儿园的调查

2019-10-22吕祥婕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环节幼儿园游戏

吕祥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4)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分享环节,过去也称“游戏讲评”“游戏点评”环节,是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与幼儿共同分享和讲述游戏过程中的感悟和经历,梳理和提升游戏经验的过程。就其属性而言,它是一种具有多重价值的生成性活动,具有区别于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独特价值,这在国内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有力的印证:在国外,High/Scope课程方案将“计划-工作-回顾”作为一个整体来予以实施,其中的“回顾”环节(Review and Recalling)就旨在交流有价值的信息,分享成功的喜悦,将计划与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使个体经验上升为群体经验[1]。在国内,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组织与实施”部分中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指导原则之下,游戏分享环节成为教师适时把握教育契机,与幼儿围绕游戏开展交流讨论,引导幼儿提升和整合经验的重要时机。

反观现实,游戏分享环节的开展存在着应然与实然的差距,理论上重视游戏分享而实践上轻视游戏分享,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游戏之困”:从开展形式上看,游戏分享环节的灵活性、随意性较大,往往成为可以随意从活动日程表中拿掉的“最不要紧的”活动;从组织策略上看,大多是以再现式为主,缺少抛接式和呼应式策略的运用;从分享内容上看,大多是游戏规则的强调和作品技巧的展示,未能有效发掘游戏中有价值的“经验生成点”;从互动模式上看,教师的提问过度程序化,教师主导游戏分享环节的现象较为普遍[2]。

为何在游戏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游戏分享环节开展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为此,笔者通过对教师游戏理念的深入发掘和教学实践的细致观察,意在揭示目前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的开展现状。

二、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取量化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法和观察法来获得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现状的具体数据支持,并通过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游戏分享环节的开展现状。

笔者结合已有文献和预访谈进行问卷的初步编制,题目主要涉及教师对于游戏分享环节观念层面的认知情况和实践层面的组织情况,问卷经过前期试测与修订后,面向江苏省33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发放,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18份,回收的有效率为96%。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此外,考虑到在游戏分享环节中幼儿游戏经验的延续性,笔者在N市某公立幼儿园随机选取了小、中、大各一个班,共三个班级进行观察样本的收集。为了保持观察样本的真实性,在预观察后进行为期两周的正式观察,用录像机记录下该班级进行游戏分享环节最自然真实的状态,并对6名教师进行半结构访谈。

表1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的时间安排

1.稳定与波动:不同年龄班分享环节的时长存在一定差异

游戏分享环节的开展质量与其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倘若分享环节的时长过短,幼儿在游戏中兴奋与困惑还未完整表达,便被迫戛然而止,游戏分享环节就变得流于形式、了无生趣;但若分享环节时间过长,讨论的内容过多,问题过于分散,则会导致幼儿的精力涣散,讨论质量同样会下降。表2是问卷中对于教师组织一次游戏分享环节所需时长的统计结果。

表2 游戏分享环节的开展时长统计

根据表2中的调查数据,选择用时在5-10分钟的教师占到了总人数的52.5%;其次有29.87%的教师选择了用时在“10-15分钟”;有9.43%教师表示组织一次游戏分享活动时长在15分钟以上;另有8.49%教师表示用时仅在“5分钟以内”。因此,综合数据来看,80%以上的教师组织一次游戏分享环节的时长在5-15分钟之间。

此外,笔者将在驻班观察过程中收集到的17个自然观察案例利用SPSS.19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将“年龄班”与“单次分享时长”作为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小班的5例样本中,分享环节时长的分钟数平均值为4.08,标准差为0.45;中班的6例样本时长的平均值为7.95,标准差为1.74;大班的6例样本时长的平均值为10.01,标准差为3.77。

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可知,分享的时间和年龄的分布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意即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单次游戏分享环节时长呈现出显著的递增。

表3 三个年龄班级游戏分享环节时长的描述性统计

因此,根据对问卷结果和案例数据的分析,不同年龄班的教师组织单次游戏分享的时长虽然存在一定波动,但大多稳定在5-15分钟之间,并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分享环节的时长呈现一定的递增趋势。

2.频繁与间歇:分享环节并非每次游戏后都会开展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其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地位已经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中予以明确。因此,目前幼儿园都会把游戏活动作为一日生活的必要环节予以重视和安排。那么,作为幼儿园完整游戏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游戏分享环节在幼儿园的开展频率究竟如何?表4呈现了问卷统计的结果。

