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泰蓝——前世今生六百年

2019-10-21刘超

新材料产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景泰蓝珐琅林徽因

刘超

景泰蓝,虽然没有青铜器的厚重,也没有玉器的温润、更没有瓷器的典雅,但是却有它们都不曾有的脱俗、富丽和雍容。景泰蓝不是大器和重器,但在古董和艺术品中却必不可缺,以至于古玩界有“收藏若无景泰蓝(见图1),藏近天下也枉然”之说。

景泰蓝造型奇特,青铜器、玉器、瓷器、佛教法器等器型皆可用景泰蓝呈现;景泰蓝色彩艳丽、图案典雅而庄重,即可用于装饰也可作为礼器。有人将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福建福州的磨漆和北京的景泰蓝并列为我国3大工艺美术珍宝。景泰蓝以其丰富的美术表现力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艺术结晶更是我国和世界艺术史上杰出的瑰宝。

珐琅、景泰蓝,“傻傻分不清楚”

“景泰蓝”一词,最早的出处见于清代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宫廷造办处档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1]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意思是说“仿制的景泰蓝珐琅瓶花纹或图案不好(有瑕疵)”。有的读者也许会产生疑问:都知道景泰蓝与珐琅都屬于同一类艺术品范畴,而“景泰蓝珐琅”的叫法是否啰嗦?这个“做得不好”的瓶子到底是“景泰蓝”还是“珐琅”?

珐琅,源于我国唐宋时期对西域的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1453年)及其所属地中海和西亚地区的统称——拂菻(读作:Fú lǐn)。当时由这一地区传入至我国的搪瓷嵌釉工艺品被称为“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民间统简称为“拂菻”[2]。到了元代,相传忽必烈远征西亚地区,俘获了大批不同领域的手工业者,而流行于大食(我国古代对阿拉伯地区各国的总称)的珐琅制品受到了蒙古贵族们的喜爱,这种来自于遥远西方的“大食窑器”被称为“大食窑”“鬼国嵌”等。据明代王佐所著的《新增格古要论(见图2)·古窑器论·大食窑》中记载:“大食窑出于大食国。以铜作身,用药(这里的“药”是指矿物颜料)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子、盏子之类,但在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世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称曰鬼国嵌,内府作者,温润可爱。”此时,对珐琅的译名又出现了“法蓝”“法郎”“拂林”等,后统称“珐琅”。

按照加工工艺的不同,珐琅可分为掐丝珐琅、嵌胎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和透明珐琅。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是掐丝珐琅和画珐琅。掐丝珐琅和嵌胎珐琅实物大至在唐代传入我国,但其制作技术却是在元代由大食传入;画珐琅制作技术源于中世纪的法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其技术从海路由传教士传入我国的广东地区并得以发展,称为“烧青”“洋珐琅”等,从康熙皇帝开始深受清朝历代皇帝喜爱(见图3);透明珐琅工艺在13世纪由意大利工匠发明,大约在17-18世纪传入,迄今发现最早的透明珐琅实物是雍正年间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其制作水平已至成熟。

景泰蓝,正确的叫法是“铜胎掐丝珐琅”,俗称“珐蓝”或“嵌珐琅”。景泰蓝是以纯铜为胎,用扁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合或焊接于铜胎之上,再用天然矿物质釉料填充其中,经过烧制而成。景泰蓝制作技术就是元代传入中国的珐琅制作技术,这一技术在明代景泰年间达到巅峰,其不仅融合了美术、雕刻、镶嵌、玻璃熔炼等专业技术,而且由于景泰蓝制作工艺复杂,生产成本极高,最初仅作为皇家御用。因后人对这种工艺和颜色的推崇和崇拜,所以这种“铜胎掐丝珐琅”被后世称为“景泰蓝”。一句话,景泰蓝就是珐琅。用北京市珐琅厂总工艺美术师钟连盛的话说,“珐琅”是舶来的名词,“景泰蓝”是更带有中国文化气息的本土名字,更接地气。

景泰皇帝之后,景泰蓝一直作为皇家御用的艺术品而享有特殊的艺术地位,其制作技术不断得以改进,最终成为符合东方审美标准并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民族艺术形式,被誉为国宝“京”粹。然而,脱胎于珐琅的景泰蓝,其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久远秘辛。

“蛤蜊油是蛤蜊做的吗”

“蛤蜊油是蛤蜊做的吗?”许多人都知道,蛤蜊油并不是蛤蜊做的,其成分主要是矿物油、凡士林、石蜡、蜡、冰片等。如果套用一下这个逻辑,进而发问:“景泰蓝”与“景德镇”“景泰帝”有关系吗?

