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京津冀地区的实践研究
2019-10-21隗丽
隗丽
“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由来已久,始于2003年习总书记在浙江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时隔十年,“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被第一次写到了中央一号文件当中,与此同时由农业部率先推向全国。而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新的时代背景。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政策落地显得尤为重要。项目落地于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在京津冀“首都经济圈”内,地缘相接、文化一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该村落历史悠久,作为宝坻区打造的第一个旅游特色村,虽已形成了了凡、漕运等四大文化旅游主题,也有农家乐等旅游收入等,但仍存在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建筑特色、缺少文化底蕴等问题。因此项目对小辛码头村进行修缮,从各个方面进行提升,努力将其打造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项目对原有的历史文化主题进行了挖掘,对村民实际生活和居住的现状及需求进行了摸底,充分将原住民的居住习惯考虑在内,并结合北方民居的特点及建筑风格上的特色,通过对包括沿街立面改造工程、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景观道路改造工程、配套服务设施等工程对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提升。紧密接合村庄生态、人文、历史和产业资源,将小辛码头村打造成为天津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要想取得美丽乡村落地实践的成果,就要将改造提升落到实处,延伸到方方面面,一味地追求面子工程是不可能让美丽乡村建设落地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的。因此,项目严格遵循鄉村发展规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旨在从多方面、多维度进行提升,创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环境需求。
项目主要从民居建筑形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以及文化挖掘及振兴这四方面进行了设计和实施:
1 民居建筑形态
小辛码头村原有村内房屋立面、屋面、外墙等建筑风格纷杂混乱,部分房屋及院墙存在破损、坍塌现象,甚至还有不宜居住的危房亟待修复。
因此,对其进行了危房改造,门楼、院墙、屋瓦形象统一提升以及厕所革命等工程。改造遵循“统一”与“差异”相结合的理念,民居外檐保留灰、白、红三个统一主色调,突出北方水乡民居特色,力争留住最多的乡愁;为例避免审美疲劳在设计过程中遵循颜色统一的同时,尽可能在外檐样式上产生视觉差异,共设计了七种大门样式,三种围墙样式可供选择,在设计管理上突出“菜单化设计,模块设计”的主体思路,尽可能的将自己外檐样式的选择权赋予村民。实行了“一户一厕”的旱厕革命,解决最原始的房屋改造问题。
2 基础设施建设
村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规划不尽合理,整体布局散乱的问题。例如:原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等实际问题;污水处理系统瘫痪,污水随意排放、加剧农村环境污染;村内主要采取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式供暖方式,存在着能源使用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给农民生活带来不便、影响身体健康等问题;强弱电、燃气管线沿墙随意搭设,村内供电依旧使用电线杆,盘根错节如蜘蛛网,既影响整体村容村貌,也不利于用电安全性;村内没有安防监控系统,小辛码头村作为旅游特色村,存在安全隐患;部分乡村道路严重损毁,且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备,既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也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基于此,对小辛码头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雨、污、给水工程,强弱电、燃气、热力工程以及路面硬化铺装等工程。
(1)给水管线改造 :由于村庄给水还是采用原有分散式,本次按村庄建筑单体的布置和总图道路的规划,加设生活用水管网。按现状水源,在村东北角处有一处水源井,取井水做加压设施供村庄内居民用水,河水作为灌溉水源。为了发挥给水管网的输配水能力,达到既工作安全可靠又适用经济,规划采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管网布置方式。
(2)排水管道改造工程:改造集中污水处理装置,并将污水管接至村民户内,解决村民随意排污问题,并单独设置雨网管,实现雨污水分流收集排放。
(3)电力线路改造工程 :拆除现状村庄内电杆及架空线,电缆入地铺设,提升村貌。
(4)弱电线路工程:弱电系统改造包含电通信、广播、有线电视、宽带网等各类通信线路,统一铺设地下通信管道,实现各种管线统一管理。
(5)燃气管线改造工程:由于目前现状燃气管道裸露在村民房屋表面,影响安全,也影响美观。且因村内道路较窄,利用现有村庄北侧调压站,将管线架空入地。
(6)热力管道铺设工程:由于目前村庄没有集中供热系统,给村内居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因此本次项目进行热力管道铺设建设,热源由煤改电项目统一实施,供热管网铺设方式全部采用直埋方式铺设。
3 公共服务配套
村庄不具有特色的景观系统功能,例如:街道的功能定位不清晰、功能空间划分不合理。无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露天环境恶劣且极易受天气情况影响。水渠干道杂草丛生、垃圾漂浮,有的地方绿化不切实际,有的地方绿化管护不到位,总体规划滞后。
对此,项目实施了公共配套服务提升改造,包含村大队展厅及村民议事堂的修建、村民生活广场修建、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及民宿建设等工程。先后组织设计团队进行了多次实地探勘,依托小辛码头村自然资源及历史文脉,以“祥龙献瑞”为主题规划出了类似龙头的景观整体布局,着重处理景观绿化、主次相间的道路,以及蕴含着当地人文历史特点的古港码头、龙睛、龙颌、龙须、北湖、棋盘等多个重要景观节点广场,打造出历史广场、景观节点、民居民宿相互映衬的设计作品。
4 文化振兴
只做面子工程的改造提升并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落地实践,是空洞的,是匮乏的。文化是乡村的魂、是乡村的根。因此,在项目伊始就对小辛码头村的了凡文化、漕运文化、农耕文化、稻米文化这四大文化主题进行深入理解,将其植入到整个小辛码头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项目保留了当地的“魂”——原住民的生活习性和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对原有文化进行升华和提升,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振兴奠定基础。使得小辛码头的村民意识到了自己生活在一片历史文化浓厚的沃土之上,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项目的落地实施使得小辛码头村焕然一新,这种“新”为其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5 经济效益
村庄面貌换新颜,经济效益显提高:小辛码头村人居改造工程实施以来,村庄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庄道路变得平整宽阔、整齐划一、干净整洁,民房变为灰白红为主色调的北方水乡特色民居,对村庄整体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因为有了这样的变化,村民更加自信,部分村民自主自愿地将自家院落再升华,将农家乐变为高品质民宿。这一举动使得原有的旅游经济有了质的提升,进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发展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农家院经营额大幅提升,民宅资产升值。
6 社会效益
生活便利,吸引劳动力返乡:人居环境改造工程对村庄沿街立面进行了统一改造,对村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对景观道路进行了提升改造,改造了污水管网、安装了空气能热泵取暖设备,安装路灯、智能管理及安防设备等相关设施,对配套服务设施进行了完善,村庄各项设施更加完备,让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生活变得更加方便,这吸引了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重返家乡,经营家里的农家乐和民宿,使得村里的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7 环境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城乡道路互联互通,污水处理官网连接农场,垃圾收运统一处理,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加快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向垦区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场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场辐射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