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2019-10-22胡会平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三酰甘油脑血管病

胡会平

(山西省霍州市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031400)

脑血管疾病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病率逐年升高。脑血管疾病中以缺血性疾病最为常见,发病时由于大脑组织缺血,导致大脑供氧不足,引起患者缺血区域脑细胞快速死亡,病情严重时将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主要有言语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吞咽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出现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命质量带来严重影响[2]。本研究对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霍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42~68岁,平均(59.6±4.8)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6~35h,平均(23.4±3.4)h。观察组男20 例,女14 例;年龄43~69岁,平均(58.9±4.7)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6~36h,平均(23.8±3.7)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诊断标准[3]。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发病突然,常伴有呕吐、头痛等症状;一般意识较为清楚或伴有意识障碍;多存在脑膜刺激征,少数患者可能存在轻偏瘫、颅神经损伤等症状。②符合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诊断标准[4]。主症:半身不遂,神志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眼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③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字同意;临床资料完善。

1.4 排除标准 伴有脑部出血性疾病者;脑部存在肿瘤者;合并有其他重大疾病者;依从性差者;不能完成整个研究过程者;经溶栓治疗成功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患者进行常规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降脂稳斑、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等治疗。同时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扩充患者血容量,营养脑细胞,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必要时给予吸氧。患者发病初期常伴随脑压升高、血压升高、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必要时及时适当降低颅内压,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每日1~2次,或给予甘油果糖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续治疗2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舒经通络、调和阴阳、补气行血药物为主。处方:牛膝10g,地龙15g,桑寄生15g,熟地黄15g,红花10g,丹参15g,川芎10g,黄芪30g,黄精15g,桂枝6g,全蝎6g,白术15g,桃仁10g,赤芍10g,当归15g。水煎煮,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若有舌体强硬、活动不灵活、言语不流利症状,加郁金15g,石菖蒲15g,胆南星15g;若有口眼斜症状,加僵蚕15g,白附片15g(先煎);若有手足肌肤麻木不仁症状,加法半夏15g,枳壳15g,茯苓15g;若有血压升高症状,加钩藤15g(后下),菊花15g;若有心悸多汗症状,加五味子30g,太子参30g,麦冬30g;若有便秘症状,加郁李仁15g,火麻仁15g。连续治疗2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检测治疗前后两组三酰甘油水平与总胆固醇水平。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偏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头痛、视力模糊、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有效:偏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头痛、视力模糊、头晕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日常生活能基本自理;无效:偏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头痛、视力模糊、头晕等临床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加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三酰甘油水平与总胆固醇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三酰甘油水平及总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后三酰甘油水平与总胆固醇水平比较(mmol/L,x±s)

(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临床特征为病情凶险且发病迅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引起意识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常采用西药治疗该病,虽取得一定效果,但长期应用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因素较多,如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情绪异常、吸烟酗酒等,其发病诱因主要与心脏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及肥胖等有关。临床表现包括偏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头痛、视力模糊、头晕等,发病时出现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肢体瘫软、强烈痉挛及两手紧握、牙关紧闭、大小便闭、出汗等症状,治疗后能够恢复神志清醒,但常会留有言语不畅、半身不遂及口眼斜等后遗症。

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以男性居多,常在睡眠或休息时发作。中医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后遗症的发生与中风后筋骨失去营养滋润、精血亏损、肝肾虚弱、风痰阻滞、脉络瘀阻、气血虚等有关。中医治疗以疏经通络、活血化瘀、祛痰息风、清热解毒、补气行血、通腑泄里等为主,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辨证治疗,同时配合扩溶、抗凝降纤、抗自由基损伤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降低颅内压,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所用中药方中,黄芪含有较多糖类;黄精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小板黏附力、改善血管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的作用;红花、丹参、川芎、桃仁、赤芍、当归、白术具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功效;地龙、全蝎、牛膝具有外达经络、内入脏腑、入骨搜风、走窜力强的特点;桑寄生、熟地黄具有平肝的作用[5]。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祛瘀生新、祛风通络、益气养血的功效,能够有效改善微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缺血症状等,有利于促进患者脑细胞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增强治疗效果,降低三酰甘油水平与总胆固醇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但本研究所选病例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局限性,在今后还须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对本研究结果进行证实,以便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三酰甘油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改变血清三酰甘油测定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追踪指纹的“证词”
高三酰甘油血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帕罗西汀对抑郁障碍及焦虑障碍患者血脂影响的临床纵向观察研究
Auto—focus Eyeglasses
聚合甘油的开发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