表4 游戏分享环节开展的频率

从问卷数据来看,有41.19%的教师表示在每日的游戏活动后都会进行游戏分享环节,有35.53%的教师表示游戏分享活动一周会开展大约3-4次,有21.38%教师表示一周仅会开展1-2次游戏分享,还有1.89%教师选择了“偶尔进行”。根据分类统计的信息发现,这6位选择游戏分享环节仅是“偶尔为之”的教师,全部为本科学历,其中4位带小班,2位带中班,其中还有2位教师的教龄在10年以上。

笔者结合访谈对教师组织游戏分享环节的频率及其缘由进行了追问,参与访谈的6名教师均表示游戏分享是“每次游戏结束过后都会有”的环节,每天都会开展,但这与笔者驻班期间观察到的事实显然存在出入。笔者结合收集到的观察案例的数量进行统计,平均每周教师组织游戏分享的次数约为3.65次,可见教学常态下教师并非在每次游戏活动后均会开展游戏分享。当笔者问及不开展的缘由时,教师表示会因为“缺乏可探讨的话题”“时间来不及”“被其他事务挤占”等理由而选择不开展游戏的分享。

由此可见,虽然许多教师在观念上认可了游戏分享环节之于游戏活动和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并未将其放置在与集体教育环节、生活环节一样的 “不可撼动”的位置,而是将其作为日程表上一项“相对灵活”的环节来进行实施,导致游戏分享环节的组织频率时而频繁、时而间歇。

3.数量与质量:分享环节每次约讨论1-3个游戏话题

在游戏分享环节讨论的话题数量上,由于游戏分享环节时间相对有限,幼儿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也有限,如果分享话题内容过多、时间过长,分享效果反而事倍功半。根据问卷结果,单次游戏分享中涉及的话题个数呈现如表5。

表5 单次游戏分享环节中涉及的话题数量

笔者结合观察案例对每个年龄班所涉及的话题进行统计发现,小班的5个案例平均涉及的游戏话题为2个,中班的6个案例每次平均讨论3.5个游戏话题,大班的6个案例中平均每次讨论3个游戏话题。综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可见教师组织一次游戏分享大约会涉及1-3个主要话题,并且根据具体的游戏情况在数量上存在一定波动。

结合上文对单次游戏分享活动的时长的调查,每个游戏话题所需要的讨论时长大约为3-5分钟。这也符合幼儿注意力的发展特点,教师也要在组织过程中抓得住重点,把得好尺度,使幼儿在整个讨论分享过程中能够专注倾听、积极参与,整体氛围生气勃勃,提升游戏分享环节的开展质量。

(二)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的讨论内容

1.有话可说:话题主要围绕角色游戏、结构游戏与美工游戏

幼儿园内开展的游戏类型丰富多样,那么在分享时究竟哪些类型的游戏会更受“青睐”,成为师幼的重点讨论对象?对此笔者以“您所在班级进行游戏分享时,主要围绕哪些游戏来分享?”为题目设计了多选,让教师在以下7种游戏中选择最经常分享讨论的前三项,将选项的选择次数与有效答卷份数按照一定方法进行百分比计算,并按比例进行排序,得出了如表6的调查结果。

表6 经常分享的游戏类型

由表6可知,“角色游戏”成为最受“青睐”的游戏类型,其次是“结构游戏”,其后是“美工游戏”(即美工区创意游戏),这三者占据了游戏分享中最经常分享的游戏类型的前三甲。为了继续了解不同年龄班的选择情况,笔者通过将三个年龄班的调查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小、中、大班的教师经常分享的游戏类型的前三位也均为“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美工游戏”。

笔者结合这一现象对其原因进行访谈,教师表示“角色游戏”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来反映现实生活,也有诸多同伴互动的因素蕴含在其中;而“结构游戏”和“美术游戏”则具有直观形象性,反映出幼儿的建构技能和艺术创作,同时具有审美意蕴。这三种游戏类型能够进行探讨和分享的“点”相对比较丰富,因此更受青睐。

2.紧扣经验:更多涉及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相对地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笔者以“您所在班级进行分享环节时,经常涉及的幼儿发展领域有哪些?”为问题设计了5个多选项,让教师选择出最经常涉及的前三项,经计算排序后得出如表7的统计结果。

