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妇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2019-10-21袁江萍
袁江萍
【摘 要】目的:探析妇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抽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妇科接收并行腹部手术的患者61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中并发切口感染的31例作为研究组,未发生切口感染的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各项临床资料,探讨引发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结果:31例研究组患者中共检出48株病原菌,位于第一、第二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5.00%、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20.83%;两组年龄、体重指数、备皮到手术时间、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基础疾病、夏季手术、病房条件、缝合人员等对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1例患者经护理后的总满意度95.08%。结论:引发妇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而强化对患者的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或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
妇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护理对策
切口感染是妇科腹部手术较为常见的一種并发症,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切口红肿、热痛、有溢出性分泌物等,对其干预若不及时,极易引发宫腔感染、败血症、器官功能障碍等,甚至还会危及患者生命[1]。本文作者主要分析本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以期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几率。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数字随机法抽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妇科接收并行腹部手术的患者61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手术类型:卵巢囊肿切除术15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2例、子宫全切除术11例、宫外孕病灶清除术8例、卵巢囊肿切除术8例、附件切除术7例。对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其中,并发切口感染的31例作为研究组,未发生切口感染的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手术类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调查方法
对研究组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查,并取切口的分泌物行细胞培养和耐药试验;同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调查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体重指数、备皮到手术时间、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基础疾病、夏季手术、病房条件、缝合人员等。
1.3 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录入到SPSS 19.0统计软件中,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31例研究组患者中共检出48株病原菌,位于第一、第二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12株、占比25.00%;大肠埃希菌检出10株,占比20.83%。见表1。
2.2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两组年龄、体重指数、备皮到手术时间、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基础疾病、夏季手术、病房条件、缝合人员等对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满意度情况
给予61例患者本院自行设计拟定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本次护理后的满意度情况,结果显示,非常满意(90分及以上)36例、满意(80~89分)12例、一般(70~79分)10例、不满意(<70分)3例,总满意度95.08%。
3 讨论
3.1 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妇科腹部切口感染的因素与年龄、体质指数、备皮到手术时间、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基础疾病、夏季手术、病房条件、缝合人员等密切相关;这是由于: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弱,合并的基础疾病较多,致使术后切口愈合较慢,并发切口感染的几率也相对较高;切口缝合的人员技巧也会影响到切口愈合情况,缝合人员技术越娴熟,切口感染的几率就越低;此外,体质指数也是引发切口感染的一个因素,即体质指数越高,患者血容量越低,机体组织抵抗力也就越差,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也就越大[2]。
3.2 护理对策
1)强化病房管理:护理人员应强化对病房空气的管理,定期进行室内通风,并保持室内温度、湿度的适宜;同时,护理人员还应监视病房内人员的流动,严格执行医院探视制度,以确保患者能够有一个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此外,由于妇科患者灌肠、切口换药、阴道冲洗等均在换药室内进行,极易发生交叉感染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科学划分换药室,并做好换药室空气的消毒和通风。
2)提升医护人员无菌意识:医院应对妇科医护人员进行全程监控,落实手卫生,并强化医务人员的消毒意识,进而减少因手带菌而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此外,医院还应加强无菌技术操作的管理,定期检查术中物品无菌状态,一旦发现有感染的情况,应立即更换[3]。
3)强化对患者的营养支持:对于体质指数较高者,护理人员应纠正患者不良饮食方案,控制患者脂肪的摄入量;嘱咐患者多进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强化对患者饮食健康宣教,嘱其控制体质量、预防肥胖。对于营养不良者,护理人员应及时纠正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增强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几率。
4)加强对术前有发热的患者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于有发热症状者,应及时给予其物理降温,待体温恢复正常后再行手术治疗。
5)药物干预: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告知患者不得自行增减药物剂量;用药期间,护理人员还应密切监测患者各项体征,一旦发现有异常反应,应立即告知主治医师。
6)切口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切口及其周围皮肤颜色,一旦发现切口有渗血、渗液,应立即清除,并及时更换敷料。对于有切口感染迹象者,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对其进行处理,以防切口感染加重。
综上所述,影响妇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而强化对其护理干预,不仅能够降低切口感染的几率,而且还能促进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智.妇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手术室干预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5):25-27.
[2] 吴继英,周桂英,吴永芳.老年妇科肿瘤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优质护理干预影响[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25(S1):257,259.
[3] 布合力其·衣明尼牙孜,温且木·阿布都拉.妇科围手术期感染产生原因及护理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3):24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