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9-10-21周利兵
摘 要:特色专业是一个学校较为独特的、体现办学成效的专业。其独特体现在:优势学科的支撑性、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其办学成效体现在:学校发展的沉淀性和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
关键词:独立学院 ;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2015年浙江省启动省属高校分类建设和管理改革工作,57所本科高校中,只有15余所高校确定走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道路,大多数高校走上应用型高校发展道路,各高校要根据当地社会对高素质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专业布局进行调整,增强专业竞争力,做强专业特色,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一、独立学院在特色专业建设中需处理好几组关系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与高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所以,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要处理好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特色专业建设才能沿着前进的轨道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一)特色专业建设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关系
高校办学定位问题是一所高校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目标与方向的根本,是其办学理念的体现。准确的办学定位,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方案的依据和指南;而特色专业建设成效也直接影响高校办学定位的具体落实和实现,两者处理得当则相互促进,反之,则相互制约各自发展。
(二)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间的关系
高校建设的三项基本建设是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它们并非互不联系、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所以,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就要明确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学科建设间的关系,并且其对特色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1.特色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关系
特色专业建设实则是一个框架建设,而课程则是具体的内容和形式,特色专业建设如果没有课程的支撑则没有生命力。课程教学是学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得以实现的基础,而课程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得以实现的组织形式。特色专业的课程设置反映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特色专业建设,以此带动实践教学、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的开展。
2.特色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间的关系
学科建设实则是做研究、做团队、做平台;而专业建设实则是做人才培养、做课程设计、做技能培训。如果以做专业的思维做学科会把学科做死;反之,如果以做学科的思维做学科会把学科做空。因此,学科建设主要是人才梯队建设、科研项目建设、科研成果产出及转换,以学术性的行为为主;而专业建设主要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与实习基地建设等内容来展开,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具有明显的市场性特征。
二、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准确定位“特色”
独立学院与公立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办学传统和办学资源整合等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并不完全一样,独立学院必须找准和提炼出自己的特色专业的特色定位。一是体现“地方性”。独立学院办学宗旨需要面向地方,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专业建设要充分依靠地方的现有条件和优势来开展。二是凸显“应用性”。特色专业的设置要通过对社会发展背景、行业背景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周密的分析和论证。三是要具有“口径适度、宽窄并存”的“适合性”。这是为了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职业岗位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拓展的需要。四是要注重“复合性”。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实行专业整合,形成特色专业。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整合课程资源,将课程结构调整为通识教育(必修、选修)、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共同必修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三课堂联动、四平台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改革第一课堂,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成长;活跃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成长;延伸第三课堂,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形成由课内与课外、院内与院外、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打造以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起点,以学科和专业的基本技能要求为基本点,以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提高点的通识、专业、综合、创新创业四平台递进的实践育人平台。
(三)调整课程体系
一是继续推进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现课程建设在应用型本科建设中的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通过近几年的发展,SCZY已建成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23门院级精品课程,12门在建,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对相关专业课程的优化起到了积极带动和示范作用。二是实现实践课程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有机统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市场需求,SCZY深入分析了各专业就业或职业发展的要求,确定了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打破课程壁垒,将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中。
(四)深化教学改革
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改立项为着力点,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并通过课外技能训练、研究性学习、实验室项目,做到“教、学、做、研”一体化,弥补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短板。二是改革考核方式。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考试观念,突出能力本位,将以往以测试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变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三是加强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实施公共基础课分类教学,对高等数学、概率论、大学英语、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是推进“互联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引进超星尔雅网络课程平台,以通识教育选修课作为试点,推进网络课程。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加强过程管理,设计考核办法,让学生体验名校名师名课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五)突出師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一是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在“双师型”教师认定时除了关注“双师型”教师的外在“双证”形式,更要考虑其内在“能力”素质,尤其是教师是否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关企业或行业的工作经历。二是建立自我培养机制,加强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主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全力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首先,更新青年教师教学理念,青年教师应主动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丰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教学的设计能力与组织能力。其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提高青年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子照,朱晟利.谈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7).
[2]张 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1,(5).
[3]王能和.地方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4] 张爱群,曹杰旺.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4,(1).
作者简介:
周利兵,男,浙江台州,1982.02 ,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教育管理
此文为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2014年院级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