由表7可知,游戏分享环节涉及的幼儿发展领域比例最高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及规则感知”,即我们通常所指的“社会领域”,其后分别是“想象、表现和创造能力”(艺术领域)和“情绪表达与行为习惯”(健康领域)。

表7 游戏分享环节涉及的幼儿发展领域

笔者按照小、中、大班的年龄分段对选项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每个年龄段最为关注的领域仍均为“人际交往能力及规则感知”(社会领域),占比分别为89.69%,83.16%和92.71%,其次关注的领域也均为“想象、表现与创造能力”(艺术领域),占比约为79.38%,68.42%和66.67%。

结合笔者的观察记录,收集到的17例游戏分享案例中无一例外均涉及到了“人际交往能力及规则感知”的内容,小班分享较多的是关于遵守游戏规则、争抢玩具等方面的探讨,中班在此基础上更多探讨如何加入他人游戏、自主解决游戏纷争,大班则更多探讨游戏中如何分工与协作的问题。

3.关注困难:经常分享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策略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时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哇”时刻,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游戏分享的组织者,对于之后的游戏分享内容会如何进行筛选和判断?究竟什么样的内容和事件在游戏分享环节出现的频率最高?笔者在问卷中以“您所在班级进行游戏分享的时候,经常分享的游戏事件有哪些?”作为问题,并结合预访谈和观察的内容设计了6个主要选项,让教师选出在组织游戏分享时最经常分享的前三种事件,得出了如表8的结果。

表8 经常分享的游戏事件

通过将选项按照百分比进行统计排序,位于前三位的分享事件分别为“游戏中幼儿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策略”“幼儿游戏经验的梳理”“新投放的玩具和材料”,分别占比为93.4%,65.41%和43.4%,其中选择比例最少的事件是“班级游戏常规的建设”。由此可见,结合前文教师对于游戏分享的属性及其价值意义,可见大部分教师认可游戏分享是基于游戏、幼儿为主、分享快乐的活动。因此,会更倾向于根据幼儿实际游戏时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在集体分享环节进行讨论,鼓励幼儿表达自己游戏时的真实感受,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游戏情节和游戏经验的积累。

(三)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的开展形式

1.因势利导:不同年龄班游戏话题的开启方式各异

幼儿园开展游戏分享活动都要围绕一些话题进行。根据笔者的观察,可以将游戏分享环节的话题开启方式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直接开启。教师通过借助一定媒介(如作品、照片、视频)等直接开启和导入某个游戏分享的话题,引发幼儿的分享与讨论。此时游戏分享话题的开启权在教师手中。

(2)指定性提问。教师的“指定性提问”是指教师通过提问幼儿“游戏中发现了什么好玩/开心的事情?”“遇到了哪些困难?”等具有一定范围限定性的话题,从而能够对幼儿的分享内容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3)开放性提问。“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既不指定分享范围,也不直接指定分享幼儿,游戏分享的话题和内容可由幼儿主动开启。这种方式下教师一般这样提问:“还有谁想讲的?”“谁来说说看你今天是怎么玩游戏的?”

以上三种话题开启方式中,“直接开启”式的游戏话题开启权是掌握在教师手中的,教师依据自身先前的观察和判断,来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启分享讨论;相比之下,“指定性提问”的形式则是教师将一部分话题开启权交予了幼儿,幼儿在教师给定的某个话题范围内,依据自己的游戏经验来开启游戏分享的话题;“开放性提问”则是幼儿掌握了开启游戏话题的主动权,游戏分享环节中幼儿想说什么,怎么说,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教师则为幼儿分享的话题“穿针引线”。

笔者以“您经常通过以下哪种方式开启游戏分享”为题,将以上三种话题开启方式设置为单选选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73.58%的教师选择经常通过“开放性提问”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此外选择“指定性提问”和“直接开启”的比例分别为15.09%和11.32%。由此可见,教师在游戏分享环节中正在有意识地将话题开启的主动权移交给幼儿,相信幼儿在游戏中是积极主动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此外,本研究搜集到的17个自然案例中,统计出的游戏分享话题共49个,其中由教师“直接开启”的话题数为23个,占据总话题数的46.93%;由教师“指定性提问”开启的话题数共16个,占总话题数的32.65%;“开放性提问”开启的话题数量为10个,占总话题数的20.4%。总体来看,教师“直接开启”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其次是“指定性提问”,而问卷中得票数最多的“开放性提问”在实际组织过程中的所占比例却是较低的。为进一步了解大中小班的话题开启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后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小中大班游戏分享环节话题开启情况

