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

2019-10-21沈莉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9期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文明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当然也具備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从理论源头来说,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起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必须依靠自然界生活”。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源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恩格斯就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构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又通过劳动与自然界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联,人的劳动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支撑,人的生存更加离不开自然界,因为从某种意义上,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只有与自然界和谐才能共生。

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从理论渊源当然还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老一辈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就提出了绿化祖国的构想,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萌芽时期,毛泽东同志注意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出过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绿化祖国的措施,这些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作了有益尝试,积累了实践经验,打下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同样非常注重环境保护,“1980年,中国参与共同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提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观,与之伴随的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此,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指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断了子孙后代的生路,指出要保持人口增长、资源节约、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良性循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将“生态文明”写入报告,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确定下来,体现了胡锦涛同志的生态文明思想,即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战略,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五大,我们一直强调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观,政治文明被提上新高度;再到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不是空中楼阁理论,不是仅仅坐在书房里为了研究理论而进行的学习,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都有坚实的实践基础,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每一次的理论创新都来源于鲜活的社会建设实践,因此这样的理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可以用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扎根于中国大地而产生的鲜活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和发扬。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从理论渊源上继承了马克思、恩克斯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关于珍视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所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从理论层面有着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非常完备的理论体系。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以辩证与实践的自然观为基本认识,并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站在人类命运的立场上做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赤诚的人民情怀以及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真理一定是来源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也是来源于中国社会的建设实践。学界通常认为,习近平在陕北农村的七年知青期就产生了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习近平在梁家河担任村支书期间,因地制宜,大办沼气池,使梁家河成为第一个拥有沼气化的乡村。习近平在梁家河工作期间,面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意识到要保护环境才能带动经济发展,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些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步形成。“他开启了‘中国正定旅游模式,实施旅游兴县,从而摘掉正定县‘高产穷县的帽子,真正实现绿色减贫、可持续减贫的发展,‘两山理论思想已初露端倪” 到2004年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他强调“建设生态省、发展大旅游,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建设生态浙江的思想是在其早期的工作经验中慢慢积累的,最初可以延伸到在梁家河的沼气建设,从正定旅游到在浙江提出建设生态省,这些思想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这些执政理念中始终贯穿着保护自然环境、绿色发展的情怀。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他继续将绿色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比如1992年,他主持修订《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其中‘生态环境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习近平坚持“把福州市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 其实,“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首先是在福建开始实施的,福建省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建设试点省份。

从福建到浙江,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逐渐成熟,2005年,习近平在浙江安吉考察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它不同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只关心人的发展,忽视自然万物的利益;同时也不同于将自然环境看得神圣得高于一切,人不应该从自然界索取的消极被动的观点。两山理论体现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同时也正视人类发展的需求,寻求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的美好平衡。

习近平同志担任国家主席之后,更加注重从国家层面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足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18日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就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绿色被提及15次,‘美丽被提及8次,‘生态文明被提及12次,并且在建设目标中首次加入了‘美丽一词,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形成。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人类社会生态灾难总结出来的血的教训。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18日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学术界认为,正是这篇讲话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意义非凡。

(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两山理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水青山不要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生产力观,他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那要取得社会的发展进步,就必须着眼于生产力这个层面,怎么做?两山理论指出了正确的路径。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迅速发展,无论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是国家的经济水平都有了极大的飞跃,但是在这些可喜成就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地方青山绿水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荒山和臭水沟,人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更可怕的是,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从理论上解决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难题。

(二)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环境同样是为了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很显然,美好生活的需要理所当然包括对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要,那么作为执政党,就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要想方设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生态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以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只追求经济利益,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在算经济账的同时还要算环境账,要树立绿色GDP 的理念。此外,在治理环境的时候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考量,要整体施策,多措并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3] 郭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源与流[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

[4]周光讯.从建设生态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7

[5]习近平.之江新语[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86.

[6] 习近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M] .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3:146.

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SK2019B0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幸福观理论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路径研究(SK2019B02)阶段性研究成果。安徽省智慧课堂试点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项目编号2017zhkt4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沈莉(1983—),安徽六安人,皖西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文明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标题党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