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综合材料艺术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析
2019-10-21马振庆尹馨彩
马振庆 尹馨彩
【摘要】民族特色通过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等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艺术形式。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艺术家们在深刻理解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灵魂的基础上,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将文化资源进行撷取转换及挪用借取,在丰富综合材料艺术内涵的同时也发展了本民族的能力和魅力。
【关键词】民族文化;中国当代综合材料艺术;再创造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综合材料艺术的源流
综合材料艺术的缘起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立体主义艺术运动。1908年,毕加索和勃拉克在“分析立体主义”的实验性探索中,将具有几何特征的抽象图形显现在用什物粘贴而成的画面上。在他们的创作中,很明显地将铁丝、金属片、废纸、木屑等材料进行了粘贴与组合,开辟了综合材料合成创作的开端,使绘画通过综合材料的介入实现了新的突破与创新。
自20世纪初的立体派之后,西方的绘画艺术语言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达达主义在材料的使用上更为直接。1917年,杜尚在男用小便池上面写“R.Mutt”字样,并把它命名为《泉》,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第一件完全利用现成品的“装置”艺术作品,现成品及材料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改变了以往只有绘画、雕塑或者运用其他含手工技艺的艺术品才能被称为“艺术”的传统观念。受达达主义的反美学思想以及抽象主义强调的随机创作的影响,风起于40年代的“非定型派”的艺术家们一改现成品具象再现的表现形式,以材料的有机组合为创作的表现手法并将物质观念导入画面。被学界誉为“非定型主义材料派的主导者”的安东尼·塔皮埃斯善于使用石粉、黏土、沙子、纤维、油墨等材料,采用洒、泼、涂、刮、粘等综合技法,并加以多种选择性的色彩,形成丰富的肌理和奇异的画面效果,其艺术思想对当代艺术家的绘画有着重要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波普艺术继承了达达主义力求表现自我的心理,勞申伯就是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创作中使用了多种材料技法,媒体图像的水转印与艺术家拍摄照片的丝网转印,将实物及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有机结合,电子流行元素与衣物布料拼贴的运用,使材料运用到画面上进行再创造更加宽泛;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基佛大量运用稻草、黏土、铅铁、粉煤灰、虫胶等材料,采用抽象、具象以及多种后现代折中主义的表现手法,其作品呈现的面貌总是透露着凝重的民族主义情怀,成功地实现了客观材质与主观精神内容的自由转换;世纪末的当代艺术家们则将钢管乐器、电动机、显示屏等各种实际物质运用到艺术品里,形成了造型艺术材料的多样性和大胆开放的新观念。
综上所述,物质材料的创新经过众多艺术家的实验与推动,在艺术语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丰富了艺术形式语言,艺术家的情感隐喻在观念之中,观念的变革也促进了材料的应用与创新。
二、综合材料艺术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东西文化艺术交流也日趋活跃起来。1985年11月,波普艺术家劳申伯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展览;1989年,“非定型画派”艺术大师塔皮埃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版画个展。劳申伯和塔皮埃斯在中国相继两次举办大型画展,将综合材料的艺术思想、方法、观念带到中国,打开了中国的综合材料艺术大门,在“综合材料表现”这个课题上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艺术家。
两个展览深深影响了一批我国艺术家对材料艺术价值的认知,并开始尝试和实验用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王广义在红色《大批判》系列作品中,将西方极具流行意味和时代特征的可口可乐标志直接与有着浓厚政治色彩的批判图像相结合,采用油漆在画布上进行大面积的处理,并用橡皮图章印上数字符号,在借鉴西方波普艺术观念的同时成功处理了红色经验。中国艺术家们将一些具有禁锢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图像与图式融入创作中,使画面更加通俗易懂,极具中国意味。
1991年,张国龙赴德留学,主攻当代艺术。他从“德国学派”中领会吸收的“材料语言”,激发了新创作艺术。1994年回国后一直往返于中德之间,致力于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的创作。1995年至1999年,张元赴法国考察学习,1997年回国后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建“材料与表现艺术工作室”。他力求在材料语言、造型语言与色彩语言之间寻找适合每个人的艺术发展需要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之后,大批的艺术家纷纷关注于对材料的研究,一股“材料热”在中国迅速燃起。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综合材料艺术创作活动虽然很多,但在创作手段和实施方式上一直处于学习模仿的阶段。直至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综合材料艺术逐渐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方式,在学习西方当代艺术的基础上,也更加注意艺术形式的个人化和民族化,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材料艺术之路,并在世界艺术中大放光彩。
三、综合材料艺术的审美取向
综合材料艺术表象看是对材料、创作手法的选择,实则是对材料本身艺术美的再创造。其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然材料的美感。材料作为综合材料艺术的首要语言要素,其固有的的肌理、色彩、结构、形态等的不同,给予了审美主体丰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第二,人工材料的美感。既有现成物品的材料美感,又有艺术家在对材料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处理过程中的突发性和偶然性所引发的创意灵感和美的体验。第三,艺术家对材料美感的再创造。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有目的寻找和选取相应的材料,使之成为作品中具有指向性的材料审美要素。
四、文化元素在综合材料艺术中的体现
(一)综合材料艺术的文化内涵
