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声声话丁笛
2019-10-21路文明王岳云
路文明 王岳云
【摘要】对创新型民族管乐器丁笛进行研究,旨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精髓;通过研究,为今后的自己、他人在丁笛的传承研究方面积淀更丰富的理论依据。“丁笛声音好听,做好普及工作,弘扬民族文化。”为民谋福“音”是该文研究的核心之所在。
【关键词】骨笛;传统;民族乐器;丁笛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丁笛,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颖”的乐器称谓。它是由齐齐哈尔大学路文明、路文汉两位教授在反复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受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骨笛的启发,经过近十五年的潜心研究,终而研制成功的一套“中国新型系列民族管乐器”。丁笛由竖吹嘴和横笛管两部分组合而成。因其形状像“丁”字,形象且便于记忆而取名为“丁笛”。在研制成功后,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视听技术实验室的测定,系统总体误差在0.5%之内,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误差均在十音分之内,在音准、音色、音量上均能达到专业演奏的要求。
我们的民族根和民族魂,讲求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于文化自信而言,也正是因为像两位路教授这样崇高的工匠精神的实践者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华夏大地才会有更多的“文化肌肉”得以彰显,从而构筑我们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下实现我们民族的文化复兴梦和强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兴盛。丁笛作为中国民族器乐改革创新道路上的伟大成就之一,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添砖加瓦。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指引,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造就了我国在历史上周秦汉唐等王朝以世界强国而居的崇高地位。而灿若晨星的文艺家们自然功不可没,艺术大师们的艺术科研成果承继和支撑起中华文化的坚实脊背。新时代下,两个一百年目标正在不断向前推进,人民物质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当下,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文化作为思想的指引更应该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文化的繁荣复兴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丁笛这个民族器乐家族里的“奇葩”,在两教授的不懈努力之下而面世。笔者在实践调研中,与两位教授在工作室制作丁笛时,路教授会时常和笔者谈到,现今的音乐文化还存在着浮躁元素、存在着虚假,但新时代的政策总体向好发展,这种文化病态正日趋得到“治疗康复”。艺术家的工匠精神是文化复兴和发展的核心驱动。两位恩师经过十二载风霜岁月的苦心专研,2011年在北京,中国乐器协会民族器乐学会组织召开了中国丁笛专家研讨会。这标志着“中国新型系列民族管乐器—丁笛”正式问世。自此,丁笛便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丁笛伴随着人民群众的号召声,作为传统音乐文化进入了课堂。时至今日,在全国多数地区的大、中小学、幼儿园已经开设了丁笛课程。并在以燎原之势向前推进。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下,国际汉语教师自愿者们通过学习丁笛,把丁笛音乐带到了澳大利亚、新加坡、芬兰、韩国、蒙古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的孔子学院和相关教育机构。
2017年6月,首届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暨“6·21国际乐器演奏日”如期举行,全国共有近三万人参加了演出活动,而在全国开设有丁笛课程的相关单位,共有八千人参加丁笛演奏,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研究生,囊括不同学龄的在校生,以及各社会团体、武警战士。不仅没有年龄限制,而且还具有大众性和群众性。与此同时,也有专业演奏员演奏了诸如《扬鞭催马运粮忙》《云雀》等专业曲目,模仿马嘶、鸟鸣等,以假乱真,体现得淋漓尽致。应当具体一说的是,在两位路老师的带领下,五位演奏员用四个八度的F、f、f1、f2、f3五支丁笛演奏《故乡的歌谣》。吹奏出长调韵味,奏响新时代人民的幸福之声,将丁笛音乐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既有其专业性又有其群众性。
丁笛已经被收录入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5年6月,由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公布,齐齐哈尔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颁发的“丁笛演奏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相关史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世代相传,不是一代又一代毫无变化的重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历史的产物,但同时又必须以活态的方式传承至今。”