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转变理论在急诊护士标准预防行为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2019-10-22齐壮丽张克颖屈文丽许丽霞耿连霞

关键词:效能依从性口罩

齐壮丽,张克颖,屈文丽,许丽霞,李 莉,耿连霞*

(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进步,全球人口数量激增,就诊和住院的患者数量日益增多,医务人员工作中进行侵入性操作的次数也逐渐增多。护士职业暴露,是指护士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危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职业暴露[1]。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其中针刺伤是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2]。目前研究发现,至少20种病原体可经锐器刺伤后的血液、体液等进行接触传播,最常见的病原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等,经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患病率分别为6%~30%、0.4%~6%和0.25%~0.4%[3-4]。因此,医务人员如何有效的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预防感染迫在眉睫。

针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995年提出“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的策略。李丽等的研究指出,医务人员的安全、职业暴露率与标准预防知识的依从性及掌握情况有密切联系,呈正相关关系[5]。标准预防指的是基于患者黏膜、非完整皮肤、分泌物、体液以及血液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并针对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采取的相应预防感染措施,其内容包括:安全注射、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口罩、隔离衣、手套、手卫生等等[6];这项原则的重点在于双向防护,即不仅防止医护人员将疾病传播给患者,同时也防止患者将疾病传播给医务人员。

行为转变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Prochaska教授上世纪9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不同行为阶段的个体需求和动机不同,对目标行为处理方式不同,应根据个体不同阶段的行为状况、需求提供不同策略,促进个体行为转变,以达到提高健康行为的目的,目前在国际上也有相当广泛的应用 。

因此,为提高急诊护士的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减少护士的职业暴露和职业感染,我们应用行为转变理论的相应干预方法对23名急诊护士做了干预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急诊科护士中处于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23名作为实验干预对象,年龄21~39岁,其中男12例,女11例。

1.2 方法

将行为转变理论(TTM)作为指导原则,依据其不同阶段制定并实施出相应培训措施。

对于处于行动阶段的护士,培训时间为每次30~40 min,每周培训1次,连续培训4周。在这个阶段中,其重点内容为实施标准预防行为转变的目标,利用护士的自身经验,从最易达到的小目标开始,从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第一周:发放相关学习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护士进行培训;第二周:在现场进行演示,指导护士开展相关练习;第三周:考核知识及技能;第四周:开展组内座谈,鼓励其在实际工作逐步应用中培训具体内容。

开展组内座谈时可以邀请行为转变较好的护士分享其成功经验,从而为他人提供间接经验,鼓励其他护士从中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来不断正面强化。与此同时也要强化管理,即强化护士的健康行为,让护士自己参与制定奖惩制度,刺激其行为转变:如;对不能坚持者或返回原来不良行为者实施抄写标准预防定义及措施等的惩罚;如果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转变,则为其提供小礼品。此阶段培训时间为1个月。

对于维持阶段的护士:培训时间为每次20~30 min,每个月培训1次,连续培训3个月。在这个阶段,其重点内容为为此良好标准预防行为。

建立微信群,通过电话或微信方式加强随访,频率为每个月1次,对护士的良好行为坚持予以鼓励和支持,并对发生复返情况的护士,及时给予指正。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即在科室醒目位置张贴洗手图示、标准预防提醒标语等,尽量避免不良行为的引导和刺激,鼓励同事坚持陪同实验护士进行标准预防行为的转变。

1.3 测定指标

①自制一般资料评估量表评定护士基本信息;②设计标准预防行为阶段调查表,主要评定培训干预前后急诊科护士的标准预防行为所处的行为阶段;③标准预防依从性调查表:其内容包括安全注射、带鞋套、手消毒或洗手、戴手套、戴口罩、戴帽子、其它防护措施,总共有39个条目,8个部分;评分标准采用1~4分的Likert 4级评分法,护士得分与标准预防依从性呈正比关系;④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护士自我效能感进行评价,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分值为1~4分,分数与自我效能感呈正比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1.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分析实验前后观察指标之间的差异性,以±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干预后研究对象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总得分与干预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干预后一个月每天同一时间的手消毒、洗手、戴手套、戴口罩、穿隔离衣总次数与干预前相比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表3。

表1 干预前后标准预防阶段分布情况[n(%)]

表2 干预前后标准预防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s,score)

表2 干预前后标准预防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s,score)

项目 标准预防依从性 自我效能感干预前 147.13±6.53 2.76±0.38干预后 150.04±3.42 3.07±0.31 t-3.71 -6.95 P 0.001 <0.001

表3 干预前后观察到的洗手、手消毒、戴手套、戴口罩执行频次(±s)

表3 干预前后观察到的洗手、手消毒、戴手套、戴口罩执行频次(±s)

项目 洗手 手消毒 戴手套 戴口罩干预前 91.17±4.98 160.65±7.46 28.39±2.82 55.04±5.38干预后 134.17±7.93 185.43±5.89 41.09±4.28 60.26±3.91 t -26.08 -27.88 -16.25 -9.99 P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 论

3.1 行为转变理论对急诊护士标准预防行为阶段的影响

本次研究及调查结果显示,在行为转变理论的标准预防行为培训干预前有10名护士处于行动阶段,有13名护士处于维持阶段;干预后仅有1名护士仍处于标准预防的行动阶段,有22名护士处于标准预防的维持阶段,表明急诊科护士行为阶段分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绝大多数护士进入了下一个行为阶段。

3.2 行为转变理论对研究对象干预前后标准预防执行情况的变化以及急诊护士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的影响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与干预前相比急诊科护士的多项防护措施以及安全注射的依从性明显提高;且防护措施的执行次数与干预前相比明显增加,说明制订可行的行动计划、TTM理论基于支持系统、利用持续反馈、督导、有效的刺激控制和监控、使用精确的评判标准来强化管理,可以使急诊护士真正重视标准预防行为,不断增强其改变的动力和信心,最终建立并维持良好行为,提高其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

3.3 行为转变理论对急诊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在面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压力事件时,机体自发践行的相关适应性行为的能力,它是心理学方面的专有名词,同时也可以用来评估机体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如果机体的自我效能感较差,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心理依从性较差,往往会采取消极的处理手段应付低难度工作,更有甚者还可能出现自我放弃;如果机体的自我效能感处于良好状态,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则可以采取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类活动,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内心正能量,保证积极心态。据行为转变理论认为,提升自我效能感可以进一步提升行为阶段,并促进个人行为阶段的转变。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研究对象在接受干预后自我效能分值(3.07±0.31)分与干预前平均分值(2.76±0.38)分相比得到明显提高,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士标准预防行为培训工作中应用行为转变理论,可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和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还能促进其行为转变,从而减少护士的职业暴露和职业感染。

猜你喜欢

效能依从性口罩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雾霾口罩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