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瘟败毒饮加减对湿热蒸盛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血清淀粉样蛋白A 的影响
2019-10-22何德根
张 琳,何德根,陈 慧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广东 中山528400)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期间患病儿童明显增多,不仅增加患儿病痛,同时影响患儿的生活和学习,并增加家庭负担。本研究采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治疗湿热蒸盛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山市中医院儿科2019年3—5月收治的100例湿热蒸盛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2.97±1.18)岁;平均病程(1.51±0.28)d。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2.88±1.12)岁;平均病程(1.52±0.28)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广东省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监测方案》[1]中相关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儿科学高级教程》[2]中湿热蒸盛型的标准,表现为持续高热,烦热口渴,口臭,口水增多,小便黄少,大便硬,舌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指纹紫。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5岁;可口服中药汤剂。
1.4 排除标准 伴有休克、循环衰竭患儿;伴有神经系统并发症患儿;手足口病患儿;有其他伴随疾病患儿。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西医对症治疗。布洛芬(山东方民药业集团,国药准字H37022628,0.1g/片)口服,每次8mg/kg;对乙酰氨基酚片(特一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3554,0.3g/片)口服,每次12mg/kg。以上药物均为发热时服用,每日最多口服4次,治疗1周。
2.2 观察组 给予清瘟败毒饮加减治疗。组方如下:生地黄10g,生石膏20g(先煎),知母10g,黄芩片10g,黄连片5g,藿香10g(后下),草豆蔻10g,射干5g,玄参10g,蒲公英10g,厚朴10g,牡丹皮5g,槟榔10g。加水煎煮至80mL,每次3mL/kg,每日3次。治疗1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比较患儿热退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变化情况。治疗后24h无发热为热退;咽部疱疹消失24h无新疱疹出现为疱疹消失。于治疗第1、7d采集患儿末梢血,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SAA。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热退时间、疱疹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热退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湿热蒸盛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热退时间、疱疹消失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湿热蒸盛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热退时间、疱疹消失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SAA 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SAA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湿热蒸盛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淀粉样蛋白A比较(mg/L
表2 两组湿热蒸盛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淀粉样蛋白A比较(mg/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儿科疾病常伴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广东省中山市地处岭南湿热地带,每年4月温度可达22~32℃,且昼夜温差小,又处于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增多。疱疹性咽峡炎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个体差异较大,除与患儿感染的病源不同有关外,还与患儿体质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高热、口腔咽部疱疹、疼痛,查体见咽峡软腭处有数个疱疹,甚者满口可见。重症患儿可迅速出现高热,精神差,昏睡,伴有呕吐、手足抖动等神经系统受损及休克等循环系统损伤的表现;轻症患儿可无发热、咽痛等自觉症状,多于幼儿园晨检时发现咽部疱疹就诊。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病原因为湿热蕴结,气营两燔。由于气候原因,该地患儿疱疹性咽峡炎多属湿热蒸盛型,表现为高热惊厥,随后口腔咽峡部出现疱疹,伴有口臭、口水增多,口腔疼痛,大便硬、秘结,小便短而黄赤;舌红绛,苔黄厚腻或白腻,脉滑数。冀艳凤等[3]使用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满意。马生莲等[4]认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为湿热痹喉,采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效果明显。
血清SAA 作为近年儿科感染热点检测指标受到高度重视,对其在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报道较多[5]。杨丽等[6]研究发现,SAA 在疱疹性咽峡炎的早期即有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疱疹性咽峡炎的灵敏指标。
清瘟败毒饮是治疗瘟疫的名方,是清·余师愚治疗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的方剂[7],为气营两清的代表方剂,目前在各种儿科疾病中均有应用。盛巧妮等[8]采用清瘟败毒饮与更昔洛韦对比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果发现清瘟败毒饮疗效明显优于更昔洛韦。罗雪花等[9]采用静脉注射中成药痰热清及清瘟败毒饮加减方内服治疗登革热,与西医对症治疗比较,中药治疗能明显缩短病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战慧荣[10]将清瘟败毒饮制成水剂后经直肠注入感染EV71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结果显示清瘟败毒饮治疗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儿痛苦。康慧琴[11]认为清瘟败毒饮可以使手足口病患儿的皮疹更快消退。中医认为疱疹性咽峡炎为感受时邪,侵犯肺脾,导致肺脾功能失调,致使水湿邪毒互结,上熏口咽,发为疱疹,因此采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治疗,取其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方中白虎汤清气分之热;生地黄加黄芩、黄连、玄参、牡丹皮清血分之热;射干、蒲公英清解咽喉之毒;患儿偏湿重,加槟榔、厚朴、草豆蔻,取达原饮之意,用以疏利疫气,使瘟疫之邪驱离膜原;加用藿香、白蔻仁等祛湿和胃,使热清湿化,以祛除疫疠之邪。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清瘟败毒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有抗炎、抗病毒、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等作用[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热退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AA 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清瘟败毒饮加减治疗湿热蒸盛型疱疹性咽峡炎有明显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