综合材料艺术的文化内涵是指艺术家以综合材料艺术为艺术形式,将材料的“表象特征”与人的“情感迹象”经艺术手法处理、相融后,反映出来的人的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情感上、精神上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文化理念与文化修养。因而,艺术家所代表的国家独特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对综合材料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综合材料艺术的文化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艺术家在开始创作前,从本土的材料资源中选取部分适用于创作的材料作为主要创作媒介的物质文化属性;二是艺术家在创作构思时,融入了民族图像类资源;三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二)民族文化中的创意素材
素材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创意元素,素材通过启发艺术家的灵感,使艺术家产生丰富的联想。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创意素材,对艺术创作的激发作用更为明显,艺术家们从某种文明载体、本土材料资源和中国传统绘画中获得启示,并应用于综合材料绘画、装置艺术等综合材料艺术中,实现了一次次艺术与文化的多元结合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华文明载体的转化
中华文明载体,即能传递中国传统文化能量或运载华夏儿女智慧结晶的物质。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其独特的文化属性、鲜明的形象性、偏旁部首高度的抽象性受到当代艺术家徐冰的青睐。装置作品《天书》,将汉字作为创作素材,并进行了分解和重组。四千多个自篆自刻的繁体“伪文字”采用了传统的活版印刷,按古板线装书的方式,将书进行铺排组合,把印制好的文字悬垂张挂在厅内,构成晦涩难懂的“天书”,充分展现了汉字形象性、抽象性的个性特征。他的“伪文字”既打破了中国人生义的固化思维方式,又创新了汉字形意造型艺术。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文化的产物,更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乃至一种精神象征。冯劲草的《服饰》系列作品,以当代艺术家的视角和文化立场,借鉴了历朝历代的服饰样式,通过色彩的侵染和覆盖等感性处理与制作中的偶发因素,把原本单纯的画面变成古老沧桑的蚀痕迹象,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是传统文化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体现。
2.本土材料资源的利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丰厚的文化土壤和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引发了很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冲动。张国龙的《黄土系列》,采用黄土、石墨、蜂蜡、达玛胶等材料,经艺术化的处理,散发着浓重的“东方意味”,处处体现着一种“黄土情”;朱进也一直迷恋于本土的材料资源,主要以纯天然的土质材料为媒介,尤其擅用“五色土”。“五色土”亦称“紫砂土”,是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纯天然土壤,也是中国罕见的的天然资源,颜色鲜艳丰富,黏中带砂,富有韧性,尤其天然材料的亲和力、表现力和文化内涵在朱进的作品中得到完美的统一。他不仅以本土材料资源为主要创作媒介,其作品更是立意于当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命运和精神的表现,充满了浓郁的人文道德关切。《宅男》系列作品体现的是当代人自我的精神封锁,是当代“社会人”生活状态的影射。朱进经过多年探索实验形成的土、色混合创作技法,极力在这种材料中寻找“苍茫感”“博大感”。“正是在文化层面上对当代艺术价值上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实际产生于他发自内心的文化关怀……。”
3.中国传统绘画的介入
艺术家胡伟、彭薇等人的综合材料艺术创作就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启发。胡伟在艺术创作上总力求通过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让人们获得更多丰富的精神体验。在他的《青绿山水》《水银沁》等作品中就体验到一种跨越文化历史时空的意象和寄情于山水的情怀。他主要以釉药废料为材料制作各种型,在“做型”的过程中,考虑到山水的造型与笔法,作品《青绿山水》设色不同于传统的青绿山水,在石青、石绿为主色的基础上加以金银粉和大面积的红,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朱砂的印象是挥之不去的,出于此,胡伟也将朱砂作为此次创作的发色体之一。经过数次的艺术处理,材料的质量发生变化,制作继续与否,完全取决于作品“状态成长”。正如胡伟所说:“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前途未知,自己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也不知道,可能这是当代艺术表现的根本所在。”
彭薇的创作多数是以现成品为媒介,以传统水墨画为题材,以笔墨表现为中心的综合材料艺术作品,是艺术形式的综合性与中国文化的丰富性结合的体现。《身体的装置》系列作品,以废旧的橱窗模特这一媒介来形塑。以衣服模特为依托,在此基础上,糊上麻纸,经过层层“裱纸”后,绘以各种山水、花鸟、昆虫和人物。装置系列作品《遥远的信件》由12个卷轴,15个册页,19个木盒组成,是水墨手绘兼带“现成品”观念的作品。册页、画轴、画盒的表里都以水墨画法为表现手法。“信件”中的题跋与画题均来源于西方名人的诗、日记、书信中。艺术家以“现成品”为观念,将中国经典绘画与西方文学直接加以挪用并置,使其置于一个新的语境之中,使得作品自生了特殊的意味性和情境感。
中国当代综合材料艺术家从传统文化中获得营养并激发出创作灵感,不仅丰富了创作题材、表现方法,同时也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的活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并不是对传统符号的直白的、表面性挪用,而是艺术家在深刻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构与重构,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用传统的元素符号和民族精神演绎当代艺术精神,这点对于中国综合材料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并对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易英.西方20世纪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国龙.当代·艺术·材料·空间[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责任公司,2006.
[3]大型纪录片《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家系列·胡伟.
作者简介:马振庆(1961-),男,现任齐齐哈爾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尹馨彩(1993-),女,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绘画材料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