首先,众所周知,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以盛产瓷器著称,而景泰蓝是珐琅制品,所以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再来说景泰蓝与“景泰帝”的关系,不妨先看一个故事,然后思考答案。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由于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因对中央政府给予其部族的赏赐数量不满进而发难,举兵四路向内地(长城以南地区)逼近。其中一路直接攻打宣府镇(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府镇所辖一千余里长城防线(东起四海冶,即现在的北京市延庆区四海镇;西至今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西洋河)危在旦夕。明英宗朱祁镇在专权宦官王振怂恿下亲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于土木堡(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土木堡)惨败于瓦剌,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见图4)”。兵部侍郎于谦等众臣随即拥立明英宗同父异母的弟弟郕(读音:chéng)王朱祁钰(公元1428年―1457年)登基继位,改年号“景泰”,庙号“明代宗”[3]。朱祁钰(见图5)只在位7年(公元1450年―1457年),去世时刚满30岁,其在位时虽然没有出现足以彪炳千古的盛世,但他却与一种艺术品结下不解之缘,这就是——景泰蓝[4]。

朱祁钰的父亲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大名鼎鼎的“宣德铜炉”就出自这一时期。朱瞻基十分重视铜的冶炼和加工技术,铜的铸造技术在宣德年间已至巅峰期,珐琅技术相应地得到了巨大发展。受此影响,朱祁钰当上皇帝之后遵循“及时行乐”的思想,用物极尽华贵,作为宫廷独享御用之物,彰显奢华的珐琅器自然是得其青睐。珐琅技术传入时,只有蓝、绿、黄、白、黑等几种颜色,犹以蓝色居首,绿色次之。宣德年间的珐琅在颜色上已经开发出了暖色系列,但景泰皇帝极力推崇的颜色确实返璞归真的蓝色。当时,皇家御用物品造办机构——御用监,就依照景泰皇帝的旨意在制作珐琅的时候偏重使用蓝色。刚刚经历过“土木之变”和处于社会动荡之际的大明王朝,从上至下都对社会稳定、天下太平充满了期盼和向往。在此背景下,象征天下安定、政治清明的蓝色成为这一时期珐琅的主流颜色。蓝色,在视觉上治愈了人们对于之前珐琅的审美疲劳,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景泰蓝胎体材料有金、银、铜等金属材料,金银较为昂贵,所以纯铜居多;掐丝材料多为纯铜(图6);釉料采用天然矿物材料如石英、硼砂、长石、瓷土等,用二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为乳化剂,经过粉碎、混合、熔融等步骤制成粉状或液体釉料,用其对完成掐丝工艺后的銅胎进行“点蓝(着色,见图7)”和“烧蓝(烧制)”,最后形成景泰蓝釉色。

传入六百年 发展在三朝

长期以来,古董界一致认为景泰蓝技术发源于明朝时期的北京。但是,通过文献记载可知,景泰蓝是在珐琅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的创新,是对珐琅制作技术的深耕和发展,并不是对珐琅技术的颠覆,只不过使珐琅技术是在明代景泰年间达到顶峰。景泰蓝技术虽然传入中国六百余年,但却不是呈渐进性发展轨迹,只是在明代景泰皇帝、清代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3个时代得到重视和发展。因此,此部分分别对这3个时期进行重点描述。

