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2019-10-21张莉
张莉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由蒙台梭利首次提出,即尊重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自由组合,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内容和进度,开展适合个别需要的活动。相应地,教室空间分割成几个“活动区”,教育活动在区域中完成。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盛行于国外幼教领域的区域活动模式才被介绍到中国来,这对以集体活动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幼儿教育而言,是一个“舶来品”。区域活动的特征是自由性、自主性、指導的间接性、个性化。它与以控制性、引导性、指导的直接性、强调共同性为特征的的集体活动相比,二者不仅仅是两种具体的教育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不同儿童观、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取向的体现。
因此区域活动想要融入土生土长的中国儿童教育领域并非易事,目前虽打进了以集体活动占据主要地位的幼儿园,但实质上仍未充分发挥作用。有的幼儿园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更多地是考虑上什么课、集体活动怎么安排,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相应的区域活动,即使列入计划,也未按计划实施;有的幼儿园将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铺垫或延伸,未充分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如何以开放与对话的态度来重新审视幼儿园区域活动?如何使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发挥?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对教师指导策略的探索。
一、区域活动的空间与时间指导策略入手
首先,区域空间根据需要调整和拓展,有效利用闲置空间,改善拥挤现象在区域布置上我园倾向于“四周划分,中央留白”的格局,即将教室四周划分一个个区域,投放相应材料,区域间用矮柜隔开,教室中央留出大块空间以备集体活动之用。但经常面临的状况是一些区域幼儿很少进入导致闲置,一些区域幼儿非常喜欢,过于拥挤,中央留白处也处于闲置状态。如何解决空间浪费与空间匮乏并存的问题?我们尝试了打破区域界线、拓展封闭的区域空间的方法,根据需要将区域活动延伸到教室中央或其他角落。
其次,在区域活动的时间的安排上,我们采取“制度化与灵活化结合”的方法,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由于大班幼儿面临升小学,集体活动占据了大块的时间,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只有半小时。时间的限制使得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孩子刚在活动区“渐入佳境”,没过多久老师就宣布“时间到”,孩子只好恋恋不舍地收拾、离开,第二天重头再来。很明显,规定的区域活动时间远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但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是制度化的,不能轻易改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了将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做法,在主题背景下实现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有目的性。 二、区域活动的环境和材料要适宜
创设积极、适宜的区域环境,是幼儿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我们的建构活动区与角色区紧邻,美工区与自然角相连,这种相关区域空间的邻近设置,有助于引发促进相关活动的互动与交流。另外在材料安排上,我们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弄清材料的功能和教育价值区域活动的核心教育价值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其次,把握材料的选择、投放和运用策略,充分发挥材料的“活”价值区域材料作为幼儿操作的对象,是幼儿发展的媒介,选择、投放、变更活动材料是教师影响幼儿行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指导策略之一。废旧材料的来源主要是孩子和老师自主收集,通过组织孩子讨论“废旧材料从哪里来?”“废旧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等话题,帮助孩子拓宽思想,觉得收集废旧材料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喝了的酸奶瓶洗干净,就是建构活动区所需的柱子;家里喝完牛奶,剩下的纸箱可以用来搭“城堡”;买了新电器,包装泡沫板可以在搭建阳台时使用……因为这些材料是幼儿自主收集的,他们也格外爱惜,玩过后都自觉收拾好。在美工区,大家对废旧材料进行加工,使它们更适合在建构活动区使用。如烟盒做的砖块、薯片筒做的柱子、牙膏盒做的楼梯、果冻壳做的路灯、蛋糕盘做的花坛等,都成了孩子们搭建必备的“宝贝”。
三、区域活动的指导要有实效性
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引导幼儿有序观察生活经验是幼儿区域活动的基础,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
把握幼儿年龄特点,活动过程中自然介入,适度点拨,整体指导教师只有对区域活动的内容、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原有经验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在了解、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引导。
区域活动结束后,可请幼儿自评,如在建构区,让幼儿说说自己搭的是什么、和谁一起搭的、搭的时候克服了什么困难,既满足了幼儿表现的欲望、增强了信心,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是教师引导下的群体评价,则要善于捕捉对大多数幼儿发展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点评,提升评价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如教师在评价“太空基地”的造型时,许多孩子争着说自己搭的部分,老师依次问完后说:“怪不得搭得那么棒!原来你们合作得好呀!”简短的评价使全体幼儿感悟到合作的重要性。还可以引导幼儿欣赏作品,用图谱记录幼儿的建构作品,将他们的成果拍成照片张贴在建构活动区。
同伴间的相互接纳是成功合作的保证,但在共同游戏时,各有各的想法,当彼此间发生争执时,要想使游戏能够继续下去,他们必须做出让步,并且协商解决争执,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权威。学会用他人眼光看问题,增强儿童对自己行为给别人带来影响的敏感性,从而促成积极的同伴关系。但是有时候幼儿之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冲突,就需要教师引导,既妥善解决冲突,又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总之,通过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和对幼儿活动细致的观察,通过对区域活动的空间、时间安排的研究,通过对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的实践,教师采取了跟进的相关策略,对教育行为、相关区域进行及时调整,由此促进区域活动不断丰富和深化。使幼儿在协商、谦让、资源共享与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