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信息技术,助力“问题?互动”,发展建模思想

2019-10-21刘苗英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路程题意线段

刘苗英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相遇问题”,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根据数量关系解答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构模型的能力;通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先做了学情调查(图1),调查的结果是大部分孩子对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关系式掌握得较好,对自己“每分钟行走多少米?”和生活情境中“哪个量表示路程或速度”的判断不是非常清晰。对于“相遇问题求路程”的实际问题,那些能根据题意画出线段的孩子都完成的很好,而没有画线段图的,则大部分没能准确解答。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感悟、去体验、去发现,并通过信息技术加强“数形结合”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建模思想。

为了能在信息技术融合上有所突破,课前我通过“相遇问题求路程”的微课帮助学生完成《“相遇问题”学情调查表》。为了能深化教学,助力课堂上的“问题·互动”,我还精心设计了两个精彩的动画片来辅助教学。

一、激趣导学,提出问题(感知“相遇问题”)

活动1: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昨天下午,淘气放学回家,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将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他们两家离得不远,只有840米,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他们尽快见面呢?

师:现在老师把你们刚才想要知道的问题大致归纳了一下:

问题1:具有怎样特征的运动就称之为相遇问题?

问题2:怎样通过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来解决相遇问题?

师:具备这四个特征的运动过程,我们就叫做“相遇问题”。(边讲解边板书)

教学思考:

本环节我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借助“微课”,让学生在深刻理解“什么是相遇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动感的线段图来引导学生归纳出“相遇问题”的特征,并总结:具备这四个特征的运动过程,我们就叫做“相遇问题”,初步感知“相遇问题”。

二、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理解“相遇问题”)

活动1: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通过微课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相遇问题”以及“相遇问题”的特征,那么根据刚才的学习,你还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淘气和笑笑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结合“相遇问题探究任务单”,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思考: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我引导孩子们先通过读懂数学信息,提出解决的实际问题,再引领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探究,并完成《“相遇问题”的探究任务单》。在设计《“相遇问题”的探究任务单》时,我细化了每个探究任务,让小组长把各个任务落实到小组的每个成员,让每一个成员在任务的驱动下独立思考,最后汇集交流,促使孩子们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不断发现、不断创新。

三、小组汇报,解决问题(应用“相遇问题”)

汇报1: 合作画图,分析题意

指名学生合作画图并讲解演示,分析题意。

汇报2:借助等量关系,分析不同解法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然后选择两名方法不同的学生板演并讲解:

师:840米的路程是怎样随着速度和的变化而变化的呢?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段精彩的动画片,大家想不想欣赏呢?(播放微课)

活动3:回顾反思,检验结果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的?

1.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

2.设未知数, 列方程;

3.解方程,并检验;

4.写答句。

教学思考:

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生动直观的特点,还原“画线段图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展示一些画得不够准确的线段图(图4)加以分析,让孩子们在修正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相遇问题”。通过学生板演并讲解不同解法的过程,引导学生建构“相遇路程=速度和×时间” 的模型,并再一次借助微课教学来分析:“840米的路程是怎样随着速度和的变化而变化的?”加深孩子们对“速度和”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孩子们的建模思想,

提升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检测提升,整合问题(拓展“相遇问题”)

1.游戏抢答

師:现在老师把淘气和笑笑的速度调整了一下,你们还能解决吗?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1:路程没有变,等量关系也没有变。

生2:淘气和笑笑的速度变快了,速度和也变快了,所用时间却变少。

师: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抢答的游戏。

(1)根据题意,如果“设x分钟后两人相遇”,那么正确的方程式有( )

A.80x+60x=840      B.80 x+60=840     C.80+60x=840      D.(80+60)x=840

(2)不计算,你能判断x正确的答案吗?(    )

A.x=7      B.x=6      C.x=8

2.找找“同类问题”

列举出生活中的其他情境,也可以用类似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

3.尝尝“巧克力糖”

教学思考:

为了检测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创设三个不同层次且紧密相连的检测活动:游戏抢答、找找“同类问题”和尝尝“巧克力糖”。通过进一步理解不同等量关系所表示的不同含义来选择“正确的方程式”。并通过“不计算,你能判断x正确的答案吗?”来激发孩子们比较得出:虽然路程没有变,等量关系也没有变,但淘气和笑笑的速度变快了,速度和也就变快了,所用的时间就减少了。所以不用计算,只要应用这一发现,就可轻松地解决问题,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并渗透 “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五、反思回顾,拓展问题 (延伸“相遇问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我收获了什么”来总结这节课的内容。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把作业本还给笑笑后,两人是怎样回家的?

请大家课后借用画线段图来说一说,并把你的发现和思考写成学习反思交给老师。

教学思考:

在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我对孩子们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还有许多的变化。其实只要大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你就能感受到数学是多么美妙,生活是多么精彩!并延伸出相背问题:“淘气把作业本还给笑笑后,两人是怎样回家的?”作为课后作业让孩子们去完成,并要求孩子们写成学习反思送给我。课后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都别具一格,精彩纷呈(图4)。             图4

融合信息技术开展“问题·互动”的深度教学。不管用哪一种技术,都能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索前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也在这看“似无痕却有意”的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猜你喜欢

路程题意线段
一次函数助解线段差最大绝对值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走的路程短
公平的方案
线段图真好用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如何确定线段的条数
观察
谁少付了钱
谈谈有关“平均速度”的易错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