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甄宝玉形象探析
2019-10-21夏栋刘涛许家航
夏栋 刘涛 许家航
摘要:《红楼梦》中为我们塑造了贾宝玉这一典型的叛逆形象的同时又为我们塑造了他的镜像人物甄宝玉。甄宝玉与贾宝玉这二人思想个性在前期完全相同,但在青年时期开始走向分化。小说当中这二者的形象平行出现,互相补充映衬。作者在小说中精心塑造这一人物,并不是对贾宝玉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甄宝玉与贾宝玉隐含着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领悟,二者在小说中一显一隐,取得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甄宝玉;形象价值
一.甄、贾宝玉二者形象的同与异
《红楼梦》的前半部分在着力刻画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又暗示了读者在江南的甄府有一甄宝玉,这二人极为相似,甄宝玉就像是贾宝玉的镜中之影。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回批语中有:“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甄宝玉之传影。”由此可看在小说中虽然正面描写甄宝玉的笔墨不多,但在前八十回中為贾宝玉作传之处即是为甄宝玉作传,这两者之间是相互映衬的。但若是单纯的描写两个一模一样的人生活在同一时空中,又显得十分的多余了。在庚辰本第22回眉批中有:“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丁亥夏。”由此看出作者在书中刻画甄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甄、贾宝玉犹如双峰对峙,虚实相衬,相互映对。
首先,先来看甄、贾宝玉这二者形象有何异同:
1.贾、甄两家都是功勋之后、诗礼之家,都享有接驾殊荣,都曾经获罪抄家,后来被赐还世职。贾、甄两家的不同是:贾政任额外主事、员外郎、郎中、学政、粮道,甄应嘉是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贾家接驾一次,甄家接驾四次:贾家被抄后,贾政仍在工部员外上行走,甄应嘉则是“待罪边隅”:后来贾政仍升为工部郎中,袭了荣国公世职,甄应嘉起复后被派去安抚土疆。
2.贾、甄二玉同名、同貌,都受祖母溺爱。贾宝玉前身是女蜗炼石补天时被弃的顽石,幻形入世,衔玉而生,起名宝玉,但自称是“一块顽石耳”:甄宝玉是凡胎俗子,并无顽石与生俱来。“只因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的白,老太太便叫作、宝玉”。
3.贾、甄二玉都尊重青年女性。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遥人。”甄宝玉也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更觉希罕尊贵呢!”二人都喜欢在姐妹圈中厮混。贾宝玉最关心多病的表妹黛玉,甄宝玉也为妹妹病了“胡愁乱恨”。
二.甄、贾宝玉虚实相衬、真假互参,丰富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中对甄、贾宝玉这二者的形象虚实相衬,真假互参。作者通过描写同样身为顽童的甄宝玉在历经太虚幻境之后,改邪归正,最终走向正途的人生经历与贾宝玉屡教不改,大逆不道“于国于家无望”的“蠢材”相互对比,采用明贬暗褒的手法,突出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表达作者对贾宝玉这一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敢于反抗世俗的人物形象的歌颂。清代王希廉说得最明确不过了:“《红楼梦》一书,全部最关键是真假二字。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定假,假不定真。明此数意,则甄、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不为作者齿冷,亦知作者匠心。”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也通过史湘云解释出世间万物皆存在阴阳对称。那么有个“似傻如狂”的“假宝玉”就必然有一个“为忠为孝”的“真宝玉”与其相对。这种对称万不可简单对待,它包含了作者想要隐含的更深层的“真假互证,有无相通”的大寓意。
三.通过甄、贾宝玉对比,展现理想与现实的不同选择
甄宝玉与贾宝玉它们二者之间的不同选择,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领悟。贾宝玉是理想中的人物,而甄宝玉则是那个社会现实的展现。甄宝玉与贾宝玉一开始是同样的厌弃功名,拥有一个赤子之心,最后却走向不同的道路。同样的经历了太虚幻境,甄宝玉他看到的是女子们“多变了鬼怪…也有变作骷髅的”,梦醒了之后,就性情大变改了脾气。而贾宝玉第一次进入太虚幻境经历的都是温柔、梦幻之事,并受到了警幻仙姑的礼遇。如警幻所说,她是受了宁荣二公之灵的委托,本意是欲将贾宝玉“规引入正”。因而有意让他听《红楼梦》十二支,以期警醒、点化他,可无奈“痴儿竟尚未悟”。作为官宦子弟,他在世人的眼中看来应该致力于功名,走一条“正途”,但贾宝玉却不屑于世俗眼光所追求的,他追求的是本真,他的性格是叛逆的。甄宝玉与贾宝玉貌同而神离,他们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通过前半部分所描写的,他们二人之间的相像,造成强烈的反差,来体现在人生当中不同的选择。在《红楼梦》中有关甄宝玉的描写并不多,有些描写还只是借他人之口。甄宝玉与贾宝玉的正式相见出现在一百一十五回,两人见面之后都觉似曾相识,各自钦羡,结合之前所闻,贾宝玉本以为甄宝玉“必是和他同心,认为得了知己”,然经过一番对话,甄宝玉逐渐流露出其“禄蠢”的本相,贾宝玉对其开始厌弃,但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性,甄宝玉进而又大说特说了一番仕途经济之论。他的一番话可谓“明心辨志”,期望与贾宝玉“作个知心朋友”,殊不知,这只能使他们的距离越拉越远,使贾宝玉对他的厌恶之情越发激烈,下面一段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对话则充分体现了贾宝玉对甄宝玉的厌恶之情:
宝钗便问:“那甄宝玉果然像你么?”宝玉道:“相貌倒还是一样的,只是言谈问看起来并不知道什么,不过也是个禄蠹。”……“只可惜他也生了这样一个相貌。我想来有了他,我竟要连我这个相貌都不要了。”
贾宝玉与甄宝玉他们一个坚守自己的理想,一个慢慢被封建社会所同化,一个寄寓了作者的理想,一个展现了社会的现实。毕竟在当时的社会中多的是追求功名利禄的甄宝玉,少的是肯保持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的贾宝玉。
四.甄贾宝玉平行共举,增加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通过在《红楼梦》中塑造出一个身世、名字、相貌乃至行为都一样的甄宝玉出来使得作品更加具有传奇性,也更能使后期甄宝玉性格的转变给读者强烈的冲击。在《红楼梦》中甄宝玉出现的次数很少,但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是的前半部分甄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就像是藏在贾宝玉的身后,贾宝玉就是甄宝玉,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极为相似,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却没有正面登场,直到后四十回才写出了他们二人虽然相貌、性格相同,但最后的人生选择却不同,造成强烈的反差。并且作者还故意混淆了“甄…贾”的谐音,真宝玉是现实中的禄蠹,假宝玉却是对理想的捍卫者,甄贾宝玉的对比塑造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充分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关于甄贾宝玉的描写也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使得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