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机芯的流行设计
2019-10-21郭昊天
郭昊天
一、腕表类型
(一)陀飞轮
陀飞轮技术于1795年由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研发成功,标志着钟表界制造工艺一大进步。陀飞轮最初被应用于怀表,解决了长期挂在颈上或者置于口袋,呈垂直状态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干扰,影响摆轮摇摆速度导致误差的问题。原理是把游丝、叉式杠杆和擒纵系统设计在同一轴上,在运行时不断旋转以减少地心引力影响,增加走时精准度,精准度可达年误差低于一秒。
1801年6月26日,宝玑荣获法国内务大臣颁发的专利证书,命名新结构为“陀飞轮”。国际钟表行业尊称宝玑先生为“陀飞轮之父”。由于独特的运行方式,陀飞轮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中的最高水平,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地登峰造极,被誉为“表中之王”。陀飞轮的重量不超过0.3克或0.013盎司——相当于一片天鹅羽毛的重量或两片鹦鹉羽毛的重量。此外,72个精细组件中大部分为手工制作,所以之前国外进口腕表带陀飞轮字样的售价均20万起步,但随着近代中国制表业的发展,国产售价低至1万。
(二)计时码表
计时表,通常称之为计时码表,是测量的辅助工具。最计时码表在1821年由法国人Nicholas Rieussec发明。最初的用途是满足他的赌马爱好,用来计算马的赛跑时间。当工作时,表盘开始转动,当停止时,会有一滴墨水滴到表盘上,作为记号用来计算经过了多少时间。到20世纪初才出现现代计时表的雏形。这种计时器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归零,能归零的表要到1884年出现,英国制表匠Adolphe Nicole在机芯上加了一个心形凸轮,才有了有归零功能的秒表,当时秒表只能计时60秒以内,直到1868年有30分鐘计时的秒表才由Auguste Nicole发明出来。计时码表(Chronograph)是一术语,chrono在古英语和拉丁语意为时间,而graph表示“记录工具”。一般的表连续指示时间消逝。计时表则不同,可随意记录任何一段时间长短。计时码表依其设计分为单秒针、双秒针、单钮式、双钮式等结构;若以表盘用途,有测量时速的计时表,如OMEGA登月表,测量脉搏的ULYSSE NARDIN脉搏表等。分辨注意面盘四周英文字样,如TACHYMETER(测速仪),TELEMETER(测距仪)等,操作方式相同,差异仅在刻度,不一样的刻度所显示数据说明不同功能,但常见计时表大都以测量时速为主要功能。
(三)万年历
万年历手表属于复杂机械表,可指示日期、月份、星期,甚至年份和自动调整闰年。万年历是中国俗称,英国人称之为“永久日历表”(Perpetual Calendar)。永久是说无需调校,天天上链,不调整就可显示正确日期。万年历手表机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主管时、分、秒的一般计时工作,一以微型的卫星齿轮系统运作,计算历法中复杂的大小月、闰年等。但一般万年历的机芯只能计算四年一闰,无法计算更复杂的历法,因此准确度只能到2100年。
(四)三问表
三问表即三簧表,三种打簧响声不同,就可告知现在几时几分的手表。它不具备电子手表自动报时“现在时间X时X分X秒”,也不会飘出公鸡打鸣的声音。没有住小人,也不能像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它有一套报时用的簧条装置。当你拨动三问表拨柄时,会连续发出悦耳的音调,三问意指“时”“刻”“分”三个环节。与陀飞轮、万年历一样,是机械表的一项复杂功能:在有限空间内加入报时簧条装置,为了音色悠扬,还要装上三套甚至更多套锤簧,很多零件如头发丝一般细小。名表品牌商们精制三问表,似乎不是为赚钱,而是证明自己技术高超,以此提高声誉与国际地位。三问表报时机芯组成部分有报时齿条、报分齿条、.第二分钟齿条、蜗形轮、吊钩、棘爪销钉、拨杆、小时击锤、分钟击锤等,足以显示有多复杂。三问表的组件大约都超过300件﹐精密、复杂所以它的制作比其他表要困难很多。因此,钟表之父宝玑才会说,不会报时的表都不算复杂表,万年历不算,平均时差不算,甚至,他发明的陀飞轮也不算。
(五)月相
月相功能常被放置在一个特殊形状半圆的窗口内,包括一个半圆弧和两个小圆弧。精心设计的形状与月相盘上的月亮结合,能较准确地描述月亮在一个周期开始或结束时的形状。月相是根据29.5天的周期来显示月相盘上的月亮的状态。月相盘上有两个月亮,边缘有59个齿,月相轮在受到传动轮的推动后,每天向前推进一齿,此时月相盈亏变化便能显现。59齿月相轮来自于月相盈亏每29.5天为一周期的平均值,由于月亮精确旋转周期是28天12小时44分2.9秒,因此每隔大约33个月,月相显示的误差就会达到24小时。表壳上通常有月相的调整按钮,月相显示与计时和万年历等功能是相对独立的。
(六)双时区
双时区手表可显示第二时区 (通常称为“GMT”腕表),指针式的手表有两个可调节的时针,一时针指示本地(第一时区)时间,另一时针指示第二时区时间。有的手表具有一个拨盘,上标有全球各个时区(每个时区用其中一有名城市来代表),第二时区的时间通过转动这个拨盘读取。
二、机芯的辅助功能
(一)自动摆陀
腕表大多可自动上链的,这个功能是由于机芯背面有一半圆形的配重,依靠重力带动齿轮旋紧发条盒中的发条,发展如下:
1、创意在怀表上开始实践:18 世纪,Abraham-Louis Perrelet成功设计出一款机械装置,只要表运动,摆锤状重物就向发条传输动力。但装置使用意义较小:因怀表通常静躺在口袋中,无法获得足够的动能。直到二十世纪初,腕表诞生, 1923 年英国钟表技师John Harwood 研发了Rolls 腕表,重物自动摆陀在轴心,在框定的范围内来回滑动运转发条。
2、摆陀因占机芯将近二分之一的位置,会妨碍大家欣赏精心打磨修饰的机芯,有时会将摆陀镂空,摆陀会变轻,因此要将外缘加厚,或在外缘镶嵌上较重金属块。此外摆陀也成为各家品牌展现工艺的舞台,可以雕花刻字,可以镀上不同颜色,可以打造成品牌的log,比方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的马耳他十字,真力时(Zenith)的五角星。
3、摆陀形状不一定是扇形(半月形),也可以是圆形或各式造型,只要确保摆陀外缘较靠近轴心部分来得重,在地心引力作用下能顺畅旋转,比如宝珀飞行腕表的摆陀就是一个螺旋桨形状。
4、前置摆陀
把本置放于表背一面的摆陀放到表盘一侧,摆陀除上链功能外,还须扛起“让腕表更美”的职责。其中最令人目眩神迷的设计当属迪奥(Dior)的Dior Ⅷ Grand Bal系列,随着手腕晃动,摆陀不断旋转,就像是大型舞会里身着高级定制礼裙的优雅女士旋转飞舞着,吸引爱慕者贪恋目光。
5、外缘摆陀
外缘摆陀也被称之为环形摆陀,因传统摆陀太厚,且占了一整个机芯背部空间,所以无法应用在超薄腕表上,因此天才的设计师把摆陀放在了机芯外缘,但受技术所限表冠只能放到背面,不然会影响上链,直到宝齐莱推出新的外缘摆陀机芯,允许表冠放在常规三点钟位置。
6、迷你摆陀
迷你摆陀就是将原中央大摆陀尺寸缩小并放在中央,目的一是降低机芯厚度,二是为机芯腾出空間,可以加入其它的功能或是美学设计。但摆陀尺寸缩小,势必会影响配重,所以迷你摆陀通常以贵金属制作,并且做得稍微厚些,以求增加上链效率。根据需求迷你摆陀可以放在表背机芯面,也可以前置在表盘一侧。
7、直线摆陀
直线型摆陀运动呈直线,配重摆陀不是围绕轴心转动,而是上下(或是左右)移动。这样的自动上链方式非常具有独特性。
三、独具特色的功能性腕表
1.潜水表
一说到潜水表,大家想到的都是劳力士在潜水表上的独特专利,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劳力士蠔式。
2.蠔式表壳
由四部分结构组成,外框是八边形,里面套着一筒形的螺丝旋筒,上圈和后盖都是旋转锁紧和螺丝旋筒链接,然后旋死在八角形外框,上框和后盖内各有两个软金属制造的密封圈以增加密闭性,表冠通过一和外壳相连接的小螺丝筒进行锁定和连接,里面有防水垫片和防水管。将金属表壳内部的空间完全占满,挤压出所有残存空气,当表壳紧闭,表冠锁死时,整个表壳里是没有任何空气,也没有机会让湿气进入,因此达到极好的防水和防尘效果。
蚝式表壳并非原创自劳力士,初期构造源于1925年10月30日德国工匠Paul Penegaux和Georges Peret表冠专利,防止湿气进入表壳的表冠密封技术,利用弹簧和螺管第一次实质性地防止水汽从表冠处进入表壳。而这技术只是蚝式表壳初期面貌,后来劳力士创始人Hans Wilsdorf将专利购买,并将在英国重新申请专利,自此这项专利就归劳力士所有。
3.排氦阀
当潜水深度达到千米级,就需要排氦阀,因这种深度潜水员需要先去增压仓吸入氦氧混合气体,氦分子比氧分子小,会进入表的内部,当潜水员结束作业返回舱内减压时氦气就会把表撑爆,所以要加排氦阀门,这种排氦阀是一种单向的排气阀门,由弹簧、阀门、密封圈组成,当在水下时,水压会把阀门紧紧压住,当潜水员回到密封舱后,内部气压比外部气压大,内部气体就会从排氦阀中自动向外顶出,而外部的水或者空气是无法通过氦气阀顶入表壳内部的,现在排氦阀已是瑞士潜水腕表的标配。
4.旋转表圈
除潜水功能,潜水时间也是重要的一点,可活动表圈应运而生,氧气罐一般能用45分钟,而且上浮时要进行15分钟的减压作业,不然会引起减压病,在水下旋转表圈,让0时对准分针,分针就成了一个倒计时,有的品牌潜水表还会在表圈上加装锁定功能防止误触,还有的把不同时间区间做成不同的颜色,更利于识别。
5.马球表
在19世纪末,贵族兴起了马球运动,不管是马球还是小巧腕表都只有贵族玩得起,制造工艺不成熟,在激烈马球运动中表镜易碎,积家将其完美解决,腕表180度翻转,硬盖暴露在正面,这就是积家大名鼎鼎的翻转系列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