由图1中的数据可知,三个年龄班在话题开启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年龄差异。小班分享环节中的话题由教师“直接开启”的比例最高,中班次之,大班最低;“指定性提问”的比例则是中班最高,大班次之,小班最低;“开放性提问”的开启方式大班相对较高,小班次之,中班最低。可见,随着年龄班的增长,“直接开启式”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幼儿话题开启的自主权随着年龄班的增长也在逐步地提高。

笔者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教师在分享环节之所以采用某种话题开启方式,是根据当时的游戏过程和分享环节中幼儿的表现情况因势利导、灵活把控的。此外,教师也会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一因素,尤其对于小班初期,幼儿无法自主发现与表达游戏中遇到的问题,那么此时应由教师多加引导,采取“直接开启话题”,或用“指定性提问”来提供给幼儿一个明确的表达范围;到了中大班,幼儿的表达意愿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此时教师则会多考虑“开放性提问”,让幼儿在其中畅所欲言。

2.巧用媒介:多媒体推动游戏分享效果的最优化

适度地借助教学媒体的优势,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而在游戏分享环节,师幼之间的互动也不仅仅只停留在语言讨论的形式,教师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如照片视频、作品实物、绘画再现等,能够将许多“不可名状”的游戏瞬间记录下来,对于幼儿游戏情景的回忆与梳理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实际组织的过程中,经常采用哪些方式来提升分享效果?笔者通过前期观察的结果,设计了6个多选项,让教师从中选出最经常采用的前三项,并将问卷结果经计算排序后整理呈现如表9。

表9 游戏分享环节的分享方式

其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照片视频呈现”成为教师经常使用的分享方式;紧随其后的是传统的“语言讨论”形式和“幼儿作品展示”的方式进行分享。可见,目前教师组织游戏分享时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说说而已”,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游戏分享成为了主流,日益精进的多媒体设备为游戏分享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照片视频的即时性记录有效帮助幼儿浸润到方才的游戏情景中,提升幼儿的参与性,保证游戏分享环节的开展效果。

3.因地制宜:游戏分享的开展地点呈现多样化

根据前期观察,游戏分享环节的开展地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活动室中央”“某个游戏区域内”和“室外”。因此,笔者以“您经常在什么地点开展游戏分享环节”为题目设计单选,结果表明有45.28%的教师选择了游戏分享环节的地点“并不固定”,有41.19%的教师选择了经常在“活动室中央”开展游戏分享环节,此外还有12.89%选择经常在“某个游戏区域内”进行分享,仅有0.63%的教师表示会经常在室外进行游戏分享。

由此可知,游戏分享环节地点的“不固定”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这说明教师组织游戏分享已经不完全局限于教室内部,而是能够因地制宜地根据幼儿游戏的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分享地点的多样性反映出了目前幼儿园游戏的新状态,即幼儿园的游戏成为了幼儿“自主、自发、自愿”的活动,幼儿有自主选择“在哪儿玩、玩什么、和谁一起玩”的游戏权利;与此相应,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逐渐开始摆脱约定俗成的地界,尝试让游戏分享环节真正成为“追随幼儿”的分享。

4.集体主义:分享环节多以全班讨论的形式开展

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和“个别讨论”。笔者以“您通常以何种形式开展游戏分享环节”为题设计单选,调查结果显示73.9%的教师选择经常以“全班讨论”的形式组织游戏分享,另有20.44%的教师选择了开展形式“不固定”,而选择“小组讨论”和“个别讨论”的教师分别仅占到5.03%和0.63%。可见,目前“全班讨论”的组织形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远远超过“小组讨论”和“个别讨论”的组织形式。

纵观我国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以集体为单位的“班级授课制”目前仍是班级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游戏分享环节或多或少受到了幼儿园集体教学形态的影响,仍然较多地以“一对多”的形式开展。游戏经验分享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组织能力。因此,在我国普遍的大班配额的状态下,很难保证每名幼儿在分享环节都能拥有畅所欲言、分享快乐的机会,许多游戏分享环节并未能达到理想的组织效果,因而难以实现经验覆盖全体幼儿的初衷。