明代景泰蓝胎体多用紫铜,然后在其上镀金,制成的器物表面有沙眼,色泽较暗,给人以“凝重”之感。这主要是由于景泰蓝在烧制过程中产生了“爆釉”现象。

前文提到,御用监是明朝珐琅器唯一的制作和管理机构,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代皇帝期间,均有官方落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大明景泰年制”“景泰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造”等,款识分为铸刻或阴刻2种。明代景泰蓝的制作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移花接木”的方法,就是用元代或明初的景泰蓝制品主体配上当时的足底或口,落上当代皇帝年号的款识。前文提到的景泰年间,其款识虽然注明了“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见图8),但器物本身可能是宣德年间甚至元代的珐琅器物。究其原因,一是当时的铜还作为贵金属,其产量有限,不能满足当时皇族对于景泰蓝日渐增长的需求;二是当时所用的珐琅釉料多是从欧洲和西亚地区由海上丝绸之路运抵中国,国内生产的矿物釉料不适合制作景泰蓝,这就导致釉料价格高昂。所以,景泰皇帝在位时的大多数景泰蓝制品只能用前朝现成的珐琅加以改造。而且,现存数量最多的明代景泰蓝器物犹以景泰年款居首。现存最少的明代景泰蓝是嘉靖款,北京故宫博物院仅存1件,之外的在文献中提到的数量也只有7件。

清代康熙皇帝十分注重景泰蓝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景泰蓝风格较为多变,其中以以细丝粗釉和匀丝浓釉2种风格最具代表性。康熙皇帝所在时代处于承前启后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景泰蓝制作技术也恰逢承前启后的时期。画珐琅技术也正是在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由法国经海路传入广东,进而传入北京。清代也有专门负责皇家用品制造的机构——造办处,康熙十九年(1681年),在造办处又设置了“珐琅作”作为专门负责制作景泰蓝的部门。康熙时期珐琅作制作的景泰蓝器物主要是明代御用监制造的景泰蓝为样板,但颜色更加纯正、明快,掐丝更加纤细,直接影响后世景泰蓝的制作和发展。

乾隆时期,景泰蓝的发展真正进入其传入中国之后的“黄金期”。乾隆皇帝 (公元1736年—1795年)对景泰蓝的喜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日常用具如碗、盘、钵、盒、 瓶(见图9)、罐、炉、烛台、文房用具、钟、鼻烟壶、家具嵌片等皆用景泰蓝。为满足乾隆皇帝对景泰蓝的爱好,宫廷造办处珐琅作不仅承担御用景泰蓝的制造,内务府还在广州和扬州等地开设供其御用之景泰蓝作坊。这一时期的景泰蓝制品端装华丽,掐丝工艺紧密,釉彩温润如玉,有光泽但不失厚重;胎体用料更加奢侈,这一时期将胎体用料分为3等:上等金胎金丝,中等银胎银丝,下等铜胎铜丝,而且胎体更加轻薄。釉料方面,釉料研磨得更精细,这就减少了成品上的沙眼,甚至还在釉料中加入金粉、银粉,使釉色显得金碧辉煌。

乾隆以后,由于国力衰落,清代的景泰蓝制作终于趋于没落。

被梁、林贤伉俪挽救的景泰蓝

景泰蓝能在乾隆时期达到最高峰,一方面大清帝国在乾隆时期正处在国力巅峰时期,艺术品往往都是在盛世之下得到发展。而随着清朝日渐日衰,直至1912年2月12日,军阀袁世凯逼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最终走向消亡[5]。皇族不再是皇族,以前专门为皇族服务的那些手工匠人不得不流落民间。在民间,那些景泰蓝手艺人为了生活,相继开办了制作景泰蓝的作坊。20世纪40年代,景泰蓝的原材料价格随着通货膨胀不断上涨,致使这些从业者难以生存,被迫不得不放弃这门传承了六百多年的手艺而另谋生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景泰蓝制作技艺几乎到了“人绝艺亡”“奄奄一息”的地步。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十分重视对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保护。1950年,北京市相关领导找到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图10),聘请他们为顾问,指导工艺美术的挽救与创新。在此背景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景泰蓝工艺美术抢救小组”[6],从此,二人与景泰蓝的故事从此开始了。

