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口腔种植修复与常规修复对牙列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
2019-10-22刘艳敏
刘艳敏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辽宁 沈阳 110031)
牙列缺损是口腔科患者多数存在的疾病类型,患者由于外力撞击、老年自然脱落等原因造成牙列缺损。牙列缺损后患者的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受到影响,一些患者由于牙列缺损产生发音含糊等症状,影响患者日常沟通和交流。如患者的牙列缺损程度严重,还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口颌系统结构,整体上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证[1]。口腔科主要以修复治疗对患者进行牙列缺损的补充,改善患者牙齿咬合能力。牙列缺损治疗利用常规修复治疗,能够补充患者缺失牙齿,但对患者补充后的用牙效果、咬合能力都无法保证。口腔种植修复技术是利用牙齿种植方式,为患者补充缺损牙列,保护患者其他牙齿和牙列健康,增加患者牙齿咬合能力的改善作用。本文对所选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对比,总结牙列缺损患者利用口腔种植修复技术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所收治的162例牙列缺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种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1例患者。种植组男44例,女37例(共106颗患齿),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63.43±12.57)岁,病程3~13年,平均病程(9.55±3.45)年。对照组男45例,女36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62.57±12.43)岁,病程4~12年,平均病程(8.27±3.73)年。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发病原因中,牙周病82例,外伤脱落44例,其他原因36例,排除口腔种植病史患者,排除常规修复病史患者,排除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他种植修复禁忌证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利用常规修复治疗。常规修复治疗包括两个部分,在手术前对患者的缺失牙列位置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牙齿残留位置,利用拔牙方式即将患者残余牙齿、牙根拔除,拔牙前利用2%利多卡因麻醉,为患者涂抹止血凝胶止血,并叮嘱患者牙窝痊愈后到院复诊。患者牙窝痊愈后常规备牙、制模,并为患者调整牙模规格、位置,保证患者用牙体验。
种植组则利用口腔种植修复技术进行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方式去除牙根、封闭牙窝,利用手术引导板确认患者种植位置,并分离粘骨膜直至骨面,利用环形刀切开骨面露出牙槽骨,选择置入位置并钻孔,保证种植窝行程,时刻观察和测量种植窝与种植牙的大小是否一致,并将种植牙放置在种植窝中固定和缝合,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1.3 疗效判定: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牙齿排列整齐,无松动以及咀嚼疼痛;有效:牙齿缺失明显好转,可以正常咀嚼;无效:牙齿排列不整齐,出现松动、脱落,患者咀嚼过程中出现严重疼痛。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对比两组咀嚼功能、语言功能、稳定性以及舒适感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包括疼痛、牙龈出血、美观度低、脱落。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例数/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咀嚼功能、语言功能、稳定性、舒适感评分,均数±标准差(),t检验,计数资料:总有效率,率(%),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种植组总有效率92.59%,不良反应发生率3.70%,对照组总有效率86.41%,不良反应发生率18.51%,两组语言能力、咀嚼功能、稳定性、舒适度等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表1 两组功能评分比较()[n(分)]
表1 两组功能评分比较()[n(分)]
牙列缺损是指患者的牙齿出现缺失,造成牙列不完整,出现患者牙齿不美观、用牙体验差等异常。多数患者在出现牙列缺损后,首先出现咀嚼功能受到影响,并导致患者的口颌关系发生变化,最终造成患者牙齿功能异常,语言能力衰退等症状。多数患者是由于年龄较大出现牙齿的自然脱落,但仍有部分患者由于外力冲击导致牙齿断裂、脱落,患者的牙齿脱落程度受影响较大,并非完全脱落,因此在治疗时,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残余牙齿的拔除,才能继续为患者进行修复治疗[2]。
常规修复治疗是为患者建立缺失牙齿模型并制作牙套,患者佩戴后能够稳定缺失牙列的稳定性,但由于牙齿的制作工艺与材料的影响,患者在佩戴牙套过程中普遍存在牙痛、塞牙、咀嚼功能受到影响等问题,对患者的用牙体验与健康产生影响[3]。为此,临床利用口腔种植技术为患者进行治疗,口腔种植技术是将义齿以“种植”方式固定在牙列上,患者牙齿之间的摩擦更小,牙齿的使用效果更高。对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语言功能的改善均有较大的帮助。本文利用口腔种植修复方法为牙列缺损患者进行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的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综上所述,利用口腔种植修复与常规修复对牙列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有帮助,且口腔种植修复对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改善作用更加明显,不良反应更低,口腔功能恢复效果更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