四、结论与建议

从“点评”到“讲评”再到“分享”的转变,体现的是从原来的教师“一言堂”到师幼“多言堂”的转变,是单向的“评”与“被评”到师幼双向进行分享交流的转变,是教师权威中心向幼儿主体地位的转变。

研究发现,目前幼儿园在开展游戏分享环节时既有可借鉴的亮点,也存在一定不足,具体表现为:1)在时间安排上,不同年龄班分享环节的时长存在一定差异,每次约讨论1-3个游戏话题,但并非每次的游戏后都会开展分享;2)在分享内容上,分享话题主要围绕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美工游戏进行,更多涉及幼儿的社会领域发展,经常分享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策略;3)在开展形式上,不同年龄班游戏话题开启的方式各异,游戏分享的方式丰富多样,分享地点呈现多样化,但目前仍以全班讨论为主。因此,想要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游戏分享环节的开展质量,不仅仅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样也需要幼儿园、社会大众的通力合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多位一体共同培育富有游戏专业素养的幼儿园教师,协力提升游戏分享环节的开展质量。

(一)教师层面

首先,教师要对3-6岁儿童五大发展领域中的核心经验、发展轨迹、学习特点和支持性策略做到“成竹在胸”,从而更好地架构起领域融合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游戏分享不同于某个领域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富有多重价值的生成性活动,教师要在牢牢把握幼儿各领域发展的基础之上,以领域融合的视角来组织游戏的分享交流,利用自身的教育机智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学习与发展。

其次,教师要掌握几种行之有效的分享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除了能够熟练运用传统的语言讨论法、照片(视频)呈现法、作品展示法等之外,教师也可以在游戏分享中尝试运用一些新的方法,如绘画表现法、角色反串法、网络图示法等。绘画表现法是指教师让幼儿以绘画形式表达自己在游戏中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经验,这不仅使每名幼儿拥有表达自我的机会,也为幼儿相互交流游戏经验提供了有效媒介;角色反串法是指教师在游戏分享中与幼儿互换角色,让幼儿充当游戏分享的组织者,教师用“举手发言”的形式将自己的游戏体验分享给同伴听,这种方式更加能够体现游戏分享中的“自由、自主”的游戏精神;网络图示法是指游戏分享时教师采用图标记录的方法,将幼儿的零碎经验加以整合,提供具有真实表象的情景图示,从而解决以往游戏分享流于形式、经验零散、无目的性的问题。

(二)园所层面

首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作息安排应当是自主规划、弹性安排、相对稳定的,是能够追随儿童的发展的。幼儿园的游戏分享环节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幼儿园的弹性作息制度,离不开教师和幼儿的自主规划与主动参与。在不影响园所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幼儿园不妨尝试将一日生活中的部分时间安排的自主权交还予教师,采用个别时段固定、零星时段统整的方式,将“时间点”扩展为“时间段”,采用教师与幼儿自主安排及共同规划的方式,包含一日活动的自主规划性、活动组织时间的灵活性、活动内容的灵动性[3]。

其次,幼儿园可以通过改革教师工作制度,提高游戏分享活动的开展质量;李相禹、刘焱综合运用测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准实验设计来分析不同在场师幼比和分组形式对集体教学质量的影响,发现当师幼比较高时,采取半班分组形式的教学活动效果显著优于全班集体教学[4],并且只有教师在场且通过观察或指导实际参与幼儿的活动,才能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提高游戏活动中的在场师幼比,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开展半班分组形式的游戏分享环节,密切师幼互动,确保游戏分享环节的开展效果。

(三)社会层面

社会大众对于游戏的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教师的游戏观。目前“业精于勤荒于嬉”的传统思想依然在我国普通大众的心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全社会还尚未能形成对于儿童游戏的应有重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基于儿童自身的能力、水平、兴趣和需要,从而推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2016年在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大力推进之下,社会大众对于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相较之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课程游戏化就是为了将游戏精神浸润到幼儿园课程中,以吸引儿童卷入到幼儿园一日生活,并沉浸其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学习,获得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5]。

为了向社会大众普及游戏之于幼儿的重要价值,应继续坚定教师以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科学信念,通过持续地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扩大宣传的力度,将科学的游戏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群,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儿童游戏、保护儿童游戏权利的理想氛围。

猜你喜欢

环节幼儿园游戏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