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2019-10-21刘聪颖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9期
关键词:综述文献

刘聪颖

摘 要:脱贫攻坚是一项世界性的任务。在我国,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自上个世纪的农村扶贫开发提出以来,学术界和相关组织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就加强了有关脱贫攻坚的研究,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将对我国有关农村扶贫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梳理,以期对当前的脱贫攻坚提供一定的文献思路。

关键词:农村扶贫;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1.我国扶贫阶段理论研究

杨占国、于跃洋在《当代中国农村扶贫30年(1979~2009)述评》一文中将我国的扶贫历史划分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大幅度减贫阶段(1978—1985)。该阶段的扶贫主要是以农村体制改革为主,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高涨,通过解放生产力,在短短的几年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农民收入迅速提高;此外,国家还通过鼓励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发展多样化的合作经济,农民通过经营和务工增强了收入。此阶段,虽然国家没有明确的出台扶贫政策,但因体制的改革,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有了大幅度减少。

第二阶段是大规模开放式扶贫阶段(1986—1993)。该阶段国家专门出台扶贫政策与措施,主要以贫困县为基本单元,以在国家支持下的自然资源开发性生产建设脱贫为主。这一阶段建立了较为完善扶贫机构及组织——扶贫办公室体系,同时,扶贫从解决温饱转到提高贫困人群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阶段是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该阶段以国家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为标志,使我国的农村扶贫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象、措施和时间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调整了贫困县并开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同时开始了东部发达地区对中西部的对口帮扶。

第四阶段是“大扶贫阶段”(2001—2010)。该阶段主要的特征开始呈现出“工业反哺农业”和扶贫“整村推进”,标志着扶贫单元从县向村过渡;同时开始了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和生态移民扶贫。该阶段我国贫困地区及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吴国宝在此基础上认为,以2011年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至2020)》为标志,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第五个阶段。随着,《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出台,该阶段的农村扶贫将进入扶贫到村到户为主的精准扶贫为主要特点,力求实现我国农村的彻底脱贫。另外,李鵾、叶兴建则在这五个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加入了1949年至1977年计划经济时期的救济式扶贫阶段。

2.对贫困与传统扶贫的研究

2.1贫困概念与致贫原因研究。肖立新认为贫困包含了因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的缺乏而处于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活状态,以及缺少摆脱这种状态的必要的机会和能力。张晓霞和陈琦在《农村人力资本贫困及其质量策略》一文中引入人力资本的概念,指出农村贫困在很大程度上贫困人口在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同时认为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江亮演认为贫困就是缺乏生活资源,使人无法适应所属的社会环境,无法维持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现象。康晓光认为贫困就是一种生存状态,使人们无法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无法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王晓毅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贫困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指收入低、物质条件极差、就业不充分、精神和外界压力大的一种生活环境。姜德华则从自然资源角度分析了贫困发生的原因和贫困的分布状态,在《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中指出引发山区贫困的过程或者因素是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自然生态脆弱。陈南岳认为生态贫困是因为生态环境脆弱导致当地的生存条件差,土地生产力低。

2.2传统农村扶贫开发的研究。许源源在《中国农村反贫困中的政府责任》一文中,从政府责任的角度认为,政府应该从促进经济发展、利益调整、创造脱贫机会等3个方面着手调整政策推动扶贫开发,同时认为政府应该承担和落实在农村扶贫中“科学利用扶贫资金、调动农民参与扶贫积极性”等责任。《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创新》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特点及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要建立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实施教育扶贫计划等措施的建议。李淑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科学发展》以江西省为例,通过分析扶贫工作的调整,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扶贫对象的识别机制,确定扶贫重点村,突出民生工程,切实改善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赵曦、成卓在《中国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中,从制度经济学出发提出,制度和治理是扶贫的关键,必须通过全面分析我国现行的农村扶贫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法律制度、完善政策体系、建设传达机制、实施扶贫计划等构成的扶贫结构,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扶贫方式来开展农村贫困治理。宋英俊《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窥要》认为新阶段农服扶贫工作既有问题也有新机遇,扶贫措施应从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生产条件入手,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贫困人口转移、产业扶贫与搬迁扶贫等相结合式扶贫。王亚玲《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对策研究》在对我国农村贫困特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基础上,认为当前的农村扶贫面临难度增大、贫困标准太低、地方财政困难等难点,从而在扶贫政策、改变投资结构、改革扶贫资金瞄准机制和管理机制、实现开放式与发展式相结合的扶贫等方面开展扶贫。李卫明《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如何有效衔接》在分析了农村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在各自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建議采取建立健全农村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完善农村低保生活保障制度,调整扶贫开发政策的措施,从而实现农村扶贫与低保制度相对接以提高农村扶贫的效果。吴维玮《庆农村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研究》在分析了农村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对接过程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对象识别机制、建立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追踪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完善分类扶助落实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完善扶贫开发配套措施等实现农村扶贫开发与低保制度相衔接机制以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3.精准扶贫的研究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和中央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来,不同学者和地方从精神扶贫的定义、扶贫对象瞄准问题、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实践。

4.文献述评

通过对以上有关扶贫研究文献的梳理后,可以发现:上世纪的研究文献,虽对贫困、反贫困的定义各有侧重点,但是其基本的内涵都是集中在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等物质和精神需要核心问题上的。进入本世纪,有关扶贫的措施的研究就慢慢地涵盖了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生态扶贫等等。但大多呈现出离散化、单一化的特征,很多研究存在着就单一问题谈单一问题的特征,缺乏系统性。有关精准扶贫研究的更甚,重在介绍各地区经验和作法,理论研究文献相对不多。但这些研究为我们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思路,比如“产业扶贫”“社保兜底”“教育扶贫”等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了各地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我们有理由坚信,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将取得圆满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将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综述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