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太晖观相关问题探讨
2019-10-21陈雅丽王秋婉刘迪
陈雅丽 王秋婉 刘迪
关键词:太晖观;湘献王;建筑;浮雕
一、修建该观的本意及湘献王之死
关于太晖观修建的本意,主要存在两种说法。其一为正史及民间所传,太晖观是湘献王朱柏意欲谋反被告发后慌忙将王宫改造成观;其二是朱柏尊崇道教,太晖观修筑之初本就是道观。
与第一种观点相符的记载主要有查继佐《罪惟录》和徐咸《徐襄阳西园杂记》。查继佐《罪惟录》记载:“朝命将士伪为商旅,藏兵器于舆薪,直造王都,围王宫。王度事不成,与宫人痛饮泣别,纵火焚其宫室美人。乘白马,执弓跃入火中死。””可见朱柏因为修建越级的王宫,藏匿兵器,被人告发,畏罪自杀。除此之外,还有徐咸《徐襄阳西园杂记》记载:“及太祖晏驾,颇有它谋。一日,忽惊报朝廷遣官问罪,乃闭城阖宫自焚,烈焰中持弓策马而进,亦焚死宫眷官校军匠,死者千数人。”与此相似的记载还有《姜氏秘史》:“湘王柏有罪,自杀,国除。湘王谋逆事觉,守臣奏之,且以兵卫王城,柏穷蹙,纵火焚其宫室、美人,已而乘马执弓,跃入火中死。”以上史料记载都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朱柏意图谋反而被告发。民间传言朱柏畏惧,临时移了一尊真武像进宫,改为道观,但这一说法没有具体的史料支撑,主要流传于民间。《明史》对朱柏企图谋反的记载如下:“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讯。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明实录》载:“未几,代王桂、湘王柏、齐王樗、珉王椒降为庶人,流漳州。”从中可以看出朱柏具体的谋反原因以及如何谋反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而我们所知晓的关于朱柏谋反的说法就是朱柏修建的宫殿僭越规制,企图谋反,而这一说法就涉及到太晖观到底为何而修建,主要着眼点还在于朱柏是否真有谋反之心。
关于朱柏是否谋反这一问题,长江大学徐文武教授曾撰写《论湘献王朱柏之死》一文进行探讨。从三个方面对朱柏的生平进行探讨,其一是潜心学问,志在经国;其二是精通军事,膂力过人;其三是笃信道教,善道家言。
朱柏精于学术,“性嗜学,读书每至夜分。开景元阁,招纳俊义,日事校雠,志在经国。”朱柏专设景元阁招贤纳士,注解经学,“景元阁上晨开座,注罢儒经注道经。”除此之外朱柏在书法、绘画方面的造诣也极高,“由于书艺精湛,其父朱元璋每有诗作,都会让朱柏来书写。””朱柏就任封国前“君父不可背”一事必让朱元璋对其赞赏有加。“明代仿古封建,亲王之藩不常入朝,朝则赐赉甚厚。”怛朱柏洪武十八年就藩后,洪武二十一年、洪武二十五年均来朝,且洪武二十五年来朝两次,洪武二十九年被召入京。可见朱柏与朱元璋的父子之情应是深厚。“清乾隆《江陵县志》载:太晖观‘洪武癸酉(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湘献王易而新焉,明年落成。”如若建造宫殿说成立,也就意味着太晖观的建成时间洪武二十六年,朱柏已生反心。太晖观石刻的二十四孝图也表明朱柏对等级尊卑秩序心存敬畏,加之前述朱柏和朱元璋二人的关系来看,此时朱柏心生反心似乎不太可能。
朱柏在军事武功方便的造诣也不低。“朱柏参与过三次平叛,其一是打击湖南常德“降兵”,其二是平定五开蛮起事,其三是平定古州蛮起事。”朱柏身为藩王,也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从这一点来说,朱柏具备起义的条件。但“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但朱柏在具备反抗的条件下并未反抗,徐文武教授认为朱柏是想以自杀来自证清白,“建文帝是以谋逆为罪名兵圍湘王府的,如果朱柏选择举兵反抗,岂不正好让建文帝找到了朱柏谋逆的证据?”建文帝的削藩本是早有预谋,齐泰曾进言:“但使诬告其阴私,坐以不轨,削之,削一国可以蔓引诸国。”又说:“周、齐、岷、代在先帝时尚多不法之事,何况今日?”但在这其中,并未涉及湘王朱柏,说明先帝时朱柏并非经常行不法之事。建文帝对朱柏定罪主要是因为周王朱槁案、齐王朱樽谋反案中的供词都有朱柏。从这些方面来看,建文帝在这一时期集中大量地削藩,朱柏之死极有可能是政治阴谋的结果。
