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10-22闫岩
闫 岩
(沈阳市中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急诊科是医疗机构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科室,所接待的患者有危、急、重等特点,在进行抢救时,护理人员必须树立紧急抢救意识,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在病症的黄金抢救时间施救,以挽回患者的性命[1]。由于急诊科所接待的患者病情多样化,而且复杂多变,具有不可预见性,稍有不慎,便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很大程度的威胁,进一步出现医患纠纷事件。所以,需在急诊科加强护理工作流程的完善。此次试验旨在探究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现将试验内容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一共纳入本院急诊危重患者200例,入选时间为2016年1月~12月,设为对照组,基本资料为: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15∶85,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21岁、68岁,中位数年龄(45.16±7.28)岁。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抢救的患者20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13例,女性87例,年龄21~67岁,年龄平均为(45.17±7.26)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的价值。此外,入选者疾病类型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创伤等,并在发病或受伤后8 h内入院抢救;均由监护人/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相关抢救医治确认书;并逐一排除不愿积极配合此次实验者。
1.2 护理方法:本次入选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进行病情评估,了解基本信息和疾病信息,加强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对患者构建静脉通道,并加强心电图监测,针对异常反应及时处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具体方案如下:①院前急救护理:院方在接至患者家属的求救讯息(电话)之后,技术调派救护车前往进行抢救工作,对于急救所需的相关设备和急救药品需准备充分,争取以最短的时间赶往急救现场,并在赶往途中保持和患者家属的联系,对患者的病情实时了解,赶往急救现场后及时评估,然后及时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急救护理期间,需确保患者体位的舒适、合理,及时抢救,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医院。②急诊抢救护理:针对危急重症患者,需及时构建绿色通道,严格按照抢救制度进行各项急诊抢救护理工作;相关护理工作人员需确保各项抢救物品准备充分,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然后辅助医师采取相对应的抢救工作,对患者给予吸氧支持,使患者的呼吸维持通畅,并快速构建>2条的静脉通道,然后再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时安排各项检测,迅速准确分诊,并且实施针对性治疗,将分诊结果汇报给医师并作出最终诊断。
1.3 判定标准:记录两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计算平均值,记录两组成功抢救例数,计算百分比[3]。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评价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1.4 统计数据处理:此次选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计量资料,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数据使用t检验,P<0.05为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分析
在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方面,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诊抢救指标对比[(),n(%)]
表1 两组患者急诊抢救指标对比[(),n(%)]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危急重症发生率逐年上升,而急诊科则承担着这类疾病的快速诊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90%危急重症患者的首诊都是有急诊科完成的[4]。危急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需要更加严格更为细致的进行临床护理,而由于急诊科工作负荷及强度大,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纰漏的概率是比较高。为了提升急诊科抢救效率及成功率,可采取全程护理模式,从院前急救到转运交接,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实施无缝隙护理,并且为危急重症患者开放绿色通道,缩短各个流程的时间,从而让患者抢救时间能够提前。
此次试验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实施全程护理,可有效提升抢救效率及成功率,值得采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