这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定义,丁笛即是古今元素之结合,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丁笛是民乐体系里的鲜宠儿,同时又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在历史长河中,它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一路走来”,直到今天赶上了新时代的高速专列,不早不晚,刚好遇见我们这一代人,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因为丁笛的指法简单,具有规律性,很容易上手,初学者无需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经过老师的指点,一吹就响,一学就会。也是因为这些易于学习的原因,丁笛不仅花开全国,也跟随“一带一路”走进多国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师自愿者们开启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旅程。
根据考古资料《2013年舞阳贾湖发掘报告》显示,骨笛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乐器,用碳十四科学测定,在距今7000—9000年的新时代早期,我们的先民就开创了骨笛演奏的先河。而丁笛,正是受到先民所演奏的骨笛的启发而研制成功的。这种新型系列民族管乐器丁笛形制上与传统竹笛有不同之处,常见的横笛吹孔是开在笛身偏左侧(以右撇演奏为例),管中有阻隔。而这种既新颖又古老形制的丁笛,吹孔是通过竖吹嘴衔接固定好丁笛管中部。横笛管两端直通,管中无阻隔。从而横笛管和竖吹嘴组合而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丁笛。这个竖吹嘴,是经过严格的科学仪器测量计算,在满足声学和律学原理的大前提下固定的。丁笛的诞生,无疑为中国民族器乐增添了色彩,正如已故的陆春龄先生生前所说:“发明丁笛,研究成功,为中国民族器乐增添了光辉,既充实低音部的声韵,又丰富了管乐高声部的平衡及色彩,可喜可贺。”丁笛的音域宽,系列丁笛中,最低音为大字一组D1,最高音為d5,超过现代常用钢琴的最高音一个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遵循“承继而不守旧,创新而不离根本。”丁笛目前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创新型的系列民族管乐器问世正是研制者两位路教授秉承这样的文化传承精神和创新型的工匠精神,才得以研制成功,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多元魅力和文化自信心。
新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诚然,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创新,这里所说的创新不是改变原有事物的本质,而是结合新时代,在根和魂不变的大前提下,加入新元素,让经典流行起来,让流行经典起来,让书香筑起中国复兴梦,让科技文化兴起大中国。创新是驱动,是新时代的引擎。丁笛的创新当然只是新时代下的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大国变强国,则需要点滴来铸就辉煌,文化自信正是由每一位普通的创新者们构筑而成,科学地承继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康庄大道迈进。
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丁笛的研发成功和普及推广,既是继承传统、弘扬国粹的信念和思想方式,又是推动民族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的过程。
首先探究的是丁笛的创造性转化。当前,丁笛音乐文化正渐进式地稳步前进,无论是从教育教学还是从丁笛的制作工艺上探讨,都在守正出新。对于前者,不论是小到四岁的幼儿园小朋友,还是年长到九旬的老人,都能得心应手地演奏丁笛。其小巧玲珑,方便携带,指法简洁明了。极其易于学习和演奏。丁笛不仅进入了学校课堂,而且进入军营士兵们的生活,丰富官兵的业余生活文化。在新时代下,用音乐文化的纽带促进军民融合,丁笛的声音受到战士们的青睐,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特有魅力,感受到丁笛特有的发声体系和奇妙的指法演奏技艺。
我们树立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最后的文化自信是民族魂的自信,新时代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时代,是文化复兴、步入文化软实力强国的时代。弘扬丁笛文化,古笛生新律,为时代声音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俞逊发.口笛浅谈[J].乐器,1982(1).
[2]路文汉,路文明.带吹嘴的口笛[P].中国专利,2002-09-25.
[3]路文明.丁笛[P].中国专利,2007-08-29.
[4]路文汗,路文明.一種闭管杈孔吹嘴固定与可调式低音丁笛[P].中国专利,2012-05-02.
[5]赵松龄,赵松庭.同管双笛”本征频率的理论分析[J].声学学,1994(5).
[6]路文明.一种新乐器的诞生一丁笛研制综论[J].艺术教育,2004(8):15.
[7]路文明.丁笛研发概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25.
[8]路文汉.独特的开闭管气鸣乐器一丁笛[J].乐器,2011(1):5.
[9]路文汗,路文明.古笛新律华乐奇葩——民族管乐器丁笛传承创新[J].乐器,2017(10).
[10]路文汗,路文明.丁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结晶[J].乐器,2015(3).
[11]路文汗,路文明.丁笛的研制是“同管双笛”理论与实践的延续和发展[J].乐器,2013(8).
[12]张维良.笛子很小世界很大[J].乐器,2000(5).
[13]徐宗科.中国文化的符号——笛子背后的文化情感[J].音乐生活,2016(12).
作者简介:路文明(1956-),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丁笛、单簧管等中西洋乐器的制作、演奏和教学;王岳飞(1990-),男,穿青人族,研究生,贵州省织金县人,研究方向:民族乐器丁笛的制作、演奏和教学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