朱柏信奉道教,“尤善道家言,自号紫虚子”,这与朱元璋应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朱元璋借助道教出身,曾多次令道士张中望气,“屡从征伐,每令望气,以决休咎,言出必验”另一方面建国后朱元璋也对道家进行扶持,修建宫观、设立道教管理机构、建立道教度碟制度等对朱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徐文武教授以1982年在武当山紫霄宫前赐剑台下发现的玉简刻铭文字为依据,可以看出朱柏对道教信仰虔诚,并推测朱柏到武当山是为了“祈祷道教诸神‘福国裕民,济生度死,‘乞削罪录,上名九天。”由上可见,朱柏生活在浓厚的道教氛围中,其对道教也是推崇备至,因此太晖观一开始便是作为道观而修建的这一观点是较为可信的。
二、建筑艺术
太晖观修建于荆州城西一带,并不处于城区内,与荆州古城护城河也有相当距离,对城区而言不属于绝佳位置,但并不十分远,加之交通路线的发达,与荆州城内往来也较便利。对于道观而言,距太湖港北岸较近,且处于太晖山内,自然植被覆盖较好,土壤也较肥沃,因而具备了良好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物资源。再加上周边地区原住民的分布,不止是荆州城内居民,周边城邑居民的往来也使得太晖观建成后前来的香客,乡团颇多,一些崇教活动也常在此地进行。清乾隆《江陵县志》称:其时太晖观设有主体殿阁五座,偏殿、左右殿俱备,规模宏伟,殿宇高大。后湘献王自焚,连带烧毁观内许多建筑,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是祖师顶。
经历次修复后的太晖观今日建筑空间布局为道观建筑群组,围有环壕、围墙,占地五点四万平方米,东西长三百米,南北宽一百八十米,围墙内道观建筑群沿轴线分布,现今轴线上分布有大观桥、小观桥、太晖观山门。修复前曾分布有两侧对称的钟鼓楼,于其前后分布有四大天王庙、玉皇亭、观音殿,观音殿两侧分布有东西两大宫,东宫后有娘娘殿、圣母殿,西宫后有王母殿,这一格局下由观音殿入朝圣门,再经朝圣门进祖师殿,现今格局中留存朝圣门、祖师殿。今日祖师顶下呈对称分布几座偏殿,供奉有财神、文昌君、送子娘娘、药王等。今日进入道观后经两侧分布有殿宇的道路,登石梯,石梯除正中方位可登外两侧也分布有台阶攀登,且雕刻精美,有人物故事为内容的石刻文化,后登朝圣门,达祖师顶,祖师顶围墙上刻有五百灵官,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太晖观主体殿阁正殿前建有两座阙楼,阙楼间为朝圣门。正间檐下前后装设二十攒砖雕两踩重翘斗拱,斗拱上皮装设十八块雕透的花卉图案,次间檐下各装设十六攒单踩单翘如意斗拱。较为少见,具有特色。正檐之下挂枋也多楠木雕刻,雕刻内容多与荆楚当时民间流行风俗相关,具有荆楚尚武、果敢的风俗特色。殿外台阶高台采用青白石、城砖砌成,有望柱十八根,栏板十六块,栏板刻有二十四孝图,以及“鲤鱼跳龙门”等动植物风景图图画,望柱头雕刻损毁较为严重,经现代修复后与原有风格不大一致。太晖观主殿屋面曾采用铜质筒瓦砌成,熠熠生辉,金碧辉煌,在民间一直被誉为“小金顶”,“赛武当”。主体殿阁面积并不大,呈方形平面,包括殿周围走廊在内,也不过十米左右。包括下方厚达八米的高土台殿高十一米,加之太晖观位于又位于太晖山上,使得殿宇气势非凡。殿材取料为楠木,有石雕,铜质筒瓦等为装饰,是为金石木结构的一座殿宇。在之后顺治、康熙、乾隆各时代的修葺工作中,也都沿用了金、石、木的制作取材,修葺风格也延续了明时修建的官式营造建筑特色与风格,其中梁架结构略具荆楚地方特色,为穿斗式大木结构,平面呈抬梁形式,四周围廊均采用轩棚顶,梁柱皆为八角柱。在殿廊周围分布有十二根石雕柱子,前檐四根,后檐两根,刻有浮云蟠龙纹样,余六根为素面柱。刻有蟠龙纹样的石柱,刻工精细,刻笔钢劲,蟠龙形态各异,可以说是太晖观石刻中的精华,也为太晖观独特的建筑风格中的一大特色。殿宇帏城内壁刻有五百灵官,形态各异,生动活泼,为殿宇建筑增添了神秘感,同时在殿宇功能性与艺术性方面有了很好的平衡。除此之外,太晖观主殿建筑雕饰中,木、石、砖、金属雕饰以及檐枋彩绘交相辉映,依特色饰于不同部位,对太晖观建筑的装饰起到很好的点亮作用,也使得道观更加精致,具有特色。
太晖观建筑曾受到我国不少古建筑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一九五九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仍在有关部门规划下持续修缮中,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充分,全面的向广大游客展示出荆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特色,多彩的风貌。
