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2019-10-22刘伟
刘 伟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数据:在本次实验的过程中,共选择了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到本院来进行中医内科治疗的88例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症状,且经过西医系统治疗后疗效不明显的患者,并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了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中各有患者44例。此88例患者的年龄中,最小患者的年龄为22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67岁,平均年龄是(45.76±2.33)岁。此外,其中共有51例男性患者与37例女性患者。胃脘疼痛的患者人数为40例,偏头痛的有15例,心悸的有33例。在观察组中,胃脘疼痛、偏头痛、心悸的患者人数分别为20例、8例、16例,在对照组中,胃脘疼痛、偏头痛、心悸的患者人数分别为20例、7例、17例,所有患者均是在自愿基础上加入本次实验过程。在本次实验进行之前,我们还对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了观察与分析,两组成员在一般信息方面的对比中,P>0.05,其对比具有参考价值。
1.2 方法:在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还是采取常规的西医治疗方式,首先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理化检查,然后选用相应的西药对其进行常规治疗。在对胃脘疼痛患者进行治疗时,使其服用适当的镇静药、解痉药;而在对心悸患者进行治疗时则使其静脉注射由葡萄糖液、肌苷和氯化钾注射液配合而成的点滴,对于重症心悸的患者则使其间断性的进行吸氧治疗;在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时,使其服用阿司匹林来达到止痛的效果[1-2]。
将所有观察组患者分为三类,分别是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以及血脉瘀阻三种类型,然后辨证施治。在对气滞血瘀的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选用赤芍8 g、首乌7 g、核仁8 g、红花8 g、北柴胡8 g、丹参23 g、桑寄生10 g等配成一副药剂;在针对痰瘀互结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选用天竺黄4 g、清半夏8 g、丹参8 g、怀牛膝10 g、地龙10 g、黄芪28 g、枳壳8 g等配成一副药剂;针对血脉瘀阻患者进行治疗时,则主要选用赤芍8 g、当归8 g、红花10 g、泽泻10 g、黄芪13 g、水蛭14 g、桃仁16 g、生大黄6 g等配成一副药剂,每天早晚各一剂。另外,由于患者个体和辩证的差异,药物剂量及使用的中药会有所加减。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n(%)]
1.3 评价指标: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束后,通过对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的表现特征来判断治疗效果。而治疗有效率则是指患者痊愈率、显效率与有料率的总和[3-4]。痊愈率是指患者在治疗结束后身体得到完全的恢复,疼痛情况完全被治愈;显效是指通过治疗疼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有效是指疼痛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却并没有完全消失;此外,还包括无效,也就是指通过治疗患者的疼痛状况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在一些方面呈现出加重的趋势。同时,还会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起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多方面的结果共同对一种治疗方式的价值来进行综合判断[5-6]。
1.4 统计学方法:在本次实验中,采用SPSS19.0软件来对结果进行分析,用t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结果:在实验结束后,经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观察组在接受传统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之后,其治疗有效率为97.73%,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则是79.54%。基于这一数据我们就可以发现,采用传统中医活血化瘀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常规西医的治疗效果。其中,具体的治疗有效率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结果:在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方面,观察组在接受活血化瘀法治疗之后,共有2例患者发生了呕吐、恶心、乏力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4.55%,而在对照组患者中,则有9例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20.45%。由此可见,观察组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少很多。
2.3 治疗起效时间结果:在治疗结束之后,观察组的起效时间平均为(9.12±2.35)d,而对照组的起效时间平均为(5.21±1.64)d。因此,在起效时间方面,对照组要在一定程度上好于观察组。
3 讨 论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活血化瘀法已经被应用到多种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表现出众多的优越性。在此次试验中,我们可以发现,活血化瘀法虽然起效时间比西医治疗方式相比较长,但是其在治疗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的避免方面做得比西医要好很多[7-8]。因此,这就给我们相应的启示:在今后的中医内科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要有效的利用活血化瘀法来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使该方法的价值真正的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