林徽因是这样描述景泰蓝的,她说:“景泰蓝有古玉般温润、锦缎般富丽、宋瓷般自然活泼的特质”。从这句话中,也能体现出林徽因对景泰蓝的喜爱之情。梁思成和林徽因对挽救景泰蓝——这项民族和民间手工艺中的“瑰宝”开始了不懈的努力。当时,北京还有几家景泰蓝作坊,但都已经处于倒闭破产的边缘,掌握整套景泰蓝制作技艺的艺人师傅们多数已近花甲,人才断层,图案、样式单调,首先要做的就是生产结构调整和设计的创新。林徽因带领小组的组员到这些作坊中调研,与景泰蓝制作师傅们吃住一起,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工序学起,向师傅们请教,让全组人员都能做到熟悉每一个工艺和操作顺序。她还带领组员在图书馆和档案馆翻阅明清关于景泰蓝的资料,找出历代景泰蓝的图样和图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批新颖的景泰蓝样式和图案,然后与作坊的师傅们共同完成制作。

在林徽因的指导下,“景泰蓝工艺美术抢救小组”设计的图案突破了以往单调的花鸟图案,新设计的图案更具有名族特色。之后,在梁思成的倡导和推动下,将之前许多散落民间的景泰蓝手工艺人请回来,组建了隶属于国营北京特艺公司的特艺实验厂,对新设计的景泰蓝方案进行试制和改进。

梁、林对景泰蓝制作技艺的抢救和创新设计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家相关领导的关注和重视。1951年,北京市政府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和迎接苏联文化代表团访华这2项国际性活动的礼品设计和大会美工都交给了林徽因带领的美术抢救小组。林徽因与梁美华等组员以景泰蓝为题材,不断推翻原有设计方案,几经周折在一次次的“破而后立”的过程中最终确定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景泰蓝台灯、烟具、金漆套盒、花丝胸针等作为“国礼”。这些礼品受到了来华贵宾们的喜爱,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赞扬。郭沫若将这份国礼称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1956年,北京市在特艺实验厂的基础上,合并了当时在京的四十余家景泰蓝手工作坊成立了“北京市珐琅厂”。曾被周总理誉为“新中国景泰蓝第一人” 的钱美华大师 (1927年—2010年)[7],是北京市珐琅厂第一任总工艺美术师——钱美华,她就是当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组建“景泰蓝工艺美术抢救小组”时特招的3个“女娃”组员中的一位,她深受林徽因重视。在梁、林贤伉俪的影响下,钱美华(见图12) 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传承景泰蓝。

钱美华大师生前曾与人说过,林徽因先生在临终前把她叫到床边跟她说“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她是在林先生弥留之际答应导师的,就是这份嘱托鼓励她一定要将景泰蓝发扬光大,她完成了林先生的遗愿,心安了!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中国历史上的景泰蓝[EB/OL].(2011-12-07)[2019-04-22].https://wenku.baidu.com/view/98cb8c4a767f5acfa1c7cde7.html.

[2] 360百科.珐琅[EB/OL].(2018-08-20)[2019-04-22].https://baike.so.com/doc/5223301-5455744.html.

[3] 360百科.土木之变[EB/OL].(2018-09-09)[2019-04-22].https://baike.so.com/doc/6319314-6532913.html.

[4] 景泰蓝之家.景泰蓝的由来.[EB/OL].(2011-11-11)[2019-04-22].http://www.jtlzj.net/jingtailanlishi/25.html.

[5] 360百科.清朝[EB/OL].(2018-09-24)[2019-04-22].https://baike.so.com/doc/400870-28211483.html.

[6] 木石齋草民.被梁思成、林徽因挽救的“京”粹[EB/OL].(2017-12-02)[2019-04-22].http://www.360doc.com/content/ 17/1202/06/27159677_709124324.shtml.

[7] 盛世收藏.钱美华:新中国景泰蓝设计第一人.[EB/OL].(2017-01-23)[2019-04-22].http://www.sssc99.com/news_ detail/481.html.

猜你喜欢

景泰蓝珐琅林徽因
林徽因和八个飞行员的情谊
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美,都在这里
浅谈景泰蓝装饰画的独特魅力及发展价值
钟连盛:让景泰蓝薪火相传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此情只应天上有
断代景泰蓝 成投资新宠
珐琅器之画珐琅
景泰蓝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