三、浮雕艺术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明代的浮雕艺术也得到极大发展,从太晖观石刻二十四孝图即可窥探一二,太晖观二十四孝石刻历经六百多年风风雨雨,虽有磨损,但瑕不掩瑜,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往太晖观朝圣门的石阶两旁是用青石修筑的栏杆,在栏板上雕刻的即是二十四孝图和各种花鸟动物,可以说,其石刻是一套优秀的浮雕作品,它对建筑环境进行了有益补充。浮雕有多种表现形式,荆州太晖观二十四孝图石刻属于建筑装饰浮雕的一种。建筑装饰浮雕再加以细分,又可分为纪念眭、主题性、和装饰性三种类型。荆州太晖观二十四孝石刻图就是属于纪念性建筑装饰浮雕。纪念性浮雕多遵循的是叙事型构图的原则,太晖观石刻二十四孝图通过浮雕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个经典的孝文化故事:舜孝感动天,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曾参啮指痛心,仲由百里负米,闵损芦衣顺母、郯子鹿乳奉亲、老莱子戏彩娱亲、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事亲、江革行佣供母、陆绩怀橘遗亲、郭巨埋儿奉母、黄香扇枕温衾、蔡顺拾葚异器、姜诗涌泉跃鲤、王裒闻雷泣墓、崔山南乳姑不怠、王祥臥冰求鲤、吴猛恣蚊饱血、杨香扼虎救父、孟宗哭竹生笋、庾黔娄尝粪忧心、朱寿昌弃官寻母、黄庭坚涤亲溺器,具有十分明显的指示象征意义,体现了道教对孝文化的吸收,也体现了统治者对传统孝观念的推崇与利用,故其存在具有延申建筑意义和延展建筑精神的特殊作用。同时,荆州太晖观二十四孝石刻为表达民间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崇敬以及为研究历朝二十四孝图提供了材料。
从其刻画上的艺术价值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内容详实准确。二十四孝内容非常短小精悍,涉及人物却不少,创作者在创作浮雕时大胆雕刻,想象力丰富,既完整传达了二十四孝故事,又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内容塑造的尽可能的丰富和厚实。该丰富的地方丰富,该简略的地方简略。如其中的一幅黄香温席,创作者赋予这幅作品深刻的感情和想象力,把黄香对父亲的孝敬,细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副浮雕描绘了黄香在炎热的夏天为父亲扇席,夏天炎热,父亲无法安然入睡,黄香便在父亲入睡前把席扇凉,好让父亲安心入睡。床头的蚊帐随着黄香的动作轻微晃动,创作者通过对这一细节的刻画,使一个孝敬父亲的少年栩栩如生。其二,贴近现实生活,创作者刻画的人物均十分生动质朴,又显得亲近可亲,使人毫无距离感。在戏彩娱亲这幅浮雕中,整幅作品通过对老莱子这个人物情态的刻画,充分展现了其至孝。其三,线条自然流动,在董永葬父这幅浮雕中,雕刻者就用极其流动的线条勾勒出仙女的形象,仙女双手作揖,纹饰清晰,脸型圆润,体态非常自然,面带微笑,飘带随风飘动,仿佛下一秒就要飞升上天。第四,光影变幻和空间转换。在汉文帝亲尝汤药和子路负米中创作者采用使人物凸起和线刻的手法,用极简的线条分割空间,又利用松树影还有盆栽来分割人物,在浮雕中,树干粗壮,树叶又错落有致,形成了有意味的光影关系,运用线刻的手法,以光代笔,产生一些微妙的起伏,整个画面都生动起来。
荆州太晖观石刻二十四孝图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现在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对其加以必要的保护和修护,使孝文化和浮雕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四、总结
在明朝这个尊崇道教的时期,太晖观的修建为荆州当地信奉道教的居民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道教活动的官方场所,一方面是对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扶持,使道教信徒有宗教归属感;另一方面使这一地区道教活动兴盛,为后世道教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太晖观与武当山相隔不远,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武当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圈。太晖观与其后的开元观、玄妙观并称荆州三大观,实际上促成了荆州道教文化的完善与传播。另一方面,荆州的这一道教发展繁荣现象与武当山相辅